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坎离水火与阴阳徐传武八卦中的“坎”、“离”二卦,分别取象为水火。据《周易·系辞传上》:“阳卦多阴,阴卦多阳”,坎卦卦画作,一阳而二阴,《说卦传》又曰:“坎再索而得男,故谓之中男”,知坎卦当为八经卦中的阳卦之一;而离卦卦画作,二阳一阴,《说卦传》又曰:...  相似文献   

2.
《周易》探究宇宙万象以期揭示其客观规律,立足于"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思想命题,秉持"天人合一"和"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整体思维,就人类社会所特有的教育活动阐述了一系列观点,对于师生关系,教育的方法、内容、目标等均有所论述,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教育思想体系。作为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源头和渊薮,《周易》的教育思想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历史影响,对当今教育事业的发展仍具有积极的启发和资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莫秋月 《风景名胜》2021,(2):0081-0081
刚柔本是一个哲学概念。《周易》认为:“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1] 即阴阳、刚柔、仁义都要平衡的情况下,天地人才能达到稳定和谐的效果。之所以要把刚柔与井盐工具联系起来,是因为历来在大多数人印象中,我国传统井盐钻凿汲工具不是铁质就是石质,且都与庞大、笨重、坚硬等词密切相关。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收藏的井盐文物是世界上最为完整的井盐工具群,通过对其馆藏井盐文物的分析,试图揭示传统井盐工具中不为人关注的“柔”的一面。  相似文献   

4.
《文物》1987年第2期《周原扶风地区出土西周甲骨的初步认识》一文,释"扶齐采:108"的卜辞中有:"一八六"为"艮","八五五"为"兑",兑下艮上为"颐"。这一说法与《周易》的实际未合。按《周易》:艮为山,兑为泽,兑下艮上(?)是"山泽损"。"颐"是震下艮上(?),震为雷,山雷才是"颐"。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梳理先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甲骨文和天文官职能的发展、《周易》内容本身三个方面出发,探寻以"易"为《周易》题名的原因,认为"易"字当源自对太阳活动的观察。  相似文献   

6.
陈浪波  林汉如 《岭南文史》2020,(2):79-82,91
正一、"英德"与"横石"今广东省清远市辖英德市(下称:"英德"),其域含汉置"含洭""浈阳"二县。"因县界洭水为名"的"含洭"[2]古县,在"英德"西部。其境古"水",今称"连江"或"小北江"。"英德"东部(下称"英东"),古属"浈阳"。清道光版《英德县志》(下称 "道光志")引唐代李吉甫著《元和郡县志》说,"浈阳县"因"在浈水之阳",故名。清宣统版《英德县续志》(下称 "续志")载,"浈水,一名翁江"。[3]"续志"所言"翁江"  相似文献   

7.
历史上荀爽、虞翻等学者用汉易卦气学的一些说法对《周易》经传所作出的种种解说,与《周易》经文之间存在着难以弥合的矛盾,皆牵强附会,顾此失彼。这说明《周易》经文制作时根本没有“卦气”观念包含在其中。  相似文献   

8.
帛书《周易》三题──释“键川”、“设卦观马”、“禁民为非曰义”梁韦弦近读有关帛书《周易》思想的《周易新论》①一文,内容颇有新意,确非泛泛之论。文中指出:《周易》卦名既有"天人合一"又有"天人相分"的思想;《说卦传》纪录了北斗柄运行的轨迹;《丰》卦爻辞...  相似文献   

9.
邓小伟 《沧桑》2008,(1):92-93
龙这种神异动物的存在,在我国文化思想史上,是一种绵延了至少七八千年的特殊现象。《易·乾》的思想是《周易》的主导思想,乾卦的精神贯穿和渗透在《周易》中,本文以《易·乾》为视点,探索《周易》中的龙意蕴着男权、王权和生产决定着的思想。  相似文献   

10.
《周易·噬嗑》卦记载了中国早期商业活动和政府对市场的管理办法,六二"噬肤,灭鼻"讲的是商人因违背"禁令"而受到了割鼻的处罚。《睽》卦六五中的"厥宗噬肤"不是一件值得炫耀的光彩的事情,《象传》将"厥宗噬肤"视为"有庆"的兆头,是错解了经意。  相似文献   

11.
当今,表示地理方位常用“东”“西”“南”“北”,但在古代诗文中表示地理方位常用“阴”“阳”“左”“右”。为便于学习古诗文,特对古诗文中惯用的方位词“阴”“阳”“左”“右”的性能解释如下: “阴”,在古诗文中表示地理方位,常指水之南,山之北。如在某水  相似文献   

12.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22,(1):F0002-F0002
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为代表的文化经典"六经"的形成,带动了中国古典时代的哲学与文学繁荣,实现了古典时代的思想和艺术飞跃,也决定了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趋向。因此,"六经"的研究是学术研究无法回避的课题。本书作者几十年来一直关注和研究文学与经学的关系,在现代学术背景下,从"六经"与"轴心时代"的思想和文学突破、周代礼乐歌诗与雅颂诗篇的艺术形态、"变风变雅"与春秋文学的精神转向、礼典仪式与《尚书》"六体"的文学性书写、《月令》模式的思想意义与中国文学的四时结构、"乐经不缺"与周代音乐经典的体系性构成、《周易》的诗体结构形式与诗性智慧、《左传》与"春秋笔法"的文学超越等方面对"六经"进行了全面的文学解读。  相似文献   

13.
《周易》是古代中国的一本奇书,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并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自古以来,研究《周易》者不计其数,各种各样的学说纷繁芜杂,然而涉及政治思想的不多。本文则通过解读《周易》的政治思想,认为在《周易》庞杂的政治思想中,以天人关系对于后世的影响最深。特别是"天人感应"思想,曾很长时间在统治思想中起到了主导作用。而其实质,就是愚民思想。  相似文献   

14.
<正>今本《周易·兑·彖》:"说以先民,民忘其劳"中的"先民",汉晋典籍征引均作"使民"。如《诗·豳风·东山》诗序:"说以使民,民忘其死。"《论语·子路》何晏注引孔安国曰:"《易》曰:‘说以使民,民忘其劳。’"《左传》昭公六年:"教之以务,使之以和。"杜预注:"说以使民。"《文选·陆机·五等论》:"故《易》曰:‘说以使民,民忘其劳。’"《尚书·旅獒》:"狎侮君子,罔以尽人心。"伪孔传:"以悦使民,民忘其劳,则力尽矣。"(1)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史学通变精神的哲理基础是儒家经典《周易》的通变思维,《系辞下》将这一思维概括为"《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受此影响,历代史家都普遍重视以《周易》的通变思维来解说历史,由此形成为一种民族的史学精神。早在先秦时期,《左传》便开始以易解史,将《周易》的通变思维作为解说历史变动的重要依据。具有易学家学渊源的司马迁,深刻领会《周易》"长于变"的特点,最早提出以"通古今之变"为撰史旨趣,《史记》首创纪传体通史体裁,以原始察终、见盛观衰和承敝通变的眼光,来认识和把握历史的治乱兴衰之变,以历史学的形式彰显了《周易》的通变思维。《史记》以后的中国古代史学,无论是通史、断代史,还是史论之作,都普遍以《周易》的通变思维作为哲理基础,传承司马迁的"通古今之变"的撰史旨趣,在历史与史学的撰述与评论中重视体现通变的精神。  相似文献   

16.
《易·坤》卦“黄裳”考释于雪棠《周易》本是一部用于算卦的著作,其爻辞立象以尽意,文字甚为简约。以象说理,含蕴丰富、文简而义繁,便于应用者随机解说,但同时也造成了词意的扑朔迷离,使人难以确解。更因后世距《周易》创制年代愈来愈久,对当时的礼仪制度、思想观...  相似文献   

17.
一、《周易》产生的前提条件 《周易》本是三易之一。在《周易》前还有《连山》《归藏》二易。不过二易久亡。从“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来看,三易是相同的。又在筮法上三易也有相通之处。因此,今天谈三易有困难,不妨光谈《周易》。  相似文献   

18.
《周易》是西周筮人根据商周筮占资料编写的筮书,其卦爻辞均属珍贵的商周史料。战国秦汉以来的易学家均从哲理和象数的角度释说《周易》,使得易卦爻辞蕴含的史实真象日益隐晦。今本《周易》六十四卦,按照相对(如(?)乾和(?)坤)或相反(如(?)泰和(?)否)关系,两卦一组,分为三十二组。每组两卦在最初命名时可能都含有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反映出《周易》作者朴  相似文献   

19.
北京大学入藏的秦代水陆里程简册中记载秦代有"阳"县存在,关于这一新出现的秦县,前辈学者认为可能是位于今河南省方城县的秦汉"阳城"。然而,从简册中记载的"阳"县下属各乡到其他地区的距离来看,"阳县"不太可能在今方城附近,而更有可能是位于先秦"唐"国故地的"唐"县。其他出土材料所见的"唐"县一般写作"阳",清华简《系年》中还有楚国曾灭"唐(阳)"置县的明确记载。秦代的阳县应该就是继承了楚灭唐国之后所设的阳县。  相似文献   

20.
《后汉书》与《史记》、《汉书》一样,也深受《周易》的影响。它不仅以《周易》思想作为评论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理论根据,而且推崇其"顺天应人"说、"物穷则变"说、"变通趋时"说,崇敬并倡导谦卦之德,提倡节俭,重视道德生活和风俗习惯对社会历史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