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984年以来,武汉地区陆续出土了一批瓷器,现选介3件如下: 1.青瓷莲花尊1979年武昌区何家垅南朝墓出土。喇叭口,长颈,椭圆腹。口沿下有2个对称的横桥型耳,肩部有6个系。颈部饰刻花和贴花,凸出的弦纹以上为刻划的花朵和堆贴的神兽;下为堆贴的神兽等。腹上部刻划卷草纹,中部堆贴双层覆莲。下部为刻划的莲瓣。足根部为堆贴的两层仰莲。莲花尊胎质细腻,施青釉,釉质莹润,有小开片。通高38、口径12.6、底径14.5厘米(图一)。  相似文献   

2.
故宫博物院的织绣馆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十周年之际,作为向党的献礼,在故宫东路锺粹、景阳二宫开幕了.织绣馆的陈列是中国织绣工艺发展史的陈列.这里按照时代顺序陈列了自公元前1600年的商代至目前为止的我国织绣工艺,陈列内容共分六部分,陈列总面积达一千一百多平方米,展出文物五百八十九件.中国织绣馆的陈列和展出,不仅使我国历代织绣艺人的创造智慧和巧思得到集中表现,也为发扬织绣工艺的传统,推陈出新,提供了丰富而又珍贵的参考资料.一序幕部分(公元前1600年-公元960年)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和使用蚕丝最早的国家,根  相似文献   

3.
贉,音dǎn或dàn,是一个较为生僻的字,平常少有用它。贉字究竟作何解释呢?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未收此字,南朝梁顾野王撰《玉篇》时也未收此字。在唐人孙强增补《玉篇》时,才收入《大广益会玉篇》,该条云:“贉,徒感切,预入钱也。”在以后的《康熙字典》、《辞源》、《辞海》、《中华大字典》中,又增补了一义,将贉释为“卷首贴绫”。现就这增补之义加以讨论。《康熙字典》对贉增补的释文是:“贉……又《米芾书史》:隋唐藏书皆金题锦贉。注:贉,卷首贴绫,又谓之玉池。有毬路锦贉、楼台锦贉、樗蒲锦贉。”《辞源》云:“……(二)卷首贴绫处曰贉,亦谓之玉池。古藏书用锦贉,见《米芾书史》。”《辞海》云:  相似文献   

4.
刘家林 《江汉考古》2007,(2):100-100
1956年湖北省武汉市武昌钵盂山392号墓出土。高43.7、口径12、腹径27.3、底径10.6厘米。瓷质盛器。侈口,有盖,长颈,丰肩,圆腹。颈部贴对称的两个飞天和神兽,肩部六个横穿,肩及腹堆贴刻划覆状莲瓣三层,每层均以十六个莲瓣围腹一周;下腹堆贴仰状莲瓣一层;足上刻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织綉有很久的历史,宋代的缂丝,明代的刺绣,都是手工业者的劳动和智慧创造出来的成果。但织綉由于本身材料的限制,它既怕太干,又怕太湿,太干则脆裂,太湿则霉烂,因此能够完美地保存到现在的不很多。如何做好对现存古代织绣的保管和修整工作是十分重要的。织诱的种类繁多,有些是根据绘画名作织成缂丝或綉成画幅的,这类织綉可以表成挂轴或镜心片以便于展览和保藏;有些是衣服或它的的附属品,这类织绣有双层的、滚边的等等,不能装裱。故宫搏物院有一批辽代出土的织綉,部分已破烂成一堆,无法动手。1956年我们成立了一个小组,讨论研究后加以修整。修整的方法是:完整的,用口喷筒喷细水花(整理织綉时所用的水必须是蒸馏水,  相似文献   

6.
忌门     
忌门是过去民间的一种习俗,凡是家中遇到生了小孩坐月子、人染上了疾病,或大牲畜产了驹等,都要在大门口插上一个用红纸做的小旗子,或贴上一个红贴贴,意为忌门.此习俗流传极广,汉、藏、土等民族中较为流行. 忌门的标识除用红纸做的三角形小旗子外,还有用红布做成的小长条,有的直接将红纸贴在大门门框上,或在筛子中间贴上一片圆形红纸,挂在门上.  相似文献   

7.
《江汉考古》2007,(1):100-100
1970年湖北省宜昌一中1号墓出土。高33.5、上层盏径10.6、中层盘径12.7、下层盘径20.4厘米。整体由三层组成:下层为浅盘形灯座,底盘敞口,尖唇,浅斜壁,平底,中有一孔,内空。座中立人形圆柱,五官扁平,并刻出眉毛及胡子,细长的双臂作弧形擎托头顶的中层承盘。承盘敞口,浅壁,中竖圆柱,柱周堆贴绳索纹构成的菱格纹,菱格中点饰乳钉。柱顶为碗状灯盏,灯口微敛,[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文物》1979,(1)
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赴日汉唐文物展览中,有陕西省博物馆所藏的一件白釉贴花高足钵、白瓷唾盂和一件黑釉塔形罐。这是唐代白瓷和黑瓷的代表作品。白釉贴花高足钵,1956年出土于西安市东郊韩森寨唐乾封二年(667年)段伯阳墓里。高23、口径18.5厘米,敛口,圆唇,圆腹,喇叭形高足。口沿是一组弦纹,弦纹以下第一层以模印的方形或圆形花纹相间排列,堆贴于钵腹的周壁。方形的是八瓣花朵,花朵四周是联珠纹围绕;圆形的似宝石状,周边也是联珠纹一圈。第二层是在上下一组弦纹隔出的一个区间里,打印出并列的圆形梅花纹。第三层是第一层装饰的重复,只是方形花纹和圆形花纹变换一下位置。下腹部堆贴仰状圆肥的莲瓣,莲瓣之间的空隙处,堆贴  相似文献   

9.
马哲非 《收藏家》2005,(3):71-74
中国的织绣工艺成熟生产自汉唐盛世,到明清两代,丝织业的发展得到空前的繁荣。耕织堂主收藏丝织品原是源于对其流光溢彩的喜爱,在20多年来寻找韵味古雅的古代织绣艺术的同时,逐渐地将保护古代丝织品视为己任。此次“锦绣绚丽巧天工——耕织堂藏中国丝织艺术品展”集中展示了以明清时期为主的200余件丝织品,展品几乎囊括了丝织品的各类品种、众多绣派及兼顾宫廷织造和民间织绣,是明清时期织绣工艺发展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0.
古代青铜器的腐蚀性破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青铜器为什么生了很多锈?为什么有的青铜器光滑无锈;有的青铜器却锈成了一堆,看不出器形?为什么青铜器表皮具有不同颜色的“地子”?铜器的锈又有不同的形状?为什么有的铜器非常坚固;有的铜器却又腐朽不堪,一碰就坏?所有这些问题,都可以用“青铜器的腐蚀”来解释和回答。因此,青铜器腐蚀对文物、考古工作者来说,是一个应该认识、应该了解的重要问题;特别是在博物馆收藏品中,对青铜器保管、保养、修复、复制等技术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更应该了解它,认识它,并进而掌握它。这里,我仅将个人多年从事青铜器修复工作的一点经验、体会介绍出来,作为工作中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封面的青釉凤头龙柄壶是一件唐代北方青釉的代表作品。壶连盖通高41.2厘米,口径9.4厘米,底径10厘米。壶灰白色胎,通体釉色淡青略带浅黄,釉厚处呈玻璃状,多带小纹片。壶的装饰为堆贴与刻花两种手法。腹部花纹两粗,上面一组环绕壶腹堆贴六力士,力士身披轻纱,扬手举足作舞蹈状,  相似文献   

12.
秦意霞  陈海生  姚树赛 《神州》2013,(13):225-225
堆花工艺为全手工制作,土话叫"贴花",是一项几乎快失传的技艺。贴花作品立体感强,层次分明,作品神态各异栩栩如生。艺人们用各色泥料,或捏、或摁、或贴、或堆,在坯体上凭空堆贴出各式画面,经高温烧制而成。此项工艺全凭徒手操作,偶而辅以竹木工具,能娴熟运用该技艺者绝非一日之功。  相似文献   

13.
<正>库勒浅墓地[1]、二克浅墓地[2]及大古堆墓地[3]均位于讷河市以西的嫩江左岸地区。库勒浅与二克浅墓地可分为早、晚两个时期墓葬。库勒浅早期墓葬、二克浅早期墓葬及大古堆墓葬均未发现铁器而被确认属青铜时代。本文结合已有研究  相似文献   

14.
再次出发     
包许柠 《南京史志》2023,(15):45-46
<正>就算是荆棘丛生,走下去也是一马平川。——题记夜幕低垂,万籁俱寂。桌前,兢兢业业的台灯,照亮着手中的印章。汗水早已将头发浸湿,贴在额前,我目不转睛地盯着手中的刻刀,瞄准了刻下去。“刺啦”一声,一道弯曲歪斜的划痕尤为突兀。看着桌角一堆刻坏了的印章,我终于忍不住将它们一把摔了出去。不过是用刻刀刻出两个简单的字,  相似文献   

15.
赵恺 《中华遗产》2023,(10):56-65
中国丝绸史上有所谓“汉绮唐绫”之说,可见绮与是一脉相承的两种织物也可以说绫由绮沿袭而来。为什么“绮”最终被后起之秀“绫”所取代了呢?这个故事,或许要从“绮”在汉代的繁盛一时开始讲起……  相似文献   

16.
针对在古代绢画补配修复中,面对古今材质与装裱要求不一、病害种类不同的情况,为将现代的绢绫线与文物的经纬线更好地匹配,研制了一种绢绫刮口刀。此刀由八个点形成的一条线或一个面作为刮口工作的状态,可以避免绢画修复中常用工具——马蹄刀、美工刀以点为工作面的刃口所产生的倾斜角度力点小且刀刃的点难以控制易伤及画心等缺点。虽然研制的绢绫刮口刀在修复明代绢本水陆画《七宿星君水陆道场图轴》的补绢刮口步骤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苏裱技艺如何科学化,还需不断地探讨。  相似文献   

17.
在香港出土的陶瓷器中,有一类特殊的堆塑陶坛。器物修长,上宽下窄,椭圆形腹,腹部堆塑三到五道水波纹凸棱,高圈足。肩部堆贴一圈围栏和模印塑像。有盖,通常做成楼阁或塔刹形。陶坛外施酱黄釉,但大多都已剥落,有的甚至完全脱落,露出灰黄色胎。这类器物通常又被称为魂坛,除香港外,在广东的不少地区也有出土。对于其年代,以往有唐、宋两种不同的观点,也会笼统地说成唐宋时期。  相似文献   

18.
封建时代,许多官员往往在各级官署门口贴上自撰的对联。这类对联多有施政纲领的味道。由于撰写者的经历不同,抱负不同,处世态度不同,所撰对联内容也大异其趣:有的提醒自己要廉洁奉公,有的告诫所属要安分守己,有的申明要秉公执法,也有的纯粹是挂羊  相似文献   

19.
小麦普通至极,很多时候却又被人们视为神圣之物。无论是古人祭祀天地,还是国徽图案的选定,小麦都被赋予极高的地位。大概是小麦本身象征着丰收,它那金子般的光泽象征着财富。而麦秸秆,却只能作为饲料喂给牲口,或者堆在一起沤成肥料。直到出现了麦秆画,人们用自己的智慧化腐朽为神奇,把以往的农业边角料制成精美的工艺品。麦秆画,又称麦秸画、麦草画、麦秸贴、麦秆贴,是我国古文化艺术的一块瑰宝。它和剪纸、布贴一样是一种剪贴艺术。麦秆画在保持麦秸自然光泽和纹理的基础上,大胆吸收国画、版画、剪纸、烙画等诸多姊妹艺术的表现手法,先将麦…  相似文献   

20.
西晋时期,佛教就已经传入闽东。霞浦城关西晋元康九年(299年)墓出土的青瓷魂瓶,是福建境内发现年代最早的佛教文物。该瓶的上部堆塑三层亭台楼阁.其间装饰狮、鸽、熊等与佛教故事相关的动物和结跌盘坐的佛教僧人.瓶的下部堆贴六尊手执乐器站立的伎乐胡俑。这些瓷雕就是以当时佛寺建筑造型和僧众活动形象为原形的.这表明当时闽东境内的土族地主不但开始信仰佛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