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1944年1月,重庆国讯书店出版了黄炎培的《中华复兴十讲》,内容是1942年6月30日至7月4日他在成都金陵大学"中华复兴讲座"进行演讲的记录,这些内容  相似文献   

2.
50年前,“三联书店”第一次出现在读者的面前。三联书店是由生活书店、读书出版社(最早称读书生活出版社)和新知书店于1948年10月在香港合并而成的。生活、读书、新知,这三家出版社分别于1932、1936和1935年创办于上海。这是在国民党统治区党领导...  相似文献   

3.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是1948年在香港成立的。今年已经50周年。三联的前身是20世纪30年代被誉为“革命文化的堡垒”的生活书店、新知书店、读书出版社。这三家书店的创始人是著名的新文化运动的前辈邹韬奋和胡愈之等。胡愈老在纪念三联书店成立30周年的时...  相似文献   

4.
韬奋的愤怒     
最近接到伯康的来信,谈起贵阳新开的三联书店,得到了很多同志的支持,是贵阳文化界的一支新军。一下子我被来信拉回到四十年代初期的重庆,“皖南事变”之后的那段生活,真是惨风凄雨,震撼心弦的日子。国民党反动派,把我们读书出版社看作他们打击的主要目标之一,对生活书店、新知书店也是这样。他们不断派宪兵、警察和特务到这三家书店来,不是搜查书刊,就是逮捕人员。三家书店,无论就政治方面说,还是就出版物内容看,都是一致的,它们的员工也是相互支援、亲密合作的,是名副其实的兄弟书店。由于中共南方局周恩来同志的领导,后来…  相似文献   

5.
我与武克仁先生是忘年交。 武克仁先生是山西临猗人,1918年2月生,1936年在上海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他回到山西运城筹办“生存书店”,作为党的地下联络站,并担任山西运城市地下党市委书记、荣河县委书记。1938年,他赴延安从事文艺工作,先后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编  相似文献   

6.
陈梦熊,笔名熊融,1930年出生于上海一个工人家庭。他是建国后上海滩较早研究鲁迅的专家之一。受累胡风,退休才毕业建国初期,陈梦熊由中华职业教育社转入上海诚明文学院,后入上海学院中文系读书。他晚间进修,白天在海燕书店当校对,后来该校并入复旦大学,他因为家中经济负担过重,就停止了学业。1951年上海新文艺出版社成立,陈由于工作认真出色,升任为助理编辑。  相似文献   

7.
龚育之 《文史天地》2006,(11):10-13
黄洛峰同志是我的连襟。但是在这篇文章里,我主要不是从亲戚的角度看洛峰,而是从党史的角度,看党的出版家黄洛峰的二三事。洛峰在我,闻名在先,相识却在很久以后。当我还是国民党统治区一个追求进步的十几岁的好读书的学生的时候,就注意到“黄洛峰”这样一个名字。当时,我们注意  相似文献   

8.
屈武     
屈武(1898.7~1992.6.13),字径文,陕西省渭南县下邽镇人。屈武家庭贫寒,少年时代受辛亥革命影响,立志报国。在西安承德中学求学时,发生“五·四”运动,他作为陕西学生联合会会长,被推为陕西学生代表赴北京请愿。6月3日,他和北京学生代表当面向徐业昌总统提出“外抗强权,内除国贼”的要求,他慷慨陈辞,推理力争,以头撞壁,血溅总统府。此后,他受陕西学生联合会指派,赴  相似文献   

9.
陈永 《江淮文史》2014,(6):101-118
康心如(1890—1969年),四川绵阳人。早年经于右任介绍加入同盟会,不久赴日本留学;归国后参与筹设中华民国联合会四川分会,先后任上海民生图书公司、进步书局经理;1922年任四川美丰银行协理,后任总经理,在他的主持下,银行获得重大发展,1937年被推为重庆银行业公会主席,后任重庆临时参议会议长。新中国成立后,任西南军政委员会财经委员、四川省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执行委员、重庆投资公司经理等职;1957年被划为右派分子,1969年病逝。作为康心如之子,康国雄少年时代机缘巧合结识了蒋介石,并深得蒋氏夫妇喜爱,有自由出入总统府之特权。此段经历在"文革"中被人利用,称康国雄为蒋介石"干儿子",使其陷入九死一生之困境。近日,本刊编辑在康国雄的寓所对其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10.
高云山传略     
高云山(1913—1966),山西省盂县人.他一生系心国运,深明大义,恪尽职守、忠心耿耿,很有些值得我们追念的事迹.青年时期的高云山,在太原师范读书期间,正值“九·一八”事变前后,在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时,他与在并的广大青年激昂慷慨,奔走呼号,掀起了抗日救亡的高潮.他被推为“山西省学生抗日  相似文献   

11.
李锐 《炎黄春秋》2002,(1):28-29
大光同志与我同庚,都出生于“五四”运动的前夕1917年。我在武汉大学读书时参加“一二·九”运动,随后入党。这时大光在上海已是团省委巡视员,从事党的秘密工作。他出身贫寒,只读过初中,16岁从家乡安徽到上海当学徒,17岁起就走上职业革命家的道路,从而由上海到广东,由广东到川贵,由川贵转到东北,长期战斗在党的地下工作战线上。长春解放前,他曾任国民党市政府社会局局长。直到1948年,他才回到解放区党的干部队伍。 20世纪50年代我们都在工交部门做负责工作,但没有来往。1964年,大光任交通部部长,当年大概是最年轻的部长,这…  相似文献   

12.
1946年8月18日,重庆歌乐山松林坡,特务头子戴笠的停车场附近,车耀先同他的亲密战友罗世文一起被枪杀并被焚尸灭迹。而今,这里的纪念墓上,周恩来题写的碑刻:“罗世文车耀先两同志之墓”闪耀着金光,歌乐山的阵阵松涛,吟诵着他们不朽的业迹。在1932年的血雨腥风中,失掉了党的组织关系的车耀先,仍坚守革命的宣传岗位,他依托“基督教改进会”创办《改进》半月刊,倡导“自立自传自养”,宣传爱国;他还创办《语言》杂志,著文宣传先要人民有饭吃然后才能受教育。他还发起“成都救亡联合会”,大力支持“一二九”运动后来川的北平革命…  相似文献   

13.
李克农是我军功勋卓又带有几分神秘色彩的高级将领。1926年,在毛泽东、李大钊等中共早期领导人进步思想的熏陶影响下,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逐步显示出了非凡的地下工作才干。不久,李克农开始从事和领导党的秘密工作,他的一生也从此与中共历史上的许多重要事件联系在了一起,并且他在“背后”发挥了举足轻重作用。新中国成立后,没有带过兵、打过仗的李克农被毛泽东授予上将军衔,成为一名从“寂静战场”上走出来的特殊将军,并获得了红色“特工王”的美名。  相似文献   

14.
读新书店是读书出版社和新知书店在贵阳联合经营的书店,从1939年2月开始营业,到1941年2月国民党当局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时被查封,前后历时两年。读新书店的正副经理初由沈静芷和孙家林担任。1940年初,沈静芷奉命调桂林新知书店总店,改由孙家林和戴琇虹(女)担任。 在山城开辟宣传阵地 尽管国民党当局积极反共消极抗日,对八路军和新四军不断的制造磨擦,但人民群众抗日救亡的滚滚洪  相似文献   

15.
近日,重庆市前公安局长王立军工作中的问题成为诸多媒体报道的热点。其中,王立军推动的警务改革一直备受全国瞩目。随着他的锒铛入狱,其推行的多项改革措施也都被叫停。王立军的所谓改革并不仅仅是因为其犯罪而被推翻。在其之前工作过的东北地区,他的“改革”在他去重庆后也被叫停。由此可见,在我国的警务实践中,王立军的“改革”确实水土不服。  相似文献   

16.
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我国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原中央统战部部长徐冰同志被诬陷为“美国特务”,1972年3月被迫害致死。徐冰,原名邢西萍,河北省南宫县人。1923年赴德国勤工俭学,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8年回国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32年被捕,经营救出狱后,在北平、太原等地从事党的宣传工作。1937年任延安《解放周刊》编辑、党报委员会秘书长。1939年调往中共中央南方局,在周恩来领导下从事统战工作。解放战争时期,曾任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中共方面顾问。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全国政协副秘书长、…  相似文献   

17.
正李新是我走上历史研究道路的引路人,尽管已经离世14年了,他的音容笑貌却依旧时常在我脑海中浮现,在其100周年诞辰之际,感佩、敬仰之情更是油然而生。李新1918年生于四川荣昌(今属重庆)。他的青年时期正值中华民族危亡之际,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东北四省(奉天、吉林、黑龙江、热河)后,又染指华北,中国的大好河山行将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面对此情此景,李新积极参加救亡图存的爱国学生运动,并被推为重庆学  相似文献   

18.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的李达,一生的大多数时间担任参谋长职务。战争年代,他当过师、军团、方面军、大军区、野战军的参谋长;建国后出任过中国人民志愿军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他是国内外军界公认的“好参谋长”。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李达遭遇到两次大的坎坷。一次是在1958年的“反教条主义”运动中。时任国防部副部长、训练总监部副部长的李达受到错误的批判,被撤了职。在无端的打击面前,李达没有消沉,他说:“有工作就干工作,没工作就读读书吧。”利用这一段赋闲的时间,他终日潜心读书学习,一面读《史记》、《三国志》等历…  相似文献   

19.
施培毅同志不是诗人,以前在《安徽日报》社一起工作的时候也没见他写过诗,只知他酷爱读书,手不释卷,对经史子集、诗词歌赋样样都欣赏,文化底蕴深厚,文史知识丰富,是个才华横溢的大脑袋才子。最近看了他在临终前几天出版的《文革打油诗存》(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才知道他不仅是个老记(者)、老编(辑),而且还称得上是位诗人。施老培的诗是在“文革”的特定条件下产生的。正如他自己所述,被关在“牛棚”里,无书可读,无任何娱乐可言,便同邹人煜等“棚友”,比着背诵诗词,于是产生了“与其借古人之杯酒浇自己之块垒,何如…  相似文献   

20.
师友阿垅     
罗紫 《贵阳文史》2008,(1):76-77
今年是诗人阿垅诞辰100周年和逝世40周年,我想着阿垅我认识阿垅,是在1941年皖南事变后的白色恐怖之下的重庆,那年我15岁,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前身之一的读书生活出版社当店员,参加了革命,因是革命进步书店,接触的进步作家、诗人要多一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