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学界一般认为,1915年9月3日梁启超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一文标志着梁启超与袁世凯关系公开决裂。事实上,从1915年9月到12月,梁启超与袁世凯一直保持着书信往来和一定程度的工作联系。梁启超曾三度给袁世凯写信并向袁递交辞呈和病呈,还两度公开发表文章劝阻帝制运动。梁这样做,既有规劝袁世凯制止帝制运动、打探其对帝制运动真实态度之用意,又有麻痹袁以便于谋划讨袁斗争之效用。袁世凯对梁启超1915年9月1日来信未作回复,但也不便公开对梁施压。梁启超曾说,袁世凯贿赂他20万元,让他不要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一文,此说法不合逻辑。梁10月7日致信袁世凯表示对帝制问题不再"论列",袁复信委婉地表示了称帝的愿望。12月12日,梁启超第三次给袁写信劝阻帝制,同日袁世凯接受劝进称帝。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近代史上康梁齐名,二者既是师生,又是变法的政治战友。但论及真实的历史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做学生的梁启超要超过其师康有为。论学术,梁启超的新史学可谓现代中国历史研究的开山之作,开创了一种迥异于中国传统史学的方法;论文章,其风格汪洋恣肆,一篇文章可敌十方报纸,袁世凯孙中山都争着要他;论政治,他眼光敏锐,总能以今日之我打到昨日之我,一生总是选择正确方向:从最初拜倒在康有为门下接受的君主立宪,到无  相似文献   

3.
蔡锷将军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人物。在辛亥革命爆发之际,他率部在云南起义,以作策应;在被袁世凯羁绊北京,袁世凯妄图称帝之际,他在梁启超、小凤仙等人的协助下,巧妙地逃出北京城,回到云南再次高举义旗,以致后来有人将他和宋教仁、陈其美、黄兴并称为民初“忠...  相似文献   

4.
论梁启超民国初年的政治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旧秩序的捍卫者自任”,“袁世凯专制独裁统治的竭诚拥护者”,“倡导袁世凯称帝的新帝制派”,这是史学界从建国初期到粉碎“四人帮”以来,对民国初年梁启超的基本评价。这些观点广泛流传几成定论,但是我们只要认真分析一下梁启超民国初年的政治思想,对上述观点便不能不产生怀疑。  相似文献   

5.
唐柳春 《黑龙江史志》2010,(17):26-26,37
梁启超是中国新闻史上一个著名的新闻斗士,在清朝实行严厉的专制统治下,利用新闻为突破口发动舆论攻势来宣传自己的主张,并提出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新闻理念,至今还很有意义,但他在袁世凯政府时期却一度违背了自己的新闻思想,对袁世凯实行的新闻专制采取默许的态度。  相似文献   

6.
平和的进步     
朱正 《炎黄春秋》2007,(5):76-76
袁世凯称帝失败死去之后,中国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今后怎么办呢?积极参与反袁斗争的梁启超发表了一个原则性的意见。1916年9月30日他在南京军警政各界欢迎会上的演说中有这样一段话:  相似文献   

7.
清帝退位前夕梁启超与袁世凯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历史博物馆通史研究室 1978年 12月编辑出版的《历史与文物资料》第一期载有署名“丁力”的《梁启超复杨度的亲笔信》一文。丁力认为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一封未署名的信是梁启超于辛亥十月初六日 (1911年 11月 2 6日 )写给杨度的。但是根据何在 ?丁文并没有说清楚。这封信亦为《梁启超年谱长编》一书收录 ,但该书编者把此信说成是梁启超写给罗瘿公的 ① 。事实上 ,这封信是梁启超写给潘若海的。潘若海 ,名博 ,字若海。清末预备立宪期间 ,他是梁启超联络清廷权贵、谋开党禁的重要人物。袁世凯内阁成立后 ,梁仍要他担任和袁世凯联络之责…  相似文献   

8.
黄远生学术讨论会于本年9月1日至5日在黄远生先生故乡江西省九江市举行。黄远生是民国初年的著名记者和政论家。在辛亥以后至1915年12月在美国旧金山遇难止的五年间,在他所创办的《少年中国》周刊,梁启超主办的《庸言》月刊,上海《时报》、《申报》、《东方日报》,北京《亚细亚报》以及《东方杂志》、《论衡》、《国民公报》等报刊发表通讯、时评政论,对袁世凯政府从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揭露和抨击。黄远生对当时孙中山和国民党的主流方面认识不足,而对袁世凯又抱有幻想,他写过  相似文献   

9.
梁启超研究的新成果──简评耿云志、崔志海著《梁启超》朱文华梁启超无疑是近代中国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的社会政治和文化活动,曾经深刻地影响了中国近代史的进程,至于他的思想言论,更是广泛地施影响于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的各个领域。由此可以说,一部近代中国史和中...  相似文献   

10.
戊戌政变前夜,谭嗣同夜访袁世凯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任何讲述维新运动史的专著都不能不阐述它。关于夜访情况,袁世凯的《戊戌纪略》①和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都有较详细的记载。这两份资料,袁世凯的《纪略》写于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十四日(1...  相似文献   

11.
梁启超《异哉》一文的公开发表问题①李德芳《异哉》是标志着梁启超与袁世凯政治决裂,并揭开护国战争序幕的惊世之作。该文最早发表于何种报刊?学术界曾一度公认是上海《大中华》杂志②,至1986年才有曾业英先生提出北京英文《京报》中文版、发表时间为1915年9...  相似文献   

12.
袁世凯不仅政治上极其反动,生活也极其腐朽糜烂。他一生共娶了一个妻子和九房姨太太。袁世凯腐朽糜烂的生活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它充分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腐败和黑暗,也展示了中国妇女在那个年代的悲惨命运。  相似文献   

13.
一引言梁启超(任公,1873-1929)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几可说是有了定评。第一,他是清末“言论界的骄子”,其“新民说”唤醒了中国人的求新求变;第二,他在民国四年挺身反抗袁世凯的帝制,掀起“护国运动”,打倒袁氏,再造民国;第三,他主张政党政治.组织进步党,与国民党对抗,虽然日后中国走上了一党专政,但民国初年的两党政治,奠定了政党政治的雏型;第四;梁氏曾经两次担任政府阁员,先任司总长,再任财政总长,虽然为期均甚短暂,且无特殊建树,但树立了知识分子从政的典范,合则留,不合则去,绝不恋栈;策五,梁氏从政前…  相似文献   

14.
解放以来,学术界有一个传统的观点:梁启超是辛亥革命时期著名的保皇党,辛亥以后也一直站在反动派方面。因此,不少关于评价梁启超的文章,对他在辛亥革命以后的历史作用,一概骂倒。这种传统的观点是值得进一步推敲的。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梁启超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历史人物。他“一生的政治思想和主张,  相似文献   

15.
梁启超曾经写下了大量的外国史著述。这些著述,关于古代史者少,关于近代史者多;或为某国一重要历史时期的史略,或为某一有名历史人物的传记。他写史略,意在总结某国兴亡之原因;他作传记,着眼于英雄人物振兴祖国成功之途径。不论他所写的史略还是传记,均有一鲜明的特点,就是处处与中国的国运民情相对照,注重阐发可以借鉴效法之处。十分清楚,梁启超写下这些著述的目的,即为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表述他挽救中国危亡、改革中国社会的政治主张。因此,这些著述实在是研究梁启超政治思想的极好材料,也是研究梁启超历史观的极好材料。可惜,这些著述的价值从未得到  相似文献   

16.
梁启超在不同时期对荀学评价的变化,展示了他一生游离于政治与学术之间的活动轨迹。在梁启超热衷于政治宣传的时期,他抨击荀学。在政治失意游历欧洲之后的几年中,他借学术手段而行其政治思想,这段时间他对荀学的评价与早年不同,但并不客观。梁启超晚年全身心投入学术事业以后,能够客观评价荀学,为其一生的学术事业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相似文献   

17.
1928年3月梁思成和林徽因在加拿大渥太华举行了婚礼,当时梁思成的姐夫正在那儿做中国总领事。这对新人真是门当户对,梁思成的父亲梁启超是维新变法的领袖,后来做过袁世凯政府的司法总长和段祺瑞政府的财政总长,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是梁启超的同僚,做过段祺瑞政府的司法总长。婚后,梁、林  相似文献   

18.
那瑛 《史学集刊》2007,1(5):79-85
对于公私问题的思考和论述是梁启超思想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梁启超对公私观的理论重构,是承袭传统与汲取西方文化的成果。他批判了中国传统的公私观,对"公"、"私"的内涵进行了转化,从"朝廷为公"向"国家为公"转化,从"群体之私"向"个体之私"转化。由此,把公私的主体转化为"国家"与"国民"。在此框架下,从道德、政治、经济、法律等不同视域,对公私规范进行了重构与解释。他把中国传统的"公私对立"观念转化为公私相互依存;他区分了政治法则与伦理道德,使传统的"公"、"私"观念在政治学说层面上具备了近代形态;他还强调国民的权利及其对国家的责任。梁启超的公私观对中国当时及其后的公私秩序的讨论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正>梁启超被誉为中国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学术家。自从20个世纪90年代以后,学术界对梁启超的研究不断深入,已取得丰硕成果,且有突破性的进展。主要集中在梁启超的社会政治思想和晚年政治活动、文化思想等方面。~([1])但同时,梁启超也是一位近代地理学的引入者和倡导者,被誉为近代的地理史学专家。~([2])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生于同治十二年(1872)广东省新会县熊(音同泥)子乡茶坑村,卒于民国8年(1929)。他既  相似文献   

20.
袁世凯在其小站练兵、入鲁主政、坐津督直、辛亥出山、帝制自为的五个时期,始终与德国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和往来.而这种关系的构建及发展给予了袁世凯政治上的极大帮助,从中也可以看到袁世凯"仿德"、"防德"、"联德"及"排德"的政治、外交思想轨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