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海外邓小平理论研究四大问题观点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成龙  钟晓莉 《攀登》2004,23(2):98-100
作者以为,分析海外学者、人士对于邓小平理论的研完。有助于拓宽我们学习与研究邓小平理论的视野,正确认识邓小平理论的价值取向以及对邓小平历史地位的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2.
修志的指导思想是紧紧与党的理论创新联系在一起的。党的每一次理论创新都给修志的指导思想增添了新的内涵。从第一届志书的指导思想变化过程看 ,主要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 :一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时期 ;二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时期 ;三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期。为了说明修志指导思想在党的理论创新下所发生的变化 ,有必要从时间上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发展过程进行概略了解。(一 )邓小平理论的正式形成和确立的时间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确立是与改革开放紧密联系在一…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表明我们党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和理论上的创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历史地位的确立并非偶然,而是对中国共产党80多年,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发展规律认识深化的结果,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继承与发展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4.
与近代中国百年历史同行的北京大学是与一大批辉煌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鲁迅、毛泽东、胡适……,这些人物各以其特殊的角度影响着历史的进程。透过《毛泽东与北京大学》,我们不难理解北京大学在近代中国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5.
郭记中 《攀登》2001,20(1):2-4
该认为,研究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必须同邓小平理论的研究核心、历史地位相联系。只有掌握了正确的研究方法,才能体现出邓小平理论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的关系,体现出邓小平理论突破陈规,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特有历史定位。  相似文献   

6.
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这表明在我们党的指导思想这面旗帜上,写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在当代中国,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正确理解邓小平理论,对于我们坚定不移地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一、邓小平理论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作为当代中国的马…  相似文献   

7.
以邓小平的名字来命名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当之无愧的。邓小平理论主要是由邓小平创立的,但又不仅仅是邓小平个人的思想,而是全党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研究邓小平理论作为党和人民集体智慧结晶的特征,对于深刻把握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基本内容和历史地位,有着重要的意义。一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就是对实践的总结。人民群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和源泉。邓小平理论作为全党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首先就体现在它是对人民群众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智慧和经验的总结与概括。邓小平…  相似文献   

8.
编者按: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是一部蕴含和体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活生生的教科书."  相似文献   

9.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形成以来的十多年间,国际国内形势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时代的发展呼唤着理论创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时代课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理论创新成果的最高概括,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新的表现形式,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  相似文献   

10.
前言 满族是我们祖国多民族大家庭中的成员之一,十六世纪至十九世纪末,在祖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满族在其长期发展的过程中,与其他兄弟民族一起,为祖国的统一建立了不朽的功绩,对祖国的建设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魏青芳 《攀登》2001,20(Z1):50-52
马克思主义在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第一次飞跃,是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在二十世纪中国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是邓小平理论.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所产生的二次历史性飞跃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这一历史过程也向人们昭示"理论旗帜至关重要";马克思主义只有不断地创新和发展,才有生命力和战斗力.  相似文献   

12.
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在指导思想上的创新发展是与党对历史经验的总结相伴随的,总结是紧密围绕两大历史课题展开的,通过总结,党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样两个核心问题上形成了新的认识,丰富和深化了邓小平理论,凝结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我们党在总结经验中还善于汲取群众智慧,从群众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获得前进的动力;能够立足于时代高度,把中国的问题放在全球的背景下来思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13年来我党理论创新的最大亮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相似文献   

13.
龚剑飞 《攀登》2013,(2):71-77
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三个组成部分的逻辑关系,必须贯彻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原则,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性方法,从理论体系这个整体的角度出发,才能从历史的高度和理论的深度上把握整个体系的本质。邓小平理论奠定了理论体系的基础和框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14.
罗斯福"新政"在美国历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与作用,而劳工立法是"新政"的重要组成部分。直到现在",新政"的劳工立法对美国乃至世界仍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对罗斯福"新政"的劳工立法作进一步的探讨,深入了解当时工人运动的状况,将更加有利于我们深刻理解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本质。  相似文献   

15.
赵丹 《沧桑》2011,(2):236-237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跨世纪的新征途上,我们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用邓小平理论来指导我们的整个事业和各项工作。这是党从历史和现实中得出的不可动摇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在党章中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号召全党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1998年6月24日中共中央又发出《关于在全党深入学邓小平理论的通知》,号召全党同志“一定要从我们肩负的历史责任出发,按照党的十五大的要求进一步增强学习邓小平理论的自觉性和紧迫感,努力形成新高潮”。学习邓小平理论对于我们方志界和年鉴工作者来说,除了全面学习和把握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一个很重要…  相似文献   

17.
<正>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进党章,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作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是自1989年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工作实践得出的必然结论。因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我们如何看待和评价这段历史提供了理论依据,所以我们的续志工作,只有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才能如实反映历史的本来面貌,提高质量,赋予志书文化、社会和学  相似文献   

18.
《攀登》1999,(5)
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走过了五十年的光辉历程。仅此,中国人民以无比自豪的心情欢庆建目五十周年。这是中国人民的生大节日,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标志。自1949年以来的半个世纪中,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思想,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使我们的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特别是改等开放20年来,在邓小平理论和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的指引下,伟大祖国充满生机与活力,我们的各项事业蒸蒸日上,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历史雄辩地证明,…  相似文献   

19.
浅析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起作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作为全面科学的理论体系,它不仅内容丰富、寓意深刻,而且具有显著的特征:鲜明的时代性、基本内容的科学性、理论风格的求实性、价值取向的人民性、思维方式的创新性、科学体系的开放性。  相似文献   

20.
蒲文成 《攀登》2000,(2):48-53
邓小平统一战线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征。本从邓小平统一战线理论的形成轨迹以及新时期统一战线性质的变化、范围与对象的广泛性、突出的地位和作用及其更加丰富的工作内容五个方面论述了邓小平统一战线理论的时代特征,认为全面领会邓小平统一战线理论,对于我们进一步做好新时期统一战线工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