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张家山汉简《傅律》所载内容为主,结合云梦秦简、武威《王杖十简》、《王杖诏令册》及《汉书》等文献资料,对于汉代养老制度中的“七十赐杖”进行了新的考辨和探讨,从时间上理清了赐杖年龄变化的大致脉络,同时对汉代的“免老”问题也进行了有益的分析,对于研究汉代养老制度提供了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汉代王杖制度若干问题考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浩 《史学集刊》2008,(3):94-99
王杖制度源于周代"齿杖制度",以鸠饰杖是由原始先民的鸟图腾崇拜演变而来.从周代的"献鸠养国老"到汉代的"助食养老", 鸠杖的权杖功能不断弱化,养老寓意逐渐形成.汉代王杖制度进一步使之法律化、制度化.尹湾汉简所记授杖人数应为东海郡当年度新授杖人数,而非东海郡授杖总人数.  相似文献   

3.
王杖鸠首新说祝中熹汉代重孝尊老,故有“七十赐王杖”之制。此制已为1959年甘肃省武威磨咀子汉墓出土的《王杖十简》以及1981年同地汉墓出土的《王杖诏书令》所证实:“年七十以上杖王杖,比六百石,入官府不趋。吏民有敢殴辱者,逆不道。”这些规定当时是认真执...  相似文献   

4.
从“王授几杖”谈古代尊老风尚俞允尧尊老养老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也是传统的道德伦理观念的体现。如在《礼记·月令》中有仲秋之月"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的记载;反映了先秦时期尊老养老的规定和风尚,也是长久保证社会稳定发展的必然规律。汉代尤为重...  相似文献   

5.
李梁 《黑龙江史志》2013,(9):145-145
尊老养老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先秦始,为了适应统治的需要,养老逐渐成为国家的一项制度。到了汉朝尤重养老,因此尊老养老成为当时的一种社会风气。本文主要以《张家山汉简<傅律>》所载内容为主,结合《汉书》等相关文献资料,对汉朝"七十赐杖"的养老制度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从出土汉简看汉代尊老养老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汉时期由于统治者统治的需要,在黄老思想和儒家思想的影响下,整个社会形成了尊老养老的社会风尚,并随之形成了相关的制度,然而由于史书记载的不完整,使得对当时的具体内容并不十分清楚,本文拟利用近几十年来各地出土的汉简资料,来进一步对其进行探讨和研究,使我们更加清楚的了解汉代的养老尊老制度。  相似文献   

7.
浅议唐代的乡村养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兴云 《史学月刊》2007,(8):120-123
养老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先秦时期得到发展,其措施包括致仕、学校养老、减免赋役、减轻刑罚、赐杖等内容。(甄尽忠:《先秦养老制度论析》,载《许昌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汉代每年仲秋依旧于辟雍行躬养“三老”、“五更”大典,奖赏孝事老人者。汉代养老的具体措施是给老人以优厚的物质待遇和赐王杖。  相似文献   

8.
尊老养老在我国既是人们崇尚的传统美德,又曾是政府制定的法律制度。西汉时期,汉王朝颁布并实施了鸠杖制度,鸠杖赐予七十岁以上的老人,这些老人可以享受各种特权。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我国出土了大批有关鸠杖与尊老法令的汉简,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实物与史料。  相似文献   

9.
毛阳光 《文博》2002,(1):71-74
尊老与敬老是中国古代的传统美德。《礼记·王制》就有“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九十者,天子欲有问焉,则就其室,以珍从。”的记载。汉代时,皇帝经常发布诏令,给老年人赐酒肉、粮帛。魏晋南北朝时期,兴起了授予老年人假郡守、假县令等荣衔来敬礼老人的措施。这一制度也被继之而起的隋唐两朝继承,并风行一时。但对唐代版授高年的具体情况,史料记载较少,主要见于正史、诏令的只言片语中。笔者在阅读《唐代墓志汇编》①《隋唐五代墓志汇编》②过程中,发现了大量版授高年的记载,成为反映那个时代的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10.
王晓晖 《华夏考古》2020,(4):102-107
通过对汉代墓葬中出土的鸠杖实物和鸠杖图像的对比、分析,探讨了相关汉代墓葬的墓主人身份,进一步了解了汉代鸠杖敬老制度的执行和流行情况。该研究对于深入认识鸠杖敬老制度在维护基层社会稳定作用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尊老养老制度在五千年的文明发展中逐渐得到完善,并形成了一系列成熟的尊老文化礼仪和保障尊老施行的制度措施。先秦两汉时期的尊老养老是很重要的时期,对先秦两汉政府的尊老养老措施的研究可以为我们的政府提供一些很好的建议,从而更好地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恤刑制度是指我国古代封建国家在诉讼中给予老、幼、残、鳏、寡、孤、独等社会弱势群体特殊保护的法律制度。恤刑的对象主要是70岁以上的老人、未满10岁的未成年人、妇女、残疾人等。恤刑制度体现了统治者的仁政思想,其内容主要包括定罪量刑、诉讼程序、刑罚执行等方面。我国已出土的《王杖十简》和《王杖诏书令》记载了汉律对于老年人、残疾人及其他社会弱势群体的特殊保护的法律规定和部分案例。  相似文献   

13.
从《养老图》谈汉代养老、抚孤等民政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德阳和彭县曾出土被定名为《养老图》的东汉画像砖,反映了汉代的养老制度已涉及社会底层劳动,也体现出汉代民间民政方面的一些特点。两汉正史对社会底层的养老、济鳏、助寡、抚孤、扶贫等情况都有很多记载,本据此简要讨论了汉代的民政状况,分析了当时的民政特点,认为汉代社会底层的民政工作已经成为一种比较规范的民政制度,甚至已经法制化,它的实施办法也已经成为一种程序化的模式。  相似文献   

14.
尊老养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随着近年“银发社会”的到来,尊老养老问题突显,为了发扬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些学者开始将目光转向对我国古代尊老养老方面的研究,以期为解决当今老龄化问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传统观点认为汉代王杖简册中记载的"逆不道"即"大逆不道"罪省称,但是汉代"逆不道"罪应是独立存在的罪名,并不同于"大逆不道"罪。从刑罚适用角度看,汉代"大逆不道"主犯受腰斩刑,同时亲族因连坐被判处死刑,不因身份不同而存在减刑的可能。而王杖简册中的侵犯王杖老人的罪犯以"逆不道"罪论处,主犯被处弃市刑,不连坐亲族。  相似文献   

16.
鸠·鸠杖·鸠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鸠杖、鸠车在汉代甚为流行。对于这一文化现象,作者在对鸠的原始造型及其文化含义作简要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剖析鸠杖、鸠车在汉代受到青眯的原因,指出鸠杖、鸠车流行于汉代是当时尊老爱幼之风甚盛的物质体现。  相似文献   

17.
《竹书纪年》"六年,命卿士傅说视学养老",历史上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与认识,但是深入分析商代社会历史,可知"傅说视学养老"确实为傅说代替商王武丁视学养老。因为尊老养老是中国古代一贯的礼俗;商朝重视老人,武丁时期举行视学养老的礼仪是一定存在的;从傅说的地位看,由他视学养老完全可能;从文法和时间上看,"傅说视学养老"也确实只是一回事。  相似文献   

18.
荆门郭店一号楚墓墓主考论——兼论屈原生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些学者根据“漆耳杯铭文”与“鸠杖”论定墓主是“楚太子的老师” ,又有“陈良”、“屈原”等推测。据金文、简牍、帛书对“不”、“”二字有不同写法 ,漆耳杯铭文应为“东宫之杯” ,而非“东宫之师” ;据《左传》等典籍 ,楚国太子的老师应称为“傅”或“太傅”。据《周礼》、《礼记》、《吕氏春秋》 ,“八十九十 ,加赐鸠杖”之礼始于汉代 ,而楚系墓葬中出土的各种“杖”的形制特点 ,可证明此墓“鸠杖”不是手杖。屈原未担任过太子之傅 ,郭店一号楚墓墓主与屈原无关。  相似文献   

19.
我国古代尊老、养老传统悠久,在先秦典籍中屡屡提到,古代开明的君主,都能够“善养老者”。传说在西周文王姬昌的时代,统治区域内没有发现忍饥受冻的老人。《诗经》颂赞“寿考且宁”,《周礼》倡导“孝行以亲父母”;孔子祈盼“老者安之”,孟子向往“老者衣帛食肉”。古代的圣贤,更是推己及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甚至有人将诸侯对待老人的态度与纳贤兴邦的“国之大事”联系在一起,认为如果敬养老人、尊重贤者,国家就有喜庆;遗弃老人,任用不贤者,国家就有灾祸。类似的记载,不绝于书。推测我国先秦时代已经有了养老制度与相应…  相似文献   

20.
汉代《诗经》研究兴盛,《诗》学在民间舆论之中受到高度重视,对汉代社会民俗文化产生了全面而深远的影响,举凡教育、取名、节日等均受到《诗》之沾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