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论历史认识中的客体范畴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历史研究是史家主体的一种能动的认识活动,从研究对象的选择,到历史结论的形成,全部认识过程中都渗透着主体的能动性。因此,历史认识论研究的重点,必然要指向历史认识中的主体性问题。然而,造成历史认识区别于一般认识活动的根本原因,却似乎不在于主体方面,而在于历史认识中客体的特殊性。所以,要真正理解历史知识的性质,仅仅注重于主体性的探讨是十分不够的,必须对客体范畴亦展开认真的研究。而目前  相似文献   

2.
<正>一部运河史,几乎贯通整个宿迁城市史。宿迁是一座与大运河的历史变迁始终相互依存的城市,大运河的千年演变,经历了从“泗水行运”到“汴泗并流”,从“借黄行漕”到“避黄行运”,一直到近现代以来大运河的衰落与复兴,宿迁均为大运河沿线的主航道城市,也让宿迁成为拥有大运河三个历史阶段不同主航道遗产的城市。  相似文献   

3.
历史认识与中日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历史认识问题对中日关系至关重要众所周知,中日间的历史认识问题即中国和日本关于发生于20世纪30~40年代的中日战争在认识上的纷争问题。相对于日本来说,那是一场在日本法西斯军国主义驱使下进行的侵略战争,相对于中国来说,则是一场自卫性质的反抗侵略的战争:日本是战争的加害者一方,中国则是战争的受害者一方;战争最终以日本侵略的失败和中国反抗侵略的胜利而告结束。毫无疑问,对于中日双方来说,在战争状态结束以后谋求恢复邦交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正视过去以及正确地认识历史,是一个重要的基础和必不可少的前提。历史认识问题对中日关系之所以至关重要就在于此。  相似文献   

4.
在历史认识的性质上,迄今为止至少存在着四种不同的论点。中国传统史学和西方兰克实证主义史学把历史认识视为对历史实在的客观反映,强调还历史的本来面目,在认识论上是一种典型的历史认识对历史客观实在的反映论。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分析历史哲学的发展,尤其是相对主义史学把历史看作是历史认识主体的能动创造,历史是历史学家主体思维的结果,在认识论中成为一种主体创造论。20世纪中叶以来,以爱得华·卡尔、伽达默尔为代表的一批历史学家和哲学家提出了历史认识主体与历史认识客体之间双向建构  相似文献   

5.
一、历史认识问题对中日关系至关重要   众所周知,中日间的历史认识问题即中国和日本关于发生于20世纪30~40年代的中日战争在认识上的纷争问题.相对于日本来说,那是一场在日本法西斯军国主义驱使下进行的侵略战争,相对于中国来说,则是一场自卫性质的反抗侵略的战争;日本是战争的加害者一方,中国则是战争的受害者一方;战争最终以日本侵略的失败和中国反抗侵略的胜利而告结束.   ……  相似文献   

6.
围绕历史认识问题,中日双方不时地进行“争吵”。在中方看来,日方对历史的反省始终是不深刻、不彻底的;在日方看来,中方总是没完没了地纠缠历史不放。这成为自1972年恢复邦交以后双方努力协奏的“友好合作”主旋律中的不和谐之音,并干扰着双方关系的健康发展。 一、历史认识问题的焦点与双方的差距 20世纪30-40年代的中日战争,对日本来说是一场侵略战争,对中国来说则是一场反抗侵略的战争,日本是战争的加害者一方,中国则是战争的受害者一方,战争最终以日本侵略的失败和中国反抗侵略的胜利而告结束。这是举世公认的历史…  相似文献   

7.
<正>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蓝,我国文化的发源地。黄河的源头在哪里?这一问题历来为人们所关注,曾进行过多次探讨和考察,留下了许多记述。这些记述不仅仅反映了当时对河源的地理认识,而且也为研究河源地区的历史地理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对黄河河源考察和认识的历史进行研究,无论是对历史地理或地理学史来说,都是重要的课题。下面就这一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相信这一探讨有助于对河源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王浪 《沧桑》2013,(5):179-182
在当今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对受教育者人文精神的培育已经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职业院校在重视专业教育的同时,更应重视人文教育。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充分认识历史的人文精神教育价值在于:能培育学生技术爱国的情怀和有助于学生匡正技术价值坐标。  相似文献   

9.
大同城区现存古代城墙以历史悠久、承接延续时间长著称。现存地表上的城墙保存较好。大同古城的修筑历史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即北魏时期、辽金时期和明清时期。而且整个城墙主体除明代略有缩减和增高包砖外,  相似文献   

10.
李美荣  李珍梅 《沧桑》2013,(5):98-101
口述史作为一种全新的历史研究方法,已经在国内外史学研究领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逐渐被应用于历史教学过程中。文章通过阐述目前高校历史教学中存在的不足,突显口述史在抢救即将逝去的宝贵的鲜活史料、改善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以及对培养高素质的综合人才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辛亥革命的历史条件与历史结局再认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任何革命运动都不是凭空发生的,既离不开客观历史条件的制约,也摆脱不了革命者自身主观条件的规定性。辛亥革命无疑也不例外。无论就推翻清朝而言.还是从建立共和政治而论.革命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都并不十分理想。一、就推翻清朝而言,客观条件比较成熟而主观条件并不成熟。客观条件相对成熟的主要表观是:革命的主要对象清朝统治者在经济、政治等方面已经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险象环生。自乾嘉以降.中国社会经济受自身所固有的周期性发展规律的制约,就已相对停滞.随着西方列强的频繁入侵,人民饱经战争创伤,原有的生产生活条件…  相似文献   

12.
方志学的理论研究,从方志的本质特征到方志学的学科性质,从研究对象到学科体系,以及方志学的逻辑起点,方志学与其他相邻学科的关系等等,都有不少新的见解.但事关学科建设的核心关键问题,即方志学研究对象所特有的内在的或与外部联系的特殊规律,则很少有人问津,这对学科建设是十分不利的.  相似文献   

13.
波普尔历史哲学的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波普尔历史哲学的再认识启良在西方历史上,本世纪无疑是科学发展最为迅速同时又是人类灾难最为深重的一个世纪。传统的失序,信仰的失落,文化的全面危机,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将西方文化推到接近毁灭的边缘。面对此种局面,西方哲学家们纷纷涉足社会历史领域,试图重新...  相似文献   

14.
面向东亚共同体形成的历史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日本与中国的经济关系越来越紧密,通过留学、旅行、化与学术交流,日中两国间的人员往来在扩大和发展,在经济方面,也在渐渐地形成东亚经济圈的基础。21世纪的潮流,正在向  相似文献   

15.
对资产阶级认识的历史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王震访英说起 上个世纪70年代末,中国副总理王震访问英国。王震听说英国大部分工人、职员、知识分子、小资产阶级,约占全国人口70%的普通百姓,都拥有在中国人看来相当阔绰的私人住宅和家用轿车,每年度假可以出国旅游,感到非常惊讶。他带着“访贫问苦”的明确意向要求访问一位失业工人。中国驻英大使柯华陪同王震来到一个失业工人的家。王老有点眩晕,这是失业工人吗!?他看到了什么呢?  相似文献   

16.
龚自珍历史认识思想略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自珍历史认识思想略探蒋大椿当代中国的史学理论建设,既需要善于吸取国外史学理论研究的积极成果,又需要对我国史学先贤有关史学理论研究的成果加以认真的发掘、整理,吸取其中合理的成分。以上无论哪一方面,都是巨大的精神发掘工程。需要结合一大批有志于此的学人,...  相似文献   

17.
偏见,无论是文化的还是社会性别的,都会导致认识盲点,制约学人的思考。本文以一些学者对伊斯兰文化中与社会性别相关问题的误读为例,说明在探索真学问的过程中,反思文化偏见和社会性别偏见的必要。  相似文献   

18.
赵卿墓虎形灶是春秋时期稀有的实用器,也是工艺精湛的艺术品;它形制奇特,由灶、釜、甑和四节可装卸的烟筒七个部件组合而成。从实用功能来看赵卿墓虎形灶应该是墓主人行军打猎随身携带的生活配套设施。它的纹饰、形制和功用兼有中原和草原文化的特点,是华夏民族和戎狄部落在晋阳这块古老的土地上交流融合的历史见证。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历史认识主体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史认识主体问题研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陆学术界历史认识论问题研究中的根本问题,这一研究经历了兴盛、低落和复兴三个阶段.有关这方面的讨论大体可以概括为历史认识主体的定义、历史认识主体的特点、历史主体意识的结构及其作用、历史认识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等四个基本方面,这些讨论深化和拓展了大陆学术界关于历史认识主体问题的研究,其不足主要是原创性思想不够.  相似文献   

20.
正从19世纪末开始,马克思及其被恩格斯誉为"划时代的历史观"(1)的唯物史观学说就与中国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在20世纪20年代迅速成为一股锐不可当的思想潮流,产生了极大影响。时人描述道:"晚近以来,高等教育机关里的史学教授,几无人不被唯物史观的影响,而热心创造一种社会的新生。"(2)中国史学界将唯物史观的运用作为"现代史学者的责任"(3),由此开辟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的道路。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