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胡阿祥  彭勃 《中华遗产》2009,(1):90-103
“汉”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国号之一。自刘邦首用汉国号以后,“汉”为后世诸多汉族与非汉族建国者反复沿用。汉国号所具有的特殊象征意义,又使得“汉”成为域外对中国的一种习惯称谓,并逐渐演化为中国主体民族的族称。面对耳熟能详的“汉”国号,它的确切涵义是什么?汉字、汉族、汉子等称谓又与“汉”有着什么样的渊源呢?  相似文献   

2.
胡阿祥 《史学月刊》2001,2(6):57-62
“汉”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的国号之一,也是现今中国主体民族的族称。公元前206年,项羽败约,本汉中郡名立刘邦为“汉”王;而刘邦在愤怒、无奈之中接受汉王封号,以及后来定有天下之号为“汉”,则都与萧何的劝谏“语曰‘天汉’,其称甚美”有关。  相似文献   

3.
<正>徐州,古称彭城,历史上为华夏九州之一,距今已有6000多年的文明史,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之一,素有“千古龙飞地,一代帝王乡”之称,两汉文化遗存资源丰富,“汉墓、汉画像石、汉兵马俑”被称为中国汉文化“三绝”,而其中汉画像石与南京六朝石刻、苏州园林又并称“江苏三宝”。优秀的两汉文化成为徐州城市社会文化发展的金色名片,在国内外广泛享有“两汉文化看徐州”的美誉,构筑了江苏“南有吴韵、北有汉风”的鲜明资源禀赋和文化发展版图。  相似文献   

4.
在傅惜华编的《汉代画像全集》中,有一幅传出自山东沂水的“鲍宅山凤凰画像”,因其中有所谓“元凤”二字铭刻,便著录为西汉昭帝元凤年间(前80~前75年)的画像石。约在60年代李发林《略谈汉画像石的雕刻技法及其分期》一文,又首引此例作为最早的有纪年汉画像石的例证。随着对汉画像石研究工作的开展,“鲍宅山凤凰画像”的名声和价值日增,该资料已被研究和介绍汉画像石的文章、著述广泛引用,并被推定为山东乃至全国有纪年的汉画像石最早的例  相似文献   

5.
提起“夜郎自大”这句成语,许多贵州人心里都很不舒服,甚至有点忿忿不平。《汉书·西南夷传》载:“滇王与汉使言:‘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各自一州王,不知汉广大。”这里明明说的是滇王先发问,夜郎侯不过步其后尘,后来竟给错戴了帽儿,弄成了“夜郎自大”,受贬的竟是夜郎侯而不是滇王。贵州大部曾为古夜郎属地,所以大家觉得贬夜郎就是贬贵州,于是纷纷发出不平之鸣,力辩其诬。也有人说,这句成语的创造者歪曲了滇王和夜郎侯的意思,人家说“汉孰与我大?”不过是不了解情况的诘问,并不等于说“汉没有我大”,还有人说,中…  相似文献   

6.
古郾子国考辨张汝鲤《辞海》上说:“郾,古国名”,亦写作“”或“偃”。“郾城,县名。汉置郾县,隋改郾城县”。历代相传,郾城县是由古郾子国演变而来。明人张自烈撰著的《正字通》说:“郾城,汉颍川县,古郾子国故地,今为开封府许州郾城县”。清顺治十六年和乾隆...  相似文献   

7.
鄯善小考     
鄯善小考张建军《清史稿·地理志》鄯善县沿革自注云“汉车师前国东境楼兰”;光绪《鄯善县乡土志》亦载:“鄯善县。……汉时为楼兰国”;清末吴寿崧《辟展》诗中也有“千古楼兰道,曾劳汉使通”的句子,并注明:“辟展即古楼兰。”皆以今新疆鄯善县为汉代西域楼兰国故地...  相似文献   

8.
民国十七年(1928),在沙雅县裕勒都斯巴克(今新和县大尤都斯一带),曾出土了一枚古印章。印呈正方形,边长1.3厘米,厚0.7厘米;铜质鼻纽,纽呈半圆形,中有一孔,孔径0.6厘米;该印章刻有三行字,前两行均二字,阴文篆刻“李崇之印”,后一行字迹混浊不清,难以辨认。这枚印章只能暂名“李崇之印”。 1959年,在沙雅县玉什喀特(三重城)古城又出土一颗“汉归义羌长”古印。印呈正方形,边长2.3厘米、高3.5厘米,铜质卧羊纽、纽与印座之间有一孔,供穿佩绶之用;印用阴文篆刻,共三行。第一行为“汉”字,第二行为“归义”,第三行为“羌长”。这相隔31年一前一后出土的两枚古印章,现均收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自治区博物馆有复制品展出,并注明这是两方不同的印章。 近阅沙雅县地名办公室编辑出版的《沙雅县地名图志》将“李崇之印”和“汉归义羌长”混为一谈,把“汉归义羌长”印章误记为李崇的印信。《沙雅地名图志》第153页记载:“汉归义羌长”李崇印信于1959年在沙雅县的玉什喀特古城出土”。第5页记有:“解放后(1959),从沙雅县的玉什喀特(三重城)古城出土“汉归义羌长”(西域都护李崇的印  相似文献   

9.
笔者初次知道杨准为汉安(内江市西)人,是读到《历史知识》编辑部编写的《四川古代名人》。该书“四川古代历史人物索引”说:“杨准,汉安(内江市西)人。字伯邳,东汉名臣①”。后来又在《四川通志》第142卷“荐辟”上读到“杨准,汉安人,以累世忠直荐拜尚书。此说有误,其根源还在常璩的《华阳国志》。  相似文献   

10.
新疆铜元形制精巧,大小一致,减重最少,曾一度受到新疆各族人民的欢迎,称它为“铜普”。“铜”是汉语,“普”是“普尔”的简称.“铜普”是维汉双语化了的铜钱名称。  相似文献   

11.
“丹阳铜”产地考略郭怀中汉“丹阳铜”闻名全国,时人称之为“嘉铜”、“善铜”。但是,由于时代变迁,“丹阳铜”究竟产于何地,迄今尚无定论。本文对此略作考证,以抛砖引玉。一位于今皖南的汉丹阳郡故地①,当时是我国重要的铜矿产地及冶炼基地之一,盛产嘉铜。据《元...  相似文献   

12.
陕西丹凤县之冠山,有死火山之谓。海拔千米,色赤,落雪不驻,状若鸡冠,古人以鸡冠山称之。然《商志》之“八景十观”,称其为“冠山插汉”,既宛若鸡冠,又何以插汉?这就要看观山所处位置(观察角度),自南向北看,酷似鸡冠;若自西向东看则一剑直插蓝天,故有诗日:“鸡冠插汉非虚名,横看成岭侧成峰。春雨喜降万木绿,丽日初升一剑红”。  相似文献   

13.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在武昌爆发,很快革命浪潮席卷全国。11月27日,清政府四川总督赵尔丰为形势所迫,与四川立宪派领袖蒲殿俊等签定《四川独立条约》,交出政权,四川宣告独立,成立大汉四川军政府,从此结束了满清王朝在四川的封建统治。然而,12月8日发生“成都兵变”,存在仅12天的大汉四川军政府即被新一届的四川军政府所取代。1912年4月,四川成都造币厂奉军政府令,开铸新版四川铜币。新币的正面珠圈内书“四川铜币”四字,中心部位有一朵芙蓉花,圈外上缘书“军政府造”,下缘书“当制钱×文”,两侧各有一个十字花;背面中心圆内有篆书“汉”…  相似文献   

14.
何德章 《历史研究》2022,(5):4-27+219
汉代与周边民族对举时出现的“汉人”,因蕴含强烈的政治意义,并没有自然而然地成为魏晋时期“中国人”的称号。两晋十六国时期,“晋人”成为“中国人”的通称。北魏初年,出于否定“晋人”的需要,将较早置于统治下的“中州”人称作“汉人”。南北朝时期,“汉”一直是对“中州”人的他称,而非人们欣然接受的族称。至唐代,因应西域诸国在汉代以后长期将内地称为“汉地”等背景,律令中正式称唐民为“汉”,称周边各族为“蕃”。随着唐朝边疆的拓展,“蕃汉”使用日广,高、武时期以后,汉族族称定型。  相似文献   

15.
鲁迅先生说过:“惟汉代艺术,博大沉雄。南阳汉画像石,可谓是汉代艺术的首席代表。南阳汉画像石从它被发现到现在,一直以其独有的魅力在海内外持续着巨大的影响,吸引着众多的研究者探寻和发现其中的奥秘。它被艺术界称为“纯粹的本土艺术”,被理论界称为“中国第一个艺术热情时代”,更在美术史上被誉作“禀三代钟鼎玉器雕刻之工,开两晋唐宋绘画之先河”,南阳汉画像石展现给人们的是大气磅礴、古拙素朴、活泼热情的艺术风采。南阳汉代画像石作为中国汉代画像石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具有汉代石刻画像“博大精深”的共性特征;其次,南阳汉画像…  相似文献   

16.
邵文宣 《文物天地》2023,(12):57-60
“与华无极”与“与华相宜”瓦当,出土极多,据考证,其二者为西汉中晚期瓦当,且仅见于汉华阴故城、汉京师仓、汉集灵宫遗址,此三遗址均在今华阴市市区及周边县城。目前对于“与华无极”“与华相宜”瓦当的考释,将其认定为对“华山”的赞颂以此求寿命长久。根据相关文献和学者研究,从文字训诂与地理人文上对“与华无极”“与华相宜”瓦当中的“华”字进行考释,华在秦汉语境中多指代树木,言华山则是比喻:山形如树木高耸,山势盛大美好。“与华”系列瓦当的释义自然不是简单地和华山一样长久,而是华山赠予某人或某物可以盛大美好。  相似文献   

17.
“夜郎自大”考帅希彭“夜郎自大”实为“滇王自大”。《史记》与《前汉书》同记:“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候亦然。以道不通故,各自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作为问话的是滇王而不是夜郎侯,却被讥为“夜郎自大”,实是张冠李戴,夜郎国主确是活天...  相似文献   

18.
七 法克什 八旗中工匠,汉名匠役,有鸟枪匠、弓匠、铁匠、鞍匠之别。 八 华沙布勒绰哈 “养育兵”之称。 九 爱什拉喇 汉名“贴写”,即幕府诸司抄录文案者,部院胥吏之类。  相似文献   

19.
兴国寺“始于汉”说,经唐贞观和明代两次重建,是一座规模宏钜,保存完整的大木作建筑。因保护维修工作之需,对其进行了全面的调查测绘。多种形式的斗拱与运用,形成了兴国寺的建筑特色;“有佛即寺”的臆断,造成了“始于汉”创的附会之说。  相似文献   

20.
据潮汕古今史籍的记载 :“汉元鼎六年(前111年)揭阳令史定闻汉兵至 ,遂降汉 ,被封为安道候 ,仍任揭阳令。”前些时候 ,广西南宁桂迪合纤有限公司总经理揭家良先生来揭从事商务活动 ,并向揭阳的客户林凯兵先生询问并讲述 :“贵地在汉初时是否有个县令叫史定?他是我们揭氏的始祖。据我们《揭氏族谱》的记载和族人相传 ,我们的始祖原姓史名定 ,汉初时曾任揭阳县令 ,是个智勇双全、屡立战功的人。后因“史”和“屎”偕音 ,认为不吉利 ,遂请汉帝赐姓改名。汉帝认为他在揭阳任职 ,作战又多谋勇猛 ,便赐姓揭 ,赐名猛。后林凯兵先生将此事转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