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湟源排灯,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古韵浩荡,光彩夺目.起源于清代中期,发展于民国,改革于新中国,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 湟源扼“唐蕃古道”之险塞,居“丝绸南路”之要冲,是汉、藏、蒙古、回等各民族聚居的地方,自古以来为中原入藏的门户,素有“海藏咽喉”之称,清代民族贸易繁荣昌盛,又有“茶马互市”“环海商都”“小北京”美称,蜚声中外.  相似文献   

2.
闫璘 《丝绸之路》2012,(24):58-60
本文以实地调查资料为线索,结合文献记载,对青海省境内乐都、湟源两县唐代烽火台的形制、规格等进行了初步考察,分析了这些烽火台的性质、修筑时间及隶属关系,并结合文献记载,对烽火台的废弃时间及原因略作考述,为了解青海境内唐代烽火台的修筑、形制以及废弃时间等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3.
许红梅 《丝绸之路》2011,(14):26-27
当路塞是指修建于山谷之中用于阻断敌人进攻的短墙或城障等军事设施。本文主要从概貌、性质考辨、功能与修筑时间等方面,考证了青海湟源县发现当路塞的主要作用及意义。  相似文献   

4.
近代以来,在民族苦难的感召下,一批批有志之士从各种思想中寻找“救国救民”之道。自东汉传人并在中国产生深远影响的佛教,无疑也成为众多志士仁人们寻求的目标,其卓有成就如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等。作为康梁同时代的先进人物,黄遵宪反其道而行之,在其作中展现了“排佛救国”的爱国主义思想,而这一思想又集中在其作中的两处,一是《日本国志》中的《民俗志四?佛教》;二是五言长诗《锡兰岛卧佛》。由于他并没有明确提出该思想,因此也往往容易被研究们所忽视。笔试从上述两处对黄遵宪的排佛思想作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5.
陈跃 《文博》2008,(6):23-27
灯具,作为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照明工具,有着悠久的历史.汉朝的灯具不仅造型丰富多彩,其设计构造亦更加科学,其代表即釭灯.它以其精良的铸造工艺,合理的构造设计,科学的环保理念,美观大方的造型装饰,博大深厚的文化内涵而成为我国古代灯具设计的典范.  相似文献   

6.
薛城人灯     
刘蕊 《神州》2011,(11):1
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灯"从宗教祭祀派生出来。古时,人们为求幸福、免灾,在科学极不发达的远古时代,只能借助于"神"和"鬼"的力量达此目的,从而具有鲜明"傩舞"的时代胎记。远古时,在"人亡灵在"的驱使下,便利用"陶罐塑人形"。在丧葬时,具有为死者开路、辟邪、驱鬼、入土为安的作用,表达了对亡灵的敬仰,此乃确为"傩祭"之遗风。  相似文献   

7.
薛城人灯     
刘蕊 《神州》2011,(6):1-1
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灯"从宗教祭祀派生出来。古时,人们为求幸福、免灾,在科学极不发达的远古时代,只能借助于"神"和"鬼"的力量达此目的,从而具有鲜明"傩舞"的时代胎记。远古时,在"人亡灵在"的驱使下,便利用"陶罐塑人形"。在丧葬时,具有为死者开路、辟邪、驱鬼、入土为安的作用,表达了对亡灵的敬仰,此乃确为"傩祭"之遗风。  相似文献   

8.
海宁硖石灯彩以精湛的工艺、独特的风格,被誉为江南一绝。民间灯彩艺术家陈伟炎于1997年创制的茶壶灯,则是硖石灯彩的新品种,其制作工艺包括拗、扎、裱、刻、针、画、糊七大技法,开灯彩艺术的新境地。  相似文献   

9.
“大烟灯”     
李新华 《民俗研究》2011,(1):273-F0003
这套精致的白铜物件,是过去抽大烟者用的“烟灯”。名虽曰“灯”,但其用项主要不为照明,而是抽大烟时用以烧烟泡吸食的火源。大烟.即鸦片.亦称烟土或阿片,是罂粟果乳汁的熬煮提取物。熬煮好的烟膏呈浓稠的黑褐色半固体状态,吸食时要用烟钎子挑下一小块在烟灯上烧烤,将其烧成冒着细白泡沫的烟泡,才能放到烟枪上对着烟灯的微火吸食。  相似文献   

10.
在汉代西王母信仰的影响下,四川地区东汉晚期出现了西王母陶灯。这类器物有两种类型:单体式和组合式。它们分别属于同一文化系统中的两个地域子传统,有着各自的构思来源和发展体系。西王母陶灯颇具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它不仅是四川汉代物质文化的主要内容,也是四川汉代西王母图像研究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1.
节日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使我国传统习俗节日更具有社会性和文化性,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课题。文章通过对我国元宵节中灯树文化和西方圣诞文化的分析比较,论证了节日与文化内涵的关系,并针对我国传统节日中文化缺位的现状,提出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2.
《丝绸之路》2012,(3):78-78
由湟源县政府主办的第四届丹噶尔民俗文化旅游节于2012年1月1日至2月23日举办。本届文化旅游节以“品味茶马商都,观赏排灯异彩,走进中国最具民俗文化特色旅游目的地一湟源丹噶尔”为主题。第四届丹噶尔民俗文化旅游节期间,湟源县将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  相似文献   

13.
张帆 《故宫博物院院刊》2022,237(1):35-44+132
本文以戏曲史中鲜为人所关注的骨牌灯戏为研究对象,勾连清代宫廷内外相关材料,对民间与宫廷中的骨牌灯戏进行比较研究。通过对演出形式、唱词、队列变换、人员构成、灯具等方面的对比来分析二者的源、流等问题,尤其是它与节令戏曲等的渊源关系。提出骨牌灯戏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缩影。  相似文献   

14.
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的东汉绿釉陶孔雀灯,1964年出土于陕西省潼关吊桥镇,是一级文物。四川汶川5·12地震致使其在陈列柜内倒翻,断裂为70块碎片,为了能够重新展览该件珍贵文物,必须对其进行修复。本工作在东汉绿釉陶孔雀灯每件碎片(块)的现状调查记录的基础上,通过陶胎和修补材料的XRF、SEM分析,制定了修复方案。采用预加固、清洁、拼对、黏结、补全、补色等措施,完成了复原性修复工作。修复后的东汉绿釉陶孔雀灯已能够达到陈列展出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洛阳发现一件传世的西汉栒家铭铜灯。栒家是西汉初年栒顷侯温疥受封栒邑后形成的著名家族。这件铜灯的发现对研究栒侯家族及西汉早中期历史等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刘婵 《东方收藏》2020,(5):20-21
灯作为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照明工具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古代的灯具肇始于何时尚无定论,商代的甲骨文中未见有灯、烛之类字样。西周时期在人们生活中出现的烛是最早的照明用器的记载。据考证西周的烛是一种由易燃材料制成的火把。孙机先生认为灯"大约出现于春秋",熊传新先生认为至迟"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和使用了灯"。  相似文献   

17.
肖永明 《丝绸之路》2014,(10):33-35
通过与武威雷台汉墓出土的连枝铜灯对比分析,笔者认为西宁陶家寨M9中出土的铜质羽人为连枝灯顶部构件。在此基础上,文章对河西地区汉晋时期连枝灯的地域特征、文化内涵及其产生的社会背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糠灯是满族先民所使用的照明用具。盛京皇宫的清宁宫内曾摆放着一盏糠灯,它是皇太极生前所使用过的。入关后,此灯也一直存放在盛京皇宫内。康熙、乾隆、嘉庆、道光等皇帝每每东巡盛京,始终都把“恭瞻”遗物作为一项例行的制度。清代十分重视对幼帝的教育,除了学习汉文化、继承本族传统文化之外,更注重以物育子。从多位皇帝的诗篇中不难发现,糠灯是“溯述家风”的民族传统教育的一件经典实物。  相似文献   

19.
刘胜墓出土的铜冷却器应为铜拈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满城汉墓刘胜墓后室棺椁旁出土一套有四个组件的铜器,其组合关系明确,工艺设计精巧,但其功用、定名仍存在分歧,本文经多方考察分析,认为其应为铜拈灯,而非医疗用冷却器。  相似文献   

20.
吕盛兰 《神州》2013,(32):31-31
青海作为中华民族发祥地,长江黄河的源头,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青海的民族民俗文化在中华民俗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西部文化中。青海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鲜明的民族个性,是丰富的旅游资源。本文主要阐述了通过发挥青海的民俗文化优势,来推动旅游业的发展,首先阐述了青海旅游存在的问题,然后分析了青海的民俗旅游资源,最后讲述了推动旅游业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