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172个被误读的史事真相》通常印象,古代的诗人都挺能喝酒,特别是李白,他在《将进酒》中说"将进酒,杯莫停",杜甫也在《饮中八仙歌》中说"李白一斗诗百篇"。可见李白是很爱喝酒的,但是他是不是真的能够喝很多酒,是不是一喝就是"一斗"呢?这得先从"斗"说起。古时量酒用的斗,跟现代称粮食的斗并不是一回事。这种称为斗的酒器,北斗七星,排列出来的形状就是这种斗的样子,这种斗有长长的柄,实际是盛酒的勺子。  相似文献   

2.
青铜器     
金石 《文物》1977,(12)
商鞅量即商鞅方升,战国时代秦国铜制量器。秦孝公十八年(前344年)商鞅变法时造。铭文三十四字,有"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壹为升"句,表明这一量器是"升"。全长18.7、口径纵6.8、横12.35、深2.32厘米。实测容量200毫升。器底加刻秦始皇二十六年统一度量衡的诏书,说明秦统一后以商鞅所造量器为标准量器。现藏上海博物馆。  相似文献   

3.
江陵出土焊有五铢的东汉和平二年铜斗1981年5月江陵城草市唐家山东汉晚期墓内出土一件铜斗。铜斗底铸一直行阳文“和平二年堂狼造”,两旁各焊东汉五铢3枚(如图,为原大1/3)。此器形制与成都西郊出土的西汉铜斗基本相似,和故宫博物院陈列的东汉铜量几乎相同。东汉和平二年(151年)正月,桓帝改年号元嘉,是年即为元嘉元年。故宫另一件东汉“建宁三年”双鱼洗也铸有“堂狼洗”,此铜斗应为东汉器。同墓尚出有五铢等。(《文物》1992年9期王毓彤)江陵出土焊有五铢的东汉和平二年铜斗@王毓彤  相似文献   

4.
正镇原县博物馆馆藏的这件龙首柄铜鐎斗,通高32.5厘米,口径22厘米,腹深10厘米,足高8.5厘米,柄长25厘米。宽折沿,敞口,直腹,腹壁饰四条凸弦纹,平底,兽蹄足。长柄设计独具匠心,柄端做成龙首,口大张,作吟笑状,龙角颀长,向后紧贴长颈,龙眼高高凸起,平视前方,把柄颀长,犹如青龙跃身腾空。腹部的凸弦纹给鐎  相似文献   

5.
1984年6月,同心县文物管理所在新庄集乡征集到西夏官印一方。据调查,1963年春,当地人在马家渠村黄岘子沟的荒滩上挖甘草时,在距地表深约1.5米处挖出白瓷罐一件,罐内存放这方官印。官印为铜质,方形抹角,长柄有穿。总高3.5、印身边长5.4、厚1.1、柄高2.4、柄端长2.2、宽1.7厘米。印文为白文,上刻西夏九叠篆文"首领"二字。柄端刻西夏行书"上"字。背款文字两行,经史金波同志译  相似文献   

6.
1986年,在四川省成都市北四十公里处的广汉县三星堆遗址发掘了两个祭祀坑。一号祭祀坑为长方形土坑,宽330~348公分,长45~464公分,深146~164公分,坑中出土铜器、金器、玉器、石器、陶器等420件遗物,以及象牙等。二号祭祀坑位于一号坑的东南约30米处,也为长方形土坑,宽220~230公分,长530公分(坑口)、深140~168米,这里的出土物更多,分三层密密麻麻有1200件遗物与象牙等。从两  相似文献   

7.
秦汉政府计量粮食是有一套系统的。量稻、量粟、量麦皆有各自的专用大量,量米则用标准量器。稻量、粟量、麦量等专用大量与标准量器均以石、斗、升为计量单位,均采用十进制,但其计量标准更高。稻量石、斗、升之容积为标准量器石、斗、升容积的2倍,粟量石、斗、升之容积为标准量器石、斗、升容积的5/3倍,麦量石、斗、升的容积为标准量器石、斗、升容积的1.5倍。它们总体构成了一个有机的粮食计量体系。这三大一小的粮食计量体系本为秦代制度,汉承其制而用之,直至东汉初年犹未变革。  相似文献   

8.
在贵州省息烽县鹿窝乡三友村三友民校左侧约七十公尺处、有一座奇异的石碑。碑高一点四米,宽零点八六米,在一块摩不规则的石头上刻着字迹。碑顶额左面刻有“月”字,右面刻有“日”字,每字七公分见方,两字外均刻有一道圆圈。碑正中,竖刻“万古丛林”四字,每字十公分见方。右面竖刻“永乐五年正月盟誓”八字,每字七公分见方。碑顶端和右部有两条二公分宽的裂缝,四周均见残缺。据《息烽县志》记载:“此碑在息烽县西望山  相似文献   

9.
成化一代瓷器上的用彩,一般都称为斗彩。斗彩的说法,是以青花为轮廓,彩就加在轮廓里面,更因为青花与彩色是这样的并用,就有所谓相互斗妍争艳之意。其实成化瓷的施彩,并不如此简单。同时斗彩这个名词,在明代谈瓷器的文献里是不见的。如隆庆间的清秘藏,崇祯间的长物志以至博物要览、敝带轩剩语等等都是说成化五彩或说青花间装五色。只是南窑笔记里有这么一种说法: "成、正、嘉、万俱有斗彩、五彩、填采三种。先于坯上用青料画花鸟半体,复入彩料,凑其全体,名曰斗彩。填彩者,青料双钩花鸟人物之类于胚胎,成  相似文献   

10.
馬衡 《文物》1963,(11)
右斛铭四字,阳文,曰"(氵曰糸)仓平斛",为太谷赵氏藏器,向未著录。陈君万里游晋,始获见之,摄影拓铭,以一本见赠。形与故宫博物院所藏新嘉量相似。新量为籥、合、升、斗、斛五量,此仅斛耳。旁有两耳,可以两手挈之。底有三足。文字在底下,字体在篆隶之间,平字反文。斛字,斗旁泐左半。(氵曰糸)从水从(曰糸),即濕字。古从(?)之字,如顯、隰等字,汉碑多省作(曰糸页)、(阝曰糸),或误从累,作(曰糸页)(阝田糸)。《说文》(水部):"濕水出东郡东武阳入海。从水,(?)声。桑钦云,出平原高唐。他合切"。《汉书·地理志》"东郡东武阳,禹治漯水,东北至千乘入海"。又平原郡高唐,桑钦言漯水  相似文献   

11.
游标卡尺是现代工业中不可缺少的测量工具之一。那么,它究竟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呢?世界上说法不一。我们认为,公元一世纪初,我国新莽时期的铜卡尺是世界上最早的游标卡尺。关于新莽铜卡尺的最早著录,见于清末吴大澂《权衡度量实验考》。书中称:“是尺年月一行十二字及正面所刻分寸皆镂银,成文制作甚工,近年山左出土,器藏潍县故家。旁刻比目鱼,不知何所取义。正面上下共六寸,中四寸有分刻,旁附一尺作丁字形,可上可下,计五寸,无分刻,上有一环可系绳者,背面有篆文年月一行,不刻分寸。”(图版捌:3)按:篆文年月一行为“始建国  相似文献   

12.
《儀禮·士虞禮》中出現了廢爵、足爵、繶爵等飲酒器,被用於祭祀"三獻"。宋人把足爵、繶爵説成三足爵。今人或云三種爵都是雙耳杯,或云足爵是三足爵、廢爵是斗形爵。本文徵諸《禮記》、《儀禮》中的獻尸禮文,圍繞"尸酢夫人執柄,夫人受尸執足"這條記載,推測廢爵、足爵、繶爵三者都是斗形爵。足爵之"足"指的是斗形爵之圓足,廢爵則是斗形爵去掉圓足的形狀。繶爵也是有柄有圓足的斗形爵。在禮器等級上,"五爵"爵、觚、觶、角、散最高,次廢爵,次足爵,次繶爵。  相似文献   

13.
盖豆曾侯乙墓出土。直口,方唇,短颈,深腹,柄较短,喇叭形圈座,腹部两蛇形环耳。盖隆起,中呈圆饼状,方缘,盖面竖立四个对称的兽形环钮,盖缘有三个兽面形衔扣。全器镶嵌花纹。所镶的绿松石大部分尚存。盖面纹饰两重,中部为联凤纹,外圈为四组鸟首龙纹,每组由两龙反首相顾作飞腾状;腹部亦为鸟首龙纹,两两相对,龙身卷曲;柄部和圈座为变形蟠龙纹。盖内和腹内壁均有相同的铭文七字:“曾侯乙作持用终”。全器完好。通高26.4、口径20.6、腹径21、腹深9、柄高9.6、圈座径15.9厘米。四节龙凤玉佩曾侯乙墓出土。白色。扁体,器面不平。全器用一块玉料透雕…  相似文献   

14.
试释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铜片上的图画文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云南晋宁石寨山滇人墓葬群出土铜器中,有一长方形铜片(《云南晋宁石寨山古墓群发掘报告》称为"刻纹铜片"),上端有一圆孔,下端残缺。残长42、宽12.5、厚0.1厘米。铜片上面用横线划分成数栏(残存部份尚余四栏),每一栏中刻满各种图形,其中有人作戴枷之状者、作双手被铐之状者、人头、牛头、马头、虎头、孔雀等等。在一些图形之下,复缀以圆圈符号,从一个到七个不等(图一)。  相似文献   

15.
长沙52.826号墓不是了不起的大墓,相反的是一个很小的土坑墓。所以在全国基本建设中出土文物展览会中将他的出土物全部陈列出来,因为他在考古学上有特别耐人寻味之处;在解决长沙晚周墓葬的年代及其他有关问题长2.50公尺,坡度为18度,下离墓底1.78公尺。在墓的东端,正当墓道的下面,有一个长方形的壁龛;龛宽81公分,高36公分,深41公分,下离墓底1.06公尺。墓壁平滑光润,挖工极精;尤其墓底的平和光,为一般墓中所  相似文献   

16.
1981年,在江陵纪南城遗址内西北部之徐岗乌龙遗址,出土一有字陶豆。此豆残,缺盘及座,仅存豆柄。柄为泥质红陶,外施黑衣,细柄中空,残高11厘米,标本为 T_1:10。时代为战国中期。豆柄上有刻文三字,比较清晰。(见附图)。此三字,黄锡全同志释为“(走阝)公”。第一字左旁应是“走”,上部“”形多一横,与“赤”字或作(此鼎、毁)、吴字或作(吴季子之子剑)类同;下部从“之”即止。(走阝)字见于战国古玺(《古玺汇编》0261)。(走阝)从邑,应是地名。据《包山楚简》,楚除县令称公  相似文献   

17.
苏州地区自明朝始,藏书和刻书即蔚然成风。直至清乾、嘉以后,其流风余韵始终不衰。前后的藏书家和刻书家,总计约四、五百家之多。著名的如华燧、安国、毛晋、钱曾、席鉴等。在乾隆至道光这个期间,吴县著名的藏书家就有四家。即黄丕烈的士礼居,顾之逵的小读书堆,周锡瓒的香严书  相似文献   

18.
1979年2月,我们在天津市外贸局工艺品公司,发现一方战国玉玺。白玉质,覆斗纽,长1.9、宽1.8、高1.6厘米。玺身四周与覆斗四周均密刻钩连云纹。玺面四边划分界格,刻"∽"形云纹。字框凹下约1毫米,内刻白文(?)字,当是盖封泥用的私玺。  相似文献   

19.
龙门石窟融汇了从公元五世纪至八世纪的佛教雕塑艺术 ,在这长达四百多年的雕刻史中 ,凿出了两千三百四十五个洞窟 ,其中雕刻佛像数量最多、雕刻手法最为细腻的当属万佛洞。万佛洞 ,位于龙门西山中部的崖壁上 ,为典型的前、后室窟 ,内窟高、深、宽均 6米余。因窟内南北两壁整齐地刻满了高约 4公分的一万五千尊小坐佛而得名。该洞窟的营造、形制、造像题材等方面 ,均有丰富的内涵 ,现将此窟作以介绍 ,并述与此相关的一些问题。一、造像内容万佛洞的前后室均为方形平顶 ,该窟为九尊式造像。内室七尊 ,外室二尊。正壁主尊阿弥陀佛 ,像高 5 65米…  相似文献   

20.
王世襄 《收藏家》2004,(1):35-38
去年徐秉方先生来访,我问起近年有无刻竹新人涌现。他说江南刻留青的大有人在,有的已达到一定水平。又讲到在工艺美术博览会上看到有刻圆雕的,很工细,颇具特色,据闻来自福建,名曰王新明。我对圆雕极感兴趣,在各种刻法中也以它为最难。明末清初,朱氏祖孙,金陵濮澄,都擅圆雕。雍乾之际,当推封氏兄弟,此后二百年几平提不出以圆雕著称者。当代只有武汉周汉生先生,妙手偶得之,如斗豹、襁褓诸作(见拙作《竹刻鉴赏》页192-196)。令闻又有圆雕竹人,自然引起我的兴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