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1983年6月,宽城县物资局基建施工时出土2件元代铜权。"大德三年"(1299年)权权体呈束腰六面体,高10厘米,重725克。权身正面有阴文"大德三年大德路造"字样,背面铭文模糊不清,其余四面均刻蒙文,也模糊不可辩(图右)。元时宽城属大宁路,故这件铜权当系由别处传至宽城。"大德七年"(1303年)权权体呈亚腰  相似文献   

2.
河北省河间县近年出土两批鎏金铜造像,1982年城上村农民于村西动土时发现11件;1983年北李子口村农民在房基下发现42件。这些造像均无包裹或盛装物,直接埋在一米多深的土层里。造像中有些不仅工艺精湛,而且造型生动,比例匀称,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现分别介绍于后。  相似文献   

3.
甘肃省清水县藏有北魏“太和八年”纪年铭文的释迦牟尼铜造像一尊,不仅雕塑工艺精美,人物造型生动,而且具有非常浓厚的犍陀罗艺术风格。铜造像以高浮雕、浮雕兼阴刻等技法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制成。正面的释迦牟尼佛身着通肩袈裟,袈裟上有阴刻“U”形细绳样衣纹,结跏跌坐于方形台座上,禅定印。佛顶上发髻为波浪起伏的卷发,面容清秀文雅,鼻梁高直修挺,眉毛弯曲如新月,神态安详,仿佛在沉思之中。佛身周围浮雕兼阴线刻七佛,均结跏跌坐于覆莲座上,禅定印。而倒“凹”字形底座空档两侧则是两身男、女供养人。造像背面龛楣内上方刻三佛,均着通肩袈裟,结跏跌坐于覆莲座上。三佛下方刻二菩萨相向而立,均高发髻,面庞浑圆丰满,袒上身,戴项圈及交叉缨络,下着裙,佩巾自双肩绕臂下垂。外周为火焰纹。从以上佛和菩萨的主要造型特征可以看出其十分明显的犍陀罗风格,尤其是释迦牟尼佛的发髻、眉毛、鼻梁及衣着纹饰,还有二菩萨的高髻、印度人面形及衣着打扮都深受犍陀罗艺术的影响。但是,任何外来艺术形式如果不与本土文化相融合或不被本土艺术家所接受,必将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壤,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艺术家在接受外来艺术的同时就开始按照本土文化意识改造外来艺术,最终取而代之。清水铜造像主佛...  相似文献   

4.
扶沟县出土北魏韩小文造像碑郝万章张桂云李运宽In1991astonestelewithBuddhaandBodhisatvaandotherBuddhistwasun-earthedfromShilidianvilege,JiuyuantowninF...  相似文献   

5.
平凉地处陇东地区,为古丝绸之路重镇。北魏时期佛教文化发达,佛教石窟和石刻造像丰富。尤其是孝文帝迁都以前的佛教石刻造像,为研究早期佛教艺术和了解丝绸之路文化交流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6.
1961年6月27日,河北省平泉县商业局供销燃料库收购到一件北魏太和十三年刻铭铜造像,现藏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本文介绍了此造像的形制,并对其铭文做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7.
西安出土北魏铜佛造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翟春玲 《文博》2003,(5):44-49,53
北魏自道武帝(386-409年)拓跋珪建国并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后,遂大兴佛教,于天兴年(398年)敕建寺塔于都城,特别是太武帝在太延五年(439年)攻灭北凉后,俘虏僧徒3000余人。正如《魏书·释老志》记载:“太延(435-440年)中,徙其国人于京邑,沙门佛事皆俱东,象教大增矣”。北凉是当时  相似文献   

8.
山东诸城出土北朝铜造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岗 《文物》1986,(11)
1978年5月,山东省诸城县林家村镇青云村农民在村内取土时,于距地表深1米处发现一陶罐,内藏铜造像6件,铜狮1件。现简介如下。 1.太和十四年(490年)造像为单身立佛像(图版捌:1)。通高11、像高6厘米。佛高髫,长面,着通肩大衣,手施无畏、与愿印,赤足立一圆座上。座下为四足床。佛身后有舟形火焰纹背光。背光后刻铭文"太和十四年益□□□为二□□身修一躯□□□"(图一)。 2.太和廿年(496年)王女明造像  相似文献   

9.
广西上林出土佛教铜造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77年8月,广西上林三里镇三里村村民在附近山上劳动时,于距地面约20米高的山崖平台处,挖得一批共18件铜佛像。现存上林县文物管理所。上林发现的这批铜佛像,是目前广西地区已知唯一一批数量较大,时代较早的出土铜佛造像,对研究佛教文化在广西的传播、发展有重要意义。我国早期造像的成批发现,多见于北方山东、山西、河北、甘肃及内蒙古等地,而南方地区较少见,华南一带更几为空白。故这批出土造像的资料价值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10.
洛川出土唐代鎏金铜造像洛川县博物馆于1981年从本县槐柏乡杨候村征集回一组窖藏鎏金铜造像48尊,其中各类佛像12尊,菩萨像34尊,罗像1尊,天王力土像1尊。这组造像工艺精美,体态轻盈而丰满。过去曾作过消息报道,现摘要作以介绍。一、佛造像编号02通高6...  相似文献   

11.
1993年4月25日,平陆县张村乡上张村农民常佩琳在其老宅门洞顶取土时,挖出了一批北魏至隋朝的佛教造像及少量陶俑。县博物馆闻讯,立即派人前往调查,并征集回这批文物。 这批造像共七件,除孝昌三年一佛二弟子造像为米黄色大理石雕刻外,其余六件均均为石灰石雕刻。所有造像除发现者挖掘时造成的人为损伤外,保存基本完好。而且七件造像都有铬文。四件陶俑保存也基本完整。现将这批文物按年代早晚依次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河北武邑出土一件北齐造像沈铭杰1984年7月,河北省武邑县马台乡袁小寨村农民在村北洼地取土时,从距地表约25米的深处发现一件造像,当即报告县文化馆,后送交地区文物管理所收藏。出土时佛像背面向上覆卧土中,周围未发现其他遗物。造像汉白玉石质,为一佛二菩...  相似文献   

13.
1978年1月上旬,新乡市博物馆从新乡市废旧品公司购得一件北魏铜造像。造像全高31厘米,佛像连座高20厘米,佛像高9.5厘米。造像为弥勒说法,高螺髻,大耳,面目清癯。宽衣,衣领作长环状裸于胸前。右手前伸,左手下垂,作"施无畏与愿印",结跏跌坐于束腰须弥座上,下衣褶纹垂千须弥座前。须弥座下为一方形四足座。佛背光作  相似文献   

14.
1970年,郑州西郊自来水厂平整球场时,发现一批窖藏铜造像和一件鎏金铜造像。其中有确切纪年和铭文的七件,无纪年的四件。造像中最大的高43、最小的7.5厘米。按纪年顺序分别予以介绍:1、永安二年造释迦像(图一)造像通高7.5、宽3厘米。高肉髻、面  相似文献   

15.
造像发现地位于辽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南哨镇卢家沟村。2006、2012年,两次征集造像,共14件。2016年,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博物馆对遗址再次进行调查,确认了历次出土佛教造像的具体位置。造像包括背屏式一佛二胁侍三尊像、二佛并坐像以及若干块主题不明的背屏式造像、造像台座等,造像年代均为北魏。卢家沟集中出土佛教造像,并未发现寺庙遗迹,况且不少造像主尊头部缺失,可能是人为破坏。喀左地区此前仅出土一件背屏式石造像,卢家沟造像的发现,为研究本地区北魏时期同类佛教造像及佛教在此地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材料。  相似文献   

16.
山东博兴出土百余件北魏至隋代铜造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83年9月,山东省博兴县崇德村农民贾效国在村北200米处取土时,在距地表40厘米深处,发现一批铜佛像和一件老子铜像。造像原盛在一红陶瓮中,出土时陶瓮已破碎,造像和泥土混在一起。有关部门得知后,即到现场调查、清理。共清理出造像一百零一件,其中能辨识形体的九十六件,较完好的七十七件,有铭文的四十四件,有确切纪年的三十九件。造像中最大的高28、最小的高7厘米。现将部分有确切纪年和具有代表性的造像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7.
1980年6月,河北省赤城县东兴堡乡前孤山村放牧人在村东2里的永福禅寺遗址附近发现三处佛像、佛具窖藏。1号窖出土鎏金铜坐佛7尊、布袋僧一尊;2号窖出土鎏金铜舍利宝幢亭一座、菩萨2尊、立式罗汉6尊、韦驮、托塔天王各一尊、狻猊、孔、象各一件,另有真武神一尊、莲花座2件,还出土了铭为“嘉靖四十五年八月吉日造”的小铁钟一口,装在锡盒中的木印一方;3号窖出土的主要是僧房日常用具:掸瓶、茶瓶、药罐、笔筒等。同时在寺院遗址上发现“孤山永福禅林”碑一通。  相似文献   

18.
1985年,在赵县王西章乡西纪毫村北出土了两件鎏金铜质造像。出土造像的地点为一面积约3万平方米的土丘,地表有少许绳纹红泥质陶片和碎瓷器片等。铜造像现藏赵县物保护管理所。  相似文献   

19.
1983年4月,山西省武乡县洪水公社党城村社员在村边约1米高的土坎上发现刻有铭文的北朝铜造像七件。同年7月,山西省博物馆进行了调查,在出土地点发现直径约50厘米的陶罐残片。从现场情况看,那七件造像原是装在陶罐后埋入土中的。现将造像分别介绍如下。 1.武定六年立像一件面部丰圆,表情温和,头戴花冠,身著宽袖通肩大衣,衣纹粗放,衣裾外扬,两手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70年代初,在西安西郊桃园地区,即原西安民用飞机场跑道北侧,基建时发现一批鎏金铜造像,后经考查得知出土物原在坑内,坑直径达1米左右。铜造像距地面1米多深散乱堆放。遗物现藏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经整理,将选部分予以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