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董寅生 《湖南文史》2013,(12):70-70
古往今来,刺贪的诗篇何啻千万,《诗经》里的《硕鼠》《伐檀》,骂贪官是硕鼠,是吃白饭;《诗经·廊风·相鼠》咒他们寡廉鲜耻、不得好死:“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相似文献   

2.
正古代中国,有着多神崇拜的文化体系。而祭祀城隍的历史久远,逐渐形成了城隍庙的祭祀和商业功能。到了明清时期,城隍庙更是备受青睐,统治者扩展了其道德教化功能,使之兼具了醒世警世的功能。众所周知,城隍神是中华民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灵之一,是护城佑民、主掌冥籍的城市保护神。早在周朝,人们就开始腊祭"八神",其中第七神"水庸神"即城隍神。城隍庙主祀城隍,  相似文献   

3.
我国历史上出现过许多清官廉吏,言为心声,他们的拒腐诗文也充满正气,流芳百世。 北宋包拯,庐州人,他为官清廉,不畏权贵,民间都称他为包公。在他70岁寿辰时,吩咐家人,一概不收寿礼。但第一个送来寿礼的竞是皇帝。皇宫送礼来的太监在礼品上面写道:  相似文献   

4.
戒文与戒书是中国戒文化的重要载体。戒文活跃于三代至六朝,以《尚书》为渊薮,以汉晋间为盛;戒书起自班昭《女诫》,成熟于《金楼子》《颜氏家训》;从戒书开始戒文化走向大众与普适。对戒文化的认识发源于《尚书》的弼违意识,以李充论戒始为自觉;六朝晚期戒文化成熟,有刘勰等的泛戒文学观,又以萧统弼匡的戒文化观为标志。萧统编撰《文选》是戒文化发展的重要事件,其《序》中论戒而书不选戒,是萧统戒文化观而非戒文学观的一个折射。中国戒文化发展可分为四个时期:上古三代为萌芽期;汉晋为发展期;六朝为形成期;隋唐以降为流变期。  相似文献   

5.
戒文与戒书是中国戒文化的重要载体。戒文活跃于三代至六朝,以《尚书》为渊薮,以汉晋间为盛;戒书起自班昭《女诫》,成熟于《金楼子》《颜氏家训》;从戒书开始戒文化走向大众与普适。对戒文化的认识发源于《尚书》的弼违意识,以李充论戒始为自觉;六朝晚期戒文化成熟,有刘勰等的泛戒文学观,又以萧统弼匡的戒文化观为标志。萧统编撰《文选》是戒文化发展的重要事件,其《序》中论戒而书不选戒,是萧统戒文化观而非戒文学观的一个折射。中国戒文化发展可分为四个时期:上古三代为萌芽期;汉晋为发展期;六朝为形成期;隋唐以降为流变期。  相似文献   

6.
雍正治贪     
雍正的父亲康熙大帝是康乾盛世的开创者,无论文治还是武功都非常杰出。但是,康熙在统治后期,有一种功成名就的满足感,加之因储位问题耗费了大量精力,逐步倦于政务,思想日趋保守。康熙五十年(1711年)三月,他说:“今天下太平无事,以不生事为贵。兴一利,即生一弊。古人云多事不如少事,职此意也。”在这种维持现状的思想指导下,文过饰非,导致社会矛盾越积越多,一些社会弊端越来越严重。除了储位和朋党之争外,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官员贪墨,贿赂公行,国库空虚百姓不堪重负,已经危及到清王朝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7.
浙江第一贪     
7反贪风云月5日,广受社会各界关注的浙江省建国以来最大受贿案在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原该市征地拆迁办公室主任、杭州市地产开发公司经理兼杭州市某房地产开发公司经理李龙德,以受贿罪、贪污罪和挪用公款罪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其夫人,原浙江天湖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浙江省某房屋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海燕,以受贿罪、挪用资金罪、商业受贿罪被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一)1998年4月13日,一个平常的星期一,但对李龙德、海燕夫妇来说,却实在不平常———早晨,夫妻俩各自开着…  相似文献   

8.
朱元璋惩贪     
白光 《文史天地》2003,(5):52-53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政绩卓著的封建皇帝,他曾亲自经历过元朝的暴政,因此,朱元璋执政后,十分注意强化封建法制,重视法律的制定和实施,尤其对贪官污吏的惩治特别严厉,他说:“不禁贪暴,则民无以遂其生。”“此弊不革,欲成善政,终不可得。”为此朱元璋采取一系列强硬措施,和贪官污吏进行了长期的斗争。戴着镣铐办公据记载,洪武元年到十九年,朝廷里竟然没有一位官员做到任期期满的,往往未及终考就遭到贬黜或被杀头。因杀官太多,以至有些地方衙门无人办公,朱元璋不得不实行“戴死罪、徒流还职”的办法,叫判刑后的犯罪官吏,带着镣铐回到公堂办公。…  相似文献   

9.
朱元璋治贪     
明朝开国皇帝、太祖朱元璋早年出身贫寒,迫于生计他曾被迫四处流浪,耳闻目睹了元朝各级官吏贪赃枉法、鱼肉百姓的种种罪行.因此对贪官污吏恨之入骨。明朝建立后,为了整顿吏治,防治腐败,太祖宋元璋决定用严刑酷法来惩治贪官污吏。  相似文献   

10.
甘地戒糖     
圣雄甘地是印度最伟大的政治领袖,印度民都很尊崇他,甚至连一些日常琐事都希望得到他的提点。一天,有位妇人带着她不到10岁的儿子找甘地,苦恼地说:"这孩子都要上学了,可他然嗜糖如命,经常上火咳嗽,满口蛀牙也不顾。最崇拜您,肯定听您的话,您能帮我劝劝他  相似文献   

11.
公元前六世纪编辑成书的中国诗歌典籍,被后世尊称为《诗经》是当之无愧的。它不仅反映了西周初年到春秋时代这段漫长历史中的社会生活、人情世态和文化成就,而且还保存了一些更早时期的社会历史资料,为史学研究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线索和有力的证据。但是后世许多注释家、讲解家,按着他们当时的道德观念和政治需要,在讲解、注释上,造成了《诗》的混乱。作为“三百篇”之冠的《关雎》,就是如此。汉代儒学家卫宏写的“毛诗序”说:“《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宋朝理学家朱熹在  相似文献   

12.
康熙惩贪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朝康熙皇帝在位期间(1662-1722),重视整肃吏治,尤其是惩治官吏贪污。康熙以惩贪与兴廉并举,即在惩治贪官污吏的同时,表彰、提拔清官廉吏,把惩贪工作搞得有声有色,效果也很显著。清朝人关后,鉴于明朝灭亡的教训,非常注重惩治贪污,以顺治皇帝为首的清初统治者不仅制定了重惩贪污的法律条例,而且严格执行。顺治初年颁布的(大清律集解附例)规定,有禄官吏贪赃八十两处以级刑,一两以下杖七十,一两至五两杖八十,无禄双月俸不满一石者贪赃一百二十两处以续刑;凡官吏,“处断公事,而敢受有事人财物者”,即记入赃论;简役、差…  相似文献   

13.
正捐官,又称捐纳,是封建社会时期为弥补财政困难、允许士民向国家捐纳钱物以取得爵位官职的一种方式。清朝时候,山西山阴县有一个叫蒋渊的人,这个人是做什么的?史书中没说,笔者估计很可能是个商人,因为他有着商人一样精明的头脑——当朝廷开了捐官先  相似文献   

14.
一天,朱元璋坐在宫殿之上,仔细查阅着各地呈报上来的财政账目。突然,他在一本账册中发现了一个非常细微的问题:一本账本上"十万两白银"被人为地改成了"五万两白银",也就是在"十"上加上3笔便成了"五"。朱元璋看后倒吸一口凉气,一字之差便使国家面临亏损五万两的危机。同时他也暗暗佩服改账目的人,如果不仔细查看,是很难发现的。是谁胆子这么大,竟敢擅自修改政  相似文献   

15.
逸忱 《中华遗产》2010,(10):124-127
相较于其他常用汉字而言,贪字的出现很晚。在出土的文字材料中,我们最早只能从战国时期的楚简上发现它的身影。从字形来看,其上为一人,中间有一口,其下则为一贝,从意义上讲,表达的是口中含贝。所以,在早期没有“贪”字时,往往用“含”来代替“贪”字,文献中也常常贪、含相互假借。  相似文献   

16.
普陀受戒记     
张望  张琪 《风景名胜》2009,(2):58-61
摄影师张望跟着学僧到普陀山,开始了一场特殊的“旅行”。与之对应,三大寺进香、紫竹林参拜、菩萨前许愿、佛顶山顶礼、西天境祈祷、百步沙观海上日出;素食养生、禅茶一昧、寻禅问道、修行游学等个性化的“禅意之旅”,使得越来越多旅游的人正从过去的首选目的地,逐步转变为选择注重自我提升的旅游产品和体验活动。  相似文献   

17.
以戒为师     
正月初五,我陪大姐和四姐去汉阳归元寺“赶庙会”。我们路过一家“110”,只见大门紧锁,我想今天可别犯事,不然让我求助无门。来到归元寺,原来所有警力都在这里,几乎包围了偌大的寺院。这几天归元寺香火鼎盛,每日票房收入突破  相似文献   

18.
张绪是我国古代南北朝时人,他为人正直,克己奉公,学问渊博,在京城里主管高等学府,深得人们的赞赏。张绪有个儿子叫张充,张充人很聪明,可是由于家里人的过分宠爱、娇惯,20多岁了还只知道吃喝玩乐,游山玩水。张绪又长年在外,家里人拿张充也没办法。一次,张绪回家探望家里人,了解到自己的宝贝儿子整日里架鹰牵狗、到处闲荡,一付游手好闲、不学无术的样子。面对这样的儿子,张绪后悔自己对他管教得太少。一  相似文献   

19.
墨尔本不是那种一眼看去宏伟壮观且自信满满的“国际大都会”,作为澳大利亚最“欧化”的城市,它保守而优雅,就像是一个从19世纪穿越回来的老绅士,  相似文献   

20.
以许攸为戒     
陈国伟 《文史月刊》2011,(10):26-26
小说《三国演义》中的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战役,也是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典型。在这次战争中,对曹军的胜利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的人物之一,即是来自袁军的谋士,曹操少年时的朋友——许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