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猛 《黑龙江史志》2013,(10):56-58
豫湘桂战役是抗日战争后期,日军发动的投入兵力最多,持续时间最长,作战区域跨度最大的一次战役。这场战役的中方的失败固与国民政府政治腐败、军事落后分不开,更与日方直接关联。以河南会战为例,战前日本政府做了积极的战争总动员,以及具体的战术准备,同时密切关注国民政府方面的情况,搜集情报,同时也调配了充分的兵力和武器装备支撑,再加上日军指挥机关与各作战部门的有机联系,使得日本方面始终处于有利的战争态势,可以说,国民政府豫湘桂战役的溃败是一种的必然的战争结局。  相似文献   

2.
战后日本被解除了武装,协助战争进行的政府各部门也被美国占领军多次分割改组,除了外务省和大藏省之外战前日本政府的各省都已不复存在.而日本的主流媒体,名称没变,人员构成也几乎没变,变化了的只是言论口径.从战前鼓噪日本国民去爱国,到战中狂热煽动去力战,再到最后去“玉碎”的那些豪言壮语摇身一变成了对军部、政府和财阀的猛烈指责.不仅如此,媒体还连篇累牍地宣传军部在战争中是如何扯谎造谣,钳制舆论,不让日本国民知道事实真相,似乎媒体也只是单方面的受害者.  相似文献   

3.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美国西部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主要依赖东部经济的扶持。第二次世界大战对美国西部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联邦政府的战争动员,推动了战时经济在西部全面展开。在短短的战时四年中,在高科技军事工业迅猛发展的推动下,西部的经济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经济地位也从战前依附东部转变到战后引领全国。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战争为西部发展提供了契机,政府利用战争的外力促进了西部自身内力与外力加速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抗战时期中国的灾荒与人口迁移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本文着重探讨了抗战时期中国的灾荒与农村人口迁移之间的关系,认为在旧中国的农村,灾荒较之与战争对于人口迁移有着更大的影响力。虽然就全国范围而言。八年抗战期问地质活动平静,气候状况亦大范围好转,但这并不能掩盖局部地区以及某些年份气候状况的恶化趋势,而且由于战争对中国社会直接间接的破坏极大地削弱了中国农村的防灾抗灾能力,致使相对较小的自然变异也带来了极其巨大的灾难,愈是抗战后期灾荒还愈加严重,所以对战时人口迁移特别是农村人口迁移也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并在其演变过程、流徙路线及其具体特点等方面深深打上了灾荒的烙印,同时亦由于战争本身的影响而形成有别于战前同类型人口迁移的某些特点。  相似文献   

5.
抗战时期华北日系农场的殖民经营--以天津地区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津沿海碱荒地带,自明清以来农业垦殖发展较快,逐步成为华北主要水稻产区。华北事变以后,日本为掠夺稻米、棉花等农产物,投资组设农场,强征当地土地、劳力,进行殖民土地开发,对华北日军的军粮供应,发挥了较大作用。日系农场多沿用旧租佃制,将土地分割小块出租。并未带来先进耕作方式,耕作者负担也比战前大大加重。日系农场在1941年前后较为活跃,到战争后期,由于周边抗日力量的兴起,不断遭受打击,最终陷入困顿。  相似文献   

6.
战前苏军情报机关真相张广翔苏德战争初期,苏军屡屡受挫,从苏联情况看,原因不胜枚举,其中之一苏联政治和军事领导对德国战争准备和战争开始日期的判断一再失误。问题在哪呢?是苏军情报机关未掌握德国战争准备与战争开始日期的情报和希特勒的反苏计划吗?还是未及时把...  相似文献   

7.
战争、动乱和西欧早期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战争和动乱几乎是西欧早期现代化中的伴生物。17世纪初英国出版的一本书就说道:只有世界毁灭了,战争才会消除。从15世纪后期到18世纪,或到19世纪初的拿破仑战争,整个西欧战火频仍。仅在16世纪,就有意大利战争,德国诸侯们、皇帝间的战争,胡格诺战争,英国与西班牙的明争暗斗与海上争霸,还有因圈地运动、价格革命引起的社会动乱等等。本文试图分析这些暴  相似文献   

8.
中古后期南部德意志出现了绵延起伏百年之久的农民斗争浪潮 ,农民的法律意识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重大变化 ,从古法到神法是其中的一条基本线索。农民在斗争中先是依托古法即日耳曼人的习惯法 ,多次失败后转而诉诸基督教神法。经过农民斗争的实践和宗教改革家的大力阐发 ,神法成为德国农民战争的思想基点。德国农民战争的神法特征 ,既显示出它与以往农民斗争的继承性 ,也展现了与宗教改革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9.
中日钓鱼岛争端,源于甲午战争日本“窃岛”,是日本近代军国主义对外扩张导致的直接结果。日本侵占钓鱼岛蓄谋已久,从甲午战前非法的秘密调查,到甲午战时的秘密“窃取”,再到甲午战后的所谓“更名”,其侵略的逻辑是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10.
李云波 《民国档案》2016,(1):108-114
1932年1月28日,淞沪战争爆发,该战争持续近40天,对淞沪地区影响颇巨。世界红卍字会于战前迅速开办临时救助机构,制定规章,明确分工,形成了一套完备的慈救体系。战争期间,该会在上海、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杭州等地积极从事兵民救护、难民资遣、尸体掩埋、灾区急赈等工作,形成了一张广泛严密的区域工作网络,确保了被难地区最大范围的救护。该次救护为红卍字会在以后开展救护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博爱慈善的人道主义精神当为后人铭记。  相似文献   

11.
张志梅 《沧桑》2014,(6):26-28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至战时,因受国内因素和国际背景的制约,美国适时调整了对外政策。政策的调整经历了从战前的中立到战争开始时的扩军备战再到参加反法西斯战争的过程。政策的调整同时兼顾了美国国内垄断财团的需求、经济危机的影响和国际上与英帝国、社会主义苏联的矛盾及对外扩张。二战中美国外交政策的适时调整不仅进一步提高了美国的国际地位,而且也为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后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2.
抗战时期中国空中战场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八年抗日战争中的战场,历来只有正面与敌后之分,实际上此二者都属于地面战场。抗日战争中还有一个重要战场——空中战场,它与地面战场相辅相成,在战争中发挥了地面战场无法替代的作用。在以往的研究中,空中战场一直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拟就空中战场之概况作一基本陈述和评价,纰缪之处,祈请专家同行指正。一、战前中日空军实力之比较及空中战场的形成战前中日空军实力之状况,同综合国力及整体军事实力的对比一致,敌强我弱。无论飞机的数量、质量,还是航空人员的培训以及飞行技术设备的供给,中国空军都与日本空军相距甚  相似文献   

13.
1930年代的康、青、藏战争——边政、权力和地方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海兵 《安徽史学》2007,2(6):79-84
在1930年代的康、青、藏边界战争中,相关各方均在不同程度上按各自的利益诉求在操弄着战争.战争的结果是,康、青军阀较战前更进一步扩充和巩固了各自的势力范围.西藏地方则在这场旷日持久的边疆战争中失去了1918年所占据的康区大片土地.而国民政府在战争过程中所进行的多项边疆议题则由于康、青、藏地方势力的抵制,最终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朝鲜战争期间,美国曾对新中国发动过全面经济战。美国对华全面经济战具体何时发动?为何发动?如何发动?包括哪些内容?对这些有关美国对华遏制政策史的基本问题,史学界迄今未作全面系统阐释。本文试图利用美国对外关系文件中的有关档案资料及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对这些问题作些解释,以就教于史学界前辈同侪。一、中国介人朝战前的美国对华经济政策1950年10月中国介入朝战前,美国对新中国的经济政策曾经历过两阶段变化。第一阶段自1949年初到1950年6月朝战爆发,历时一年半。其时美国决策集团确定的对华政策目标是:用经济和政治手段…  相似文献   

15.
奚可桢 《东南文化》2003,(11):89-94
书院众多、师资雄厚、经费充裕、生源优秀,使南京书院一直处于健康发展的状态,并为南京的繁荣奠定了深厚的历史化基础。  相似文献   

16.
书院众多、师资雄厚、经费充裕、生源优秀,使南京书院一直处于健康发展的状态,并为南京的繁荣奠定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7.
人类首位宇航员尤里·加加林作为飞行员就应该飞行,永远飞行1934年3月9日,尤里·加加林出生在前苏联一个农民家庭,他的父母来自克鲁什诺的农村。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希特勒撕毁了战前与斯大林签订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发动入侵苏联的战争,即苏联所称的“卫国战争”。这场战争让包括加加林家在内的广大苏联人民生活陷入贫  相似文献   

18.
在唐后期的历次削藩战争中,元和削藩无疑最为成功,影响也最大。而元和削藩诸战争中又以淮西战争(815—817年)的胜利最具战略意义,它对成就宪宗“元和中兴”产生了重要影响。学界一直以来对淮西战争关注颇深,在战争的背景(动因)、基本过程、影响与意义;裴度与李想等人的功绩评判;韩愈、段文昌《平淮西碑》相关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深人的探讨,并且不乏远见卓识。本文将依次对以上诸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尽可能集中反映元和淮西战争的研究状况。  相似文献   

19.
两国军事的较量是政治、经济、科技、外交等的综合较量,具体来说则是参战人员、战略战术、武器等的较量。甲午战争对于中日来讲都是一场决定国运的关键一战。中国之战败,从中国与日本的战争意志、战局判断、战前工业、军政体制、战争准备等方面的比较就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20.
姜秀峰 《沧桑》2010,(1):111-112
两国军事的较量是政治、经济、科技、外交等的综合较量,具体来说则是参战人员、战略战术、武器等的较量。甲午战争对于中日来讲都是一场决定国运的关键一战。中国之战败,从中国与日本的战争意志、战局判断、战前工业、军政体制、战争准备等方面的比较就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