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郭泰(128—169),字林宗,人称有道先生,东汉末期界休县(今介休市郭家村)人。幼年丧父,家境贫寒,与母相依度日。聪明过人,勤奋好学,饱读经典。成年后游学各地,广交鸿儒,成为一代著名学者。是东汉末桓、灵二帝时士人与宦官斗争中士人的著名代表和太学生主要领袖之一,还以不愿就官府征召而著称于世。郭泰从小家境贫贱,早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日子过得很惨淡。长大成人后,母亲想让他去县衙中谋个差事,以改  相似文献   

2.
我国历史上杰出的科学家张衡(公元78—139年),字平子,东汉时南阳郡西鄂县(今南阳县石桥镇)人。虽然他祖父做过大官,出身官宦家庭,但到张衡幼年时,家境就已经贫寒了,荒年时候还要靠别人接济度日。张衡从小就刻苦好学,认真读书,对于  相似文献   

3.
追尊陵是东汉陵墓制度发展演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追尊后陵的存在,为了解东汉帝陵兆域的陵墓格局、探讨部分东汉帝陵的陵位问题等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希望引起考古工作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东汉的文化精神,总体来说是先儒家后道家两种精神共同构成的。在东汉中前期,主要流行的是儒家传统精神,到了东汉后期,以党锢为标志,儒家精神遭到强烈冲击,社会接受了道家多元化的精神,但这两种精神又不是截然划分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共同构成了东汉的文化精神,荀悦家族就是典型的代表。  相似文献   

5.
王清毅 《浙江方志》2001,(3):75-77,85
董黯字叔达,东汉时人,据传是董仲舒的六世孙。董黯先世虽然煊赫,但至其祖辈时家道却已中落,黯又幼年丧父,而相依为命的慈母后来竟不章身患痼疾,以致家境更加贫困。正当董黯因无力为母亲就医而犯愁时,听说离家三十里之远的大隐溪水甜醇清口能治病健身,于是就长途汲担至家,母亲初饮即嗜。  相似文献   

6.
东汉帝陵地望问题可以分解成陵区地望、陵冢地望、陵冢归属三个不同的层次,其研究说到底是在明晰东汉陵区布局架构前提下的陵墓归属研究。东汉帝陵地望问题是所有关于东汉帝陵问题中最基础、最根本的问题。近年来我们通过大量不同层面的考古工作和研究探索,步步推进,东汉帝陵地望问题取得了重要成果,为今后东汉陵墓制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正冯异(?-34年),字公孙,颍川郡父城(今河南省宝丰县东)人,东汉开国名将,云台28将之一。冯异原为新莽政权颍川郡掾,后归顺刘秀,刘秀称帝后,冯异被封为征西大将军、阳夏侯,追随刘秀征河北,破赤眉,定关中,平陇右,为东汉王朝的建立和东汉初国家的统一立下了汗马功劳。冯异功勋卓著,却从不矜功自伐,"大树将军"的美誉千古流传。一、颍川郡掾,降刘秀奉献五城冯异自幼勤苦好学,手不释卷,博览群  相似文献   

8.
史话  焦彦超 《北方文物》2022,(1):94-101
辽东属国设立于汉安帝建光元年(121年),设置的主要背景在于东汉初年乌丸的内附,直接原因是安帝时期鲜卑与高句丽对幽州的侵扰。辽东属国首县昌辽(昌黎)经历了从西汉辽西郡东部都尉治所,到东汉初辽东郡西部都尉治所,最后到辽东属国都尉治所的变迁。东汉末年,辽东属国废于公孙氏政权。曹魏灭亡公孙氏政权后,鲜卑内附,复置辽东属国,后改其为昌黎郡,并为晋所继承。  相似文献   

9.
郭泰(128—169),字林宗,人称有道先生,山西介休人,东汉末年全国著名的太学生领袖。幼年丧父,出身寒微,曾求学于成皋屈伯彦门下,博通经史,善于谈论,才华出众,且有着高尚品德,广接寒士,奖进人才,从不计较门第和学历,还乐于帮助后进,奖训士类,以德行引导后学,使之成才。《后汉书·党锢列传》称:像这样“以德行引人”的名士,当时全国共有八人,谓之“八顾”,而郭泰位居“八顾”之首。东汉末年,面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朝政腐败黑暗的社会现实,一生游学州郡、鄙视富贵利禄、不求仕进的郭泰,作为名扬全国的太学生领袖,毅然同宦官集团展开了争锋相对的…  相似文献   

10.
陇右地方势力于汉代曾两度兴起,两汉之交兴起的陇右割据势力构成了东汉初统一事业的极大障碍,东汉后期兴起的陇右地方恶势力给东汉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后果。陇右地方势力的两度兴起都与西北的羌、胡势力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东汉统治者在处理陇右地方势力上的失策,在一定程度既导致了东汉陇右“羌乱”不已,又为陇右地方势力的坐大埋下了隐患。  相似文献   

11.
东汉的“义学”与“名教”陈苏镇一、问题的提出东汉王朝作为新莽改制失败后“汉德”复兴的产物,其整体面貌与西汉有同有异。同的主要是制度设施,异的则是思想文化,尤其是士人阶层之风尚。钱穆指出:“东汉士大夫风习,为后世所推美”,其中常见之表现不外“久丧”、“...  相似文献   

12.
正近年来,秦汉史学界普遍意识到,东汉史是秦汉史研究的薄弱环节,亟需加大研究力度。尤佳著《东汉列侯爵位制度》(云南大学出版社,2015年),即体现了作者推进东汉史研究的学术追求。全书近34万字,除绪论外,共八章。其内容大体可归纳为三个方面:东汉列侯的等级、东汉列侯获爵及爵位传袭、性别史视野中的东汉侯爵。尤著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开拓了研究视角,创获了不少新知。尤著研究视角的开拓,突出地体现在列侯等级与侯爵传袭这两个问题的讨论中。  相似文献   

13.
东汉上计史玉晖石棺位于四川省芦山县沫东乡石羊上村,于1942年秋出土,现在原地筑有围墙、建有棺亭保护。 石棺制作于东汉建安十年(212年),为东汉蜀郡属国(后改制为益州汉嘉郡)上计史王晖字伯昭逝世后的墓棺。此棺为长方匣形,与我国古代木棺同式;用整块红砂页岩巨石凿成,重约五吨。棺盖与棺体榫槽合缝严密,制作工艺精巧。全棺长2.5米,高1.01米,宽0.83米。棺体四壁及棺盖首共镌  相似文献   

14.
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在介绍曹操时,说他是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此说值得商榷。我认为,确切地说,曹操应为东汉末期人。其一,曹操生于东汉末年。他生前虽然掌握了东汉末期政权,但直到他死,并末废除东汉王朝的最后一个皇帝——刘协,更没有废除东汉国号,另建朝代。既然正统的东汉国号未被废除,那么,作为东汉末年的丞相——曹操,也就理所当然的是东汉末期人了。  相似文献   

15.
东汉时期,国家为适应军事防卫的需要,在边郡和内郡设置了屯驻营兵。屯驻营兵的设置,是东汉军队中出现的新事物。屯驻营兵与各郡的郡兵不同,它是国家在边郡和内郡的地方常备军,是由专门的军事官员指挥的。营兵的设置,使东汉初年兵制改革后。内郡和边郡防卫力量削弱的情况得到一定的改变。因此,东汉营兵所处的地位不能低估。  相似文献   

16.
王清毅 《浙江方志》2001,(4):75-77,85
董黯字叔达,东汉时人,据传是董仲舒的六世孙。董黯先世虽然煊赫,但至其祖辈时家道却已中落,黯又幼年丧父,而相依为命的慈母后来竟不幸身患痼疾,以致家境更加贫困。正当董黯因无力为母亲就医而犯愁时,听说离家三十里之远的大隐溪水甜醇清口能治病健身,于是就长途汲担至家,母亲初饮即嗜。叔达事母至孝,自此往返汲水奉母,无论寒暑,乐此不疲。但娘怕长此下去太劳损儿子身体;  相似文献   

17.
东汉年间,有一梁姓望族,一门前后共有七个候、三个皇后、六个贵人、两个大将军,夫人和女儿享有食邑而称君的七人,娶公主为妻的三人,担任卿、将、尹、校等官职的57人,真可谓东汉最“牛”家族。  相似文献   

18.
秦汉史研究发展不平衡,东汉史研究相对薄弱。近年来随着东汉史研究成果逐渐增多,在不少领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日本学者渡边将智先生在其论著《后汉の皇帝支配体制と政治制度の构造》的基础上增订而成的《后汉政治制度の研究》(早稻田大学出版部,2014年3月)是一部研究东汉政治史的力作。该书以东汉政治制度为中心,着重探讨了东汉皇权体制。  相似文献   

19.
洛阳东汉帝陵分南、北陵区,均由帝陵区与集中陪葬墓区组成,帝陵区内分布有帝陵、追尊的后陵以及嫔妃墓。参考最新考古资料与文献记载,对东汉11座帝陵、4座后陵,以及部分废后冢的方位与身份进行推测。  相似文献   

20.
一、王晖石棺 王晖石棺,1942年春出土于四川省芦山县沫东乡石羊上村。是继1937年金毓黻、常任侠等发掘出土之重庆石棺后,国内出土的又一东汉石棺。此棺为东汉上计史王晖墓棺,建造于东汉建安十六年(211年)。石棺通长2.5、宽0.83、高1.01米。红砂石质,棺体及棺盖各为整石雕造。全棺造型雄伟,棺盖及四壁均有浮雕图像,且石质坚硬,除右壁后部与盖之接合部为早期盗墓者略有损坏外,棺体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