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贵州省平坝马场六朝墓葬中出土的东汉永元罐及其铭文,从1980年以来,包括笔者在内已有李衍垣、陈恒安、章光恺、傅定淼等人发表文章进行研究,各抒己见,判释颇异。李、陈、章、傅等人结论皆大同小异。笔者认为诸君结论尚有商讨的余地。(李衍垣先生的文章发表于1980年11月22日《贵州日报》;陈恒安先生的文章发表在《贵州文史丛刊》1981年第1期;章光恺先生的文章发表在《贵州文史丛刊》1981年第4期;傅定淼先生的文章发表在《贵州文史丛刊》1991年第1期;笔者前文发表在《贵州文史丛刊》1990年第3期。)  相似文献   

2.
贵州省博物馆藏的东汉“永元坛”,一九八○年《贵州日报》副刊上李衍垣同志的一篇文章和陈恒安先生在《贵州文史丛刊》一九八一年第一期上发表的《贵州出土汉永元罐铭文考辨》曾加以研究。读了之后,很有启发。在他们研究的基础上,求同存异,提出一点异议。  相似文献   

3.
《贵州文史丛刊》1988年第四期刊载一篇《清末民初贵州社会经济情报》的文章。文中给1907年路过贵阳云南布政使刘春霖加了个注释:“清末最后一名状元”。这显然是个小小的误会。晚清时期有两个颇有名气的刘春霖。一个是直隶肃宁人。据朱彭寿(光绪二十一年进士)所著《旧典备征》记载、直隶刘春霖于光绪甲辰年(公元1904年)考中状元。翌年,废除科举制。这个刘春霖遂成了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名状元。另一个刘春霖是贵州安顺人。据民国《贵州通志·人物志》记载:“刘春霖,字润民,  相似文献   

4.
笔者曾写《“贵州”一名由来考证》(载《贵州文史丛刊》1993年3期),其中,对“宋太祖敕书说”提出质疑。原文大意是:(民国)《贵州通志·舆地志》说,“按《康熙通志》载,太祖赐水西土官普贵敕书,有‘惟尔贵州,僻在要荒’之文,是贵州之名宋世已有”;又《贵阳府志·沿革》说,“五代  相似文献   

5.
《贵州文史丛刊》(以下简称《丛刊》),是由贵州省文史研究馆主办的学术性、知识性、资料性的大型文史专业刊物。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6—8750,国内统一刊号CN52—100VK。自创刊以来,丛刊》坚持“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立足贵州,面向全国,逐步走向世界,旨在宏扬民族文化,促进贵州的改革开放。《丛刊》编辑部在贵州省文史研究馆党组的领导下,贯彻“一个中心,两上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宣传、出版方针,努力促进文史研究,活跃贵州的学术空气,力求把《丛刊》办成具有时代特色和地方特…  相似文献   

6.
胡晓东同志《莫祥芝及所刊顾观光<武陵山人遗书>》(载《贵州文史丛刊》1988年第四期)提到于清光绪癸未年(1883)刊行的《武陵山人遗书》“是我们目前唯一所能见到的莫祥芝所刊行的一部著作。”据笔者所掌握的材料,莫祥芝至少还刊有四种书籍,现罗列于次。 (一)乖崖先生文集十二卷附录一卷,宋张詠撰清光绪八年(1882)莫祥芝仿宋刊本。  相似文献   

7.
“趋”与“徐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文史丛刊》一九八六年第四期发表了空华同志《“入而徐趋”新解》一文。文章认为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一书中释“趋”为“快步走”,冯其庸先生在《历代文选》中把“徐趋”释为“慢慢地向前跑”,都不正确。因为“既是跑又怎能徐呢?”“岂不自相矛盾?”空华同志认为,“趋”是“古代下对上、卑对尊、幼对长的一种恭敬”,“本身是礼节”。而且描写了“趋”的形象—“行而张足曰趋”,“张,大也。”“‘行而张足,就是举步前先端正姿势,然后一步一步抬起脚来走,以表示恭敬,不能走成碎步,更不能紧,不能快。”冯其庸先生把“徐趋”解释成“慢慢地向前跑”,确实不妥。因为“跑”是脚跟不  相似文献   

8.
《贵州文史丛刊》创刊三十周年纪念会,于2010年10月20日上午在贵阳隆重举行。 《贵州文史丛刊》由中共贵州省委统战部主管,贵州省文史研究馆主办。贵州省文史研究馆在1979年恢复后,时任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的刘镕铸与何祖岳、俞百巍等老同志针对贵州缺乏学术性文史期刊的现状,  相似文献   

9.
中共三中全会之后,国家加快了改革开放的步伐,贵州省文史研究馆(以下简称文史馆)工作得到恢复并有开拓性的发展,而《贵州文史丛刊》(以下简称《丛刊》)的创办则是其中最重要的标志。《丛刊》原主编何祖岳同志去年7月逝世,至今近一年了。但他的音容笑貌和全神贯注伏案编审稿件的  相似文献   

10.
《贵州文史丛刊》一九九九年第六期刊载刘成学同志的调查:“六枝水城关岭交界处,汉族、布依族、仡佬族、彝族杂居区,在丧礼活动中,有个朝(夕)奠仪式,口头传承的唱词中保留了一些失传的古代诗歌,其中包括历来争论不休的《诗经》佚诗《南陔》《白华》等篇,其内容与晋人束暂的《补亡诗》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1.
贵州文史丛刊创刊十周年 文长康《贵州文史丛刊》发行十周年纪念 杨祖恺草创艰辛今古同,丛刊问世振流风。史穷赤县千秋迹,文究徉柯百代雄。蓄意栽培青岁友,呕心作嫁白头翁。十年成就堪回首,牢把初衷贯始终。“丛刊”十载续丹铅,国运中兴际此年。贾傅忧时期贡策,唐宗至卜治广求贤。赞襄改革同挥笔,清浊激扬竞着鞭。廿纪风云翻动急,敢忘喉舌奋当先! 西江月贵州文史丛刊十周年之庆 冯济泉 文史诗书翰苑, 论今证古宏篇。 春风盛世笔如中椽, 装点黔山娇艳。 华夏艺坛春满, 云衙晓日经天。 徉柯灵秀几千年, 壮毓鹤莺俊彦。 贺省文史馆创办《文史丛…  相似文献   

12.
《贵州文史丛刊》2012年第1期刊发陈德远先生《挽王天培联不是刘莘园先生所作》一文中,认为《辛亥革命老人刘莘园遗稿》(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一书中关于挽王天培:"功在定黔、罪在定黔、乱世为人真不易;朝言革命、暮言革命、先生结局竞如斯"一联,非刘莘园所作.  相似文献   

13.
《洛阳北窑西周墓青铜器铭文简论》一文首次刊布了15种铜器铭文,内容十分珍贵。其中有1件簋,铭文中的作器者被作者释为“中播”,称此簋为“中播簋”。我们认为“播”应释为“弊’。西周散氏盘铭中有地名(?),旧多释为“播”。张亚初先生最先改释为“敝”,李家浩和李零先生将此字及包山楚简中从“敝”的字释出。这些考释是非常正确的。獘字下部从“犬”应没有问题,上部所从可视为散氏盘“敝”宇的省形,与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乙前》63下蔽字所从“敝”形近。《说文》犬部:“獘,顿仆也。从犬敝  相似文献   

14.
笔者曾写《“贵州”一名由来考证》(载《贵州文史丛刊》1993年3期)其中,对“宋太祖敕书说”提出质疑。原文大意是:(民国)《贵州通志·舆地志》说,“按《康熙通志》载,太祖赐水西土官普贵敕书有‘惟尔贵州,僻在云贵’之文,是贵州之名宋世已有”;又《贵阳府志·沿革〉说,“五代之际,罗甸王之支属有普贵者,北据矩州,宋太祖初纳款,土人伪‘矩’为‘贵’。太祖因其所称者,用为贵重之民,‘贵州’之名于是起矣”。关于“宋太祖敕书”事,据说为安氏家谱所载,未见于〈宋史〉。检阅〈宋史·太祖本纪〉和〈蛮夷传〉均未见。这种内附,朝贡的记载甚多,独…  相似文献   

15.
作为贵州近代学堂之母,并在贵州教育史上享有重要位置的经世学堂,到底是有其实而无其名,还是有名有实?到底其名称是后人所加,还是当时便有?一句话,其名与实之间,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个问题,过去并无争议和深究。近年来,由于熊宗仁同志在其论著中一再提出,便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思考。熊宗仁同志在《贵州文史丛刊》1984年第2期发表了《严修视学黔中述评》一文,又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严修视学贵州》的/J‘册子(198年6月第1版)。他这样写道:“通观(香馆使黔日记》(以下简称《媚》)”,“通查严修自著《严范孙先生自…  相似文献   

16.
襄樊市博物馆所收藏的襄阳山湾铜器中,有一件有铭的铜鼎。关于鼎的形制、铭文,王少泉同志已撰文作了详细的介绍。此鼎盖、器皆有铭文二行六字,据王文所释,盖铭为:“邓尹侯之洉(池皿)”,器铭为“邓尹侯之”。杨权喜同志则释盖铭末二字为“浴(池皿)”,器铭末二字为“(鼎可)?(化鼎)”?.从所发表的铭文摹本看,盖铭中的“(池皿)”字当隶定为“(沱皿)”,其上一字释“浴”于字形无据;释:“洉”,形虽相近,亦不可通,此字应释为“沰”,为从水石声之字。春秋战国文字中,“石”或写作后,见《先秦货币文编》及《古玺文编》卷九;或写作,见《说文》“磬”字古文所从,  相似文献   

17.
江苏省丹徒县谏壁至大港一带沿江,从50年代以来,多次出土带有南方特色的青铜器,烟墩山的宜侯矢簋,上有铭文百余字,曾引起考古界研究兴趣。近来在北山顶又出土了一批春秋晚期青铜器,其中钟、鼎、缶、矛上均有铭文,它对我国东南地区青铜文化的研究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对这批青铜器铭文的考证,先后有几种不同的看法:一是周晓陆、张敏先生的《北山四器铭考》(以上简称“铭考”),认为是吴王余昧墓,“尸祭”缶是吴器,盖上铭文是吴国四王的世系,矛是“余昧”矛,钟、鼎是属徐器。一是商志(?)、唐钰明先生的《江苏丹徒背山顶春秋墓出土钟鼎铭文释证》(以下简称“释证”),主要考证该墓  相似文献   

18.
《贵州文史丛刊》1988年第4期刊载的唐建德先生撰写的《茅台洒与蒟酱辨》一文(以下简称唐文),对拙作《名酒之冠茅台酒》(原载《纵横》1986年第5期)、《茅台酒史略》(原载《贵州地方志通讯》1986年第5期)两文中的一些史实和论点提出了异议。对唐先生的看法和做法,笔者无法苟同,特此与唐先生商榷。唐文引用拙作时,几乎每处都有错误。拙作原文中说“……”早在西汉武帝年间,即距今二千一百年前,今之仁怀县一带,已经出产甘美可口的果酒‘枸酱’了。”唐文引用时,腰斩去了“早在、今之、  相似文献   

19.
陈全方、陈馨《新见商用青铜器瑰宝》一文,介绍了上海崇源艺术品拍卖有限公司从海外购回的10余件商用青铜器,其中西周(?)簋甲、乙两器铭文中有“(?)香”一词,见于铭文的前半部分:(?)肇作朕文考甲公宝(?)彝,其目夙夕用厥(?)香敦示<祀>于厥百神,亡不鼎,燹夆(?)香,则登于上下……“(?)香”之(?),或反书作(?)。此字金文首见,陈文释作“(?)”,显与字形不符。按据字形及其构词,此字可分析为从“鬯”“聖”省声,当即馨香之“馨”的异体。《说文》曰:“馨,香之远闻者。从香,殸声。殸,籀文馨。”“鬯”是祭祀用的香酒,故“馨”字可…  相似文献   

20.
我是一个高中学生,最近拜读了吴行中先生的《“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一解》(以下简称《吴文》见《贵州文史丛刊》1986年一期)一文,受益不浅。但我觉得某些地方尚值得商榷,特抒己见,就正于吴老及文史界诸前辈。吴文认为“不毛”即缅甸境内的“八莫”。让我们首先考察“八莫”的地理位置:东经7°20′许,北纬24°10′许。然后看《华阳国志校注·华阳国志南中志疆域示意图》(刘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