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6年成都金堂李家梁子M23甬道内近封门处出土一件器物,为胡人面部形象,泥质灰陶,模制,外凸内凹。胡人带尖帽,深目,高鼻,颧骨凸出,下巴较尖,络腮胡,面带笑容。两耳后部有一对小孔,应是穿绳所用(图一,1)。M23为小砖券顶砖室墓,墓内出土大量的陶俑,类别有劳  相似文献   

2.
特殊的历史进程和地理位置造就了两汉时期陕北地区多个游牧民族在此长期融合的事实,本文统称其为“胡人”。通过对陕北地区241座汉墓的考察,可以辨析出29座“胡人”墓葬。随葬带孔陶罐、戳记陶器、铜镜残片和骨箸、骨刷、骨勺等骨器及装饰有波浪纹、弦纹的小口弧腹罐是匈奴族的常见做法,在墓道中用盛肉的陶罐来献祭可能是羌人的葬仪,随葬动物是这两支“胡人”墓葬的共同特征。29座“胡人”墓中,既有文化内涵较为单纯的“胡人”墓,又有两者共存一墓的情况,对墓主族属的辨析有利于我们深入地解读墓葬。  相似文献   

3.
1999年7月,河南博物院从洛阳市文物商店征集到6件唐代彩绘陶涌,其中有镇墓兽、牵马胡涌、文吏涌、武士源等,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现介绍如下:彩绘人面镇墓兽1件。高95.8厘米。作人面兽身偶蹄之怪兽形象。头顶有扭曲状独角,扇形双耳,人面为深目高鼻、满腮胡须、阔口露齿的胡人形象。挺胸,两侧有对称双翼,前肢直立,后腿蹲坐于不规则的腰圆形墩上,长尾紧贴墩面。背部有一竖排长短不齐的锯齿状背,上部有圭、刀形饰物。通体绘红、黑彩。(图一)镇墓兽早在东周墓葬中已经出现,如信阳长台关、固始侯古堆、浙J;D徐家岭等…  相似文献   

4.
杂技俑     
正北魏。高20-26厘米。2000年大同市曹夫楼村出土。这组彩绘陶俑正中一人正在做一种叫缘橦的表演。深目高鼻的胡人,伫立仰首,额正中有圆孔插入木棍,两个小孩子在木棍上做惊险表演。其余6人环绕着表演者,或聚精会神地观赏,或鼓掌喝彩。中国杂技源远流长,至迟在春秋时已有多种表演项目。西汉开始兴盛,并大量吸收外来表演形式,节目更丰富,技巧更高  相似文献   

5.
彭晓丹  周伟 《文博》2013,(6):44-48,80
安阳置度村隋墓M8是近年来安阳地区的隋代墓葬中最重要的发现。因未发现墓志,所以依据墓葬形制、随葬品组合、随葬器物特点的分析,对其时代、墓主身份的判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按照考古学的方法,对M8的时代、墓主人身份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认为该墓葬应属于隋代前期晚段即开皇十五年至仁寿年间,墓主人应是拥有大量财富的地主富商。该墓出土的隋代伎乐俑,在人物造型上和雕塑手法上体现了隋代俑的艺术特色,在乐器的种类和组合形式上与隋代《七部乐》中《安国伎》较接近,对于研究隋代文化和中国古代音乐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1953年,西北文物考古清理队在咸阳市底张湾因建设施工发现了隋代独孤罗墓。除该墓出土的金币有学者撰文研究之外,对墓葬出土的墓志、随葬品等则没有披露。本文尝试对该墓的墓葬形制、墓志及其他遗物进行介绍和研究,以丰富关中地区隋代墓葬考古学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7.
关中地区隋代墓葬主要分布在大兴城的东、南、西三个郊区。潼关税村隋代壁画墓代表了皇族的墓葬区,高等级的贵族墓葬集中在城东的白鹿原、铜人原;中小官吏墓葬散布在南郊凤栖原、高阳原、咸阳洪渎原;平民墓葬分散于各个原上,符合就近埋葬的特点。凤翔隋墓是比较典型的平民墓地。隋代宫女葬于西郊三民村一带,即诗词中所见的"宫人斜"。  相似文献   

8.
郭庄隋代墓葬位于江苏扬州西湖镇俞桥村郭庄境内,2011年11月底,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此次考古发掘清理了三座竖穴土坑夫妇合葬木棺墓,出土了瓷器、铜器、玉器、石器、漆木器及钱币等随葬器物,具有隋代墓葬的特征。三座墓葬的发掘,为研究扬州地区隋代丧葬习俗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9.
1985~1995年间,原洛阳地区文物工作队和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先后在三门峡市区西北部发掘了北朝和隋代墓葬13座,其中7座墓出有墓志和砖铭,其他器物有少量陶器和铜、铁器.这批材料有助于对该地区北朝和隋代历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葛承雍 《故宫博物院院刊》2022,(8):37-48+138-139
本文利用新出土墓葬壁画上的胡人图像,探讨中古时期下层胡人的生活状态,并藉以了解胡汉融合后的生活空间。这些壁画所表现的胡人,有现实的映照,也可能有虚构的成分,但其图像都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为美术考古带来了新的思考。胡人形象在中古壁画中的集中涌现,说明墓葬壁画不仅仅是追祭纪念的媒介,也是审视中国中古时期胡汉融合、构筑国家形态的图像依据。  相似文献   

11.
吹埙俑是墓葬中俑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双手捧于嘴前做吹奏状,是古代丧葬观念的体现,也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反映。随着近几年丰都地区考古工作的开展,在一些汉墓里出土了制作精美、形象丰富的吹埙俑,其造型均为胡人形象,时代主要在东汉中晚期。文章对收集的胡人吹埙俑进行分析,从其所着服饰来分析胡汉文化的融合、胡人进入三峡地区的路线推测、吹埙俑在墓内扮演的角色反映出的汉代思想。  相似文献   

12.
内蒙古敖汉旗撤力巴乡喇嘛沟村于1984年秋,发现了一尊胡人骑狮瓷像。我们对出土地点作了调查。喇嘛沟村位于老哈河的支流——饮马河右岸,整个村子座落在一处辽代遗址上。东南距敖汉旗政府所在地——新惠23公里。这尊瓷像是社员在盖房取土时发现,同出土的还有其他文物。瓷像通高14.5、长9、宽4厘米。狮为雄狮,侧首立于一长方形底座上,张口伸舌,双目直视,颈挂一铃,背部有鞍鞯。上偏坐一胡人,半侧身。头戴花瓣状的卷沿帽,帽两侧系绳在颌下打结。胡人突额,深目高鼻,大胡须,颈部戴围巾,手戴手套。双手抱一琵琶并作弹拨状,背负一壶。壶系白瓷略泛青,一侧呈弯弧状,外侧起棱。壶与狮腿部有黑斑点。胡人身着的长衣为淡红色釉,局部有细开片(图一)。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关中地区发现的80余座隋墓资料,依据37座纪年墓,将隋代墓葬形制分为砖室墓、土洞墓、竖穴土坑墓三大类。其中土洞墓分为双室土洞墓和单室土洞墓两类。作为墓葬形制主流的单室土洞墓根据等级可分为四型六式。并论述了各型墓葬早晚期的特点、相对应的等级关系。根据墓葬形制变化将隋代墓葬分为早晚两期。早期:开皇元年(581年)~仁寿四年(604年),晚期:大业元年(605年)~隋末(618年)。并讨论了莹地兆沟、封土、地面石刻以及墓葬的共同特点。  相似文献   

14.
<正>目次一墓葬发现和研究回顾二墓葬类别与形制三随葬品类型与组合四墓葬分期与年代推断五结语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为频繁的时期,长时期的战乱、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多民族间的文化冲突和交融,促成了这一时期多元文化的形成,也在汉晋文化的基础上为隋唐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北朝晚期至隋代墓葬的考古学编年研究是三国两晋南北朝考古  相似文献   

15.
壁画墓是表现封建社会中上层社会墓葬等级制度的重要考古资料。将隋代壁画墓以及画像砖墓资料进行比较研究,可以归纳出隋代壁画墓所表现的隋代墓葬等级制度及隋代礼仪。这有助于深入了解南北朝壁画墓的发展与唐代壁画墓体系的形成,也有助于全面系统地认识中国古代壁画墓的历史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6.
马鞍山地区所发现吴墓墓葬规模大、等级高,受到学界的关注。在全面分析该地区吴墓基础上,并从墓葬形制和随葬青瓷器两个方面将其与古武昌地区和建业地区的吴墓材料进行对比后,可以总结出马鞍山地区吴墓所体现的文化面貌,即汉代文化因素、古武昌文化因素、建业文化因素在该地区相互交织。马鞍山地区的吴墓墓葬形制既有对汉代制度的坚持又有对古武昌地区新兴丧葬文化的引入,随葬青瓷则体现了其同时受到长江中游和下游地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2010年11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为配合西京学院新校区的建设,在新校区的西南方向发掘了一座隋代墓葬,形制保存基本完整,天井及墓室中残存有壁画,出土墓志一方,有明确纪年。为研究隋代关中地区墓葬形制提供了资料,也为完善京兆韦氏的谱系提供了佐证,填补了逍遥公房这一支的人物序列。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平安堡遗址提供的层位关系为依据,结合对其他遗址、墓地出土陶器的型式学分析和比较,将高台山文化居址材料和墓葬材料各自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其中遗址一段和墓葬一段应为高台山文化早期的第一段,遗址Ⅱ段和墓葬Ⅱ段为高台山文化早期的第二段,遗址Ⅲ段和墓葬Ⅲ段为高台山文化的晚期。高台山文化早期年代大致与辽西山地地区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并行,时间跨度约为夏代中晚期至商代早期;高台山文化晚期与辽西山地地区的魏营子文化并行,整体年代相当于商代晚期。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学术界,连云港封土石室墓被认为是一种独特的墓葬方式,其年代大约为南北朝末期(或隋代)到中晚唐。从形制和结构看,连云港地区分布的封土石室墓与韩半岛古代百济的石室墓颇有关联。墓葬习俗是考古文化中保守性最强的,是强烈反映民族性的文化领域,连云港封土石室墓本身就是这种民族性的反映。百济灭亡之后,大多数百济遗民在660年被唐军带到并安置于徐州和兖州,676年为了充实辽东熊津都督府再次被迁徙于高句丽故土建安古城,可能经连云港口从海路到辽东。后随着熊津都督府消失,不少百济遗民在离散过程中在连云港一带定居下来。他们定居于同外地人接触机会较少的海岛上,保持着自己固有的墓葬习俗。在这种背景下长期绵延传承下来的百济遗民墓葬,就是连云港的封土石室墓。  相似文献   

20.
为配合基建,2009年5~6月,考古工作者在四川三台县争胜乡果园山崖墓群发掘清理10座崖墓,出土陶器、瓷器、铜器、铁器等50余件。通过比较墓葬形制、出土物品,可知果园山崖墓群与后底山隋代崖墓群有较多相同或相似因素,据此可知果园山崖墓群也应属隋代。这是四川经过考古发掘清理的第二批隋代墓葬考古资料,为认知涪江流域及周边地区类似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的判断增加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