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洪武时期,明代国家对地方官朝觐路费明确做出制度规定,但并未对朝觐其他费用做出安排。随着大明宝钞贬值,国家规定给予的朝觐路费津贴变得微不足道,地方官只得另觅途径筹措朝觐费用。明中期以来,朝觐经费被纳入地方财政领域加以解决。朝觐造册等费用从一开始就被作为公费纳入徭役领域,由徭役里甲供办,征收银两;朝觐路费进入地方财政领域以后呈现多途化筹措方式特征,隆庆定例颁定后,朝觐路费也被大规模编征均徭里甲银,与朝觐造册、工食等经费合流,成为地方财政收支固定项目。朝觐经费地方财政化演变过程与明代赋役制度改革进程大体一致。在继续深化赋役改革的趋势下,朝觐经费转至地方官库支取赃罚银成为改革趋势。明季国家为筹军饷,一再裁扣地方财政经费,朝觐经费被大幅度裁扣上解以充饷银。  相似文献   

2.
明代大同镇的军饷收支是理解整个明代军饷问题的典型案例。明代前期,大同镇"以一镇之收入,供养一镇之军士",屯田、地方税与食盐开中是大同军饷的经常性来源,收支基本平衡。这一时期的军饷开支尚未成为国家财政的严重负担,但是其饷源结构的固有缺陷已经存在,表现为屯地不足、环境制约和官僚势要强占等,军饷增长空间受到严重制约。到明朝中期,因明蒙战争频繁发生,军饷支出暴增,大同镇对国库的依赖日深,边镇粮饷才成为明朝国家财政危机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新疆藩司王树楠在迪化郊外的水磨沟机器局(兵工厂)中设立银元局,开始用现代机器铸造银元。这种银元名为“饷银”。取名的由来是因为新疆是我国西北部的边境省区,驻防的军队较多,军饷开支是财政支出的主要项目,故内地各省拨解来的财政补助款叫协饷。  相似文献   

4.
晚清以降日益形成的中央与地方财政分立趋势,一直延续到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并对南京国民政府治下诸多改良活动产生重要影响。国民政府的监狱建设、改良等活动就是一例。国民政府虽将监狱的建设与改良权限统归中央,但在国家财政未能真正统一、地方财政亦非真正独立的环境里,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政府均不愿为此提供经费保证,导致此项改良活动难以按照原初计划顺利施行。当国民政府最终责令地方承担建设、改良经费后,各地政府却又借词财政空虚、司法权限统归中央,要求中央层承担经费,并消极对待这一改良活动,终进一步恶化了司法环境,使监狱、法院等部门更为腐败,狱政改良成果黯然。国民政府监狱建设及经费问题固然体现了国民政府统治能力的欠缺,但更体现了近代社会转型期间司法制度改良的艰难,其中尤其是财政税收等经济因素对司法、行政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5.
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2月出版的史志宏先生的新著《清代户部银库收支和库存统计》,是经济史学界不多见的基础性成果。银库是清朝户部三大库藏中最重要的库藏,“为天下财赋总汇”,堪称当时封建王朝的“国库”。清中央政府以“京饷”的名义,将各省所征田赋、盐课、关税、杂税等项收入除去本省存留和省际协拨外全部集中于户部银库,用来开支京师的兵饷、官俸、役食及各项行政费用。  相似文献   

6.
同光之际,为镇压西北民族起义和平定新疆内乱,左宗棠的战时筹饷活动为期较长。此一时期户部酌拨地位上升,与总署联袂实施军费拨解和筹借,军饷拨解筹济模式进入重要转变期。受国家防务形势巨变影响,海防与西征形成尖锐的争款局面,上海《申报》配合英国使臣对西征借款强力阻挠,淮军派系亦在背后加以牵制,致使西征举债障碍重重。  相似文献   

7.
同光之际,为镇压西北民族起义和平定新疆内乱,左宗棠的战时筹饷活动为期较长。此一时期户部酌拨地位上升,与总署联袂实施军费拨解和筹借,军饷拨解筹济模式进入重要转变期。受国家防务形势巨变影响,海防与西征形成尖锐的争款局面,上海《申报》配合英国使臣对西征借款强力阻挠,淮军派系亦在背后加以牵制,致使西征举债障碍重重。  相似文献   

8.
两广"六一事变"后,国民政府恢复了对广东的实际统治。鉴于陈济棠对抗中央的教训,为切实掌控广东,蒋介石在广东实行军政分治,国民党各派势力借机强势介入粤局。而地方实力派余汉谋视广东为禁脔,不容其他势力染指,由此他与政学系吴铁城、CC系曾养甫暗斗不断,军政对立愈演愈烈,并在日军侵粤前夕达到高峰。而引发军政对立的一大触发点,即是与地方行政有关的人事任免以及地方武装的归属问题。战前持续不断的军政对立,影响军政效能,不可避免地对广东对日备战工作产生一定干扰。这一阶段广东军政关系演变的状况,表明军政分治的做法并不适合移植于广东,而蒋介石有意维持此一格局,实折射出蒋利用军政矛盾控制广东的复杂意图。  相似文献   

9.
清代咸同年间,曾国藩挥师东征太平军,因户部库储空虚,酌拨维艰,不得不自筹军饷.为此,曾国藩精心策划,在两湖督抚支持下,克服重重困难,在湖南设立东征筹饷局这一临时性机构.东征局创办数年,济饷成效显著.湘军攻克江宁后,曾国藩筹划撤局,却因多省觊觎局饷,最终局名虽裁,而厘税加征做法却基本保留.东征局这种祖制之外的权宜机构,其兴废历程揭示了晚清战时财政运作备受牵制的复杂面相.  相似文献   

10.
太平天国战争结束后,清廷和江宁将军都急欲恢复江南驻防旧制。但在筹建旗营兵房和筹补旗兵缺额时,地方督抚常以资金匮乏为由拖延执行清廷的谕令,敷衍江宁将军的重建要求,直到光绪二十四年八旗兵制改革,江宁驻防旧制也未能完全恢复。究其原因,既因为太平天国运动使得晚清的财政制度发生了巨大变革,以督抚为代表的地方政府有了很大的财政自主权,不愿意以地方所筹之饷长期供养驻防八旗,也因为驻防八旗所要恢复的以骑射为主的旧制与两江总督希望建立的以新式枪炮为主的军队新制相比落后时代太远。研究江南驻防的恢复与重建,有利于加深对晚清中央与地方、满与汉关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太平天国与咸同政局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太平天国革命的沉重打击下,清政府被迫调整了满汉关系和自身权力结构,地方行以汉制汉、放权督抚之策,中央则恢复相权,使宰相成为新政策的制订者与实施者。结果造成皇权流失和国家权力重心的下移。对太平天国的战争基本结束后,那拉氏虽夺回相权,使中央政权归复旧制,但却无法收回失落于地方的军政大权,督抚专政终成定局,且影响民国一代  相似文献   

12.
嘉庆时期,在全国财政日趋支绌的背景下,作为协饷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新疆协饷在运作方面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围绕如何节省新疆的协饷支出,清朝廷与甘肃、新疆高级官员展开了多次讨论。就结果而言,除岁需协济规模稍有增加外,新疆地区的协饷运作前后变动不大,基本以延续旧制为完结。与此同时,新疆地区在财政层面无法自给的内在限制与脆弱性开始显现,且始终没有获得解决或者纾解,为此后道光年间"回疆"地区的边防与治理危机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13.
从“羡余”看北宋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羡余”看北宋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高聪明北宋结束了中唐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实现了辖区内行政、军政、财政的统一。就其中的财政方面而言,三司作为中央一级的最高财政管理机构,对地方财政的管理大大加强,改变了唐后期以来地方节度使擅财的弊端,因而也就有了这样的...  相似文献   

14.
王永华 《百年潮》2012,(6):35-39
三年困难时期,江西省同全国一样,粮食总体短缺。但是,为完成国家下达的粮食调拨任务,江西坚决贯彻“全国一盘棋”的精神,遵循“先中央后地方,先外省后省内,先重点后一般”的粮食调拨原则,始终把外调粮食置于优先位置,圆满完成了外调粮食的任务。两千万赣鄱儿女从国家大局出发,宁可自己节衣缩食,甚至饿肚子,坚持调出大量的粮食支援兄弟省市,在共和国历史上写下非常感人的篇章。  相似文献   

15.
魏晋南朝地方军政官的频繁变乱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其原因主要在于:军府长官在获得财富方面具有先天之利,名义上属于国家的地方财富常常会被越轨的军政长官挪作私用。当时以“节”为发兵符信,但是诏书与尚书符都很容易被伪造,朝廷无法防止地方军政官擅自募兵、兴兵。中央也曾对军府内部士兵、府僚、属州刺史与军府长官之间过于亲密的关系进行干预,并且加以种种规定。但这些规定具有矛盾性,而且这种矛盾性又总是向有利于军府长官的方向转化。中央一直向军府派驻有各种监察性质的官员,但这种官员在身份和地位上又从属于府主,有听命于府主的义务。  相似文献   

16.
捐输乡试广额是晚清朝廷为筹集镇压太平军的军饷,解决财源枯竭窘境,保证军需持续供应而出台的新政策。此举导致各省乡试中额出现重大调整和变化,晚清平均每届乡试取中捐输广额179名,增幅达14.3%,不仅抵消了乾隆九年定制各省乡试中额时削减的额数,且使实际乡试中额超过清初制定的清代最高乡试解额标准。同时,它还为清廷筹集军费1.5亿两,占咸同年间军费总支出的1/4。此中透露出晚清中央与地方关系中,中央主动放权给地方的一面,而非既有研究强调的中央对地方扩权的被动承认和接受。  相似文献   

17.
民国时期,生活在新疆的哈萨克族分多批迁入河西地区,因寻觅草场、内部纷争、军民冲突、民族摩擦等原因,在甘青新之间又不断流迁.哈萨克族入迁给当地的社会治理带来了一系列挑战.为了加强对入迁哈萨克族的有效管理,民国中央和地方的军政官吏采取了封官笼络、划定牧场、设置专门机构管理、军事弹压、改变生计方式、遣返回疆等措施以消除哈萨克族迁入带来的负面影响.由于缺乏正确的民族政策作为指导,官民之间、民族之间互信不足,政策难以有效执行,哈萨克族与政府、其他民族的关系没有实现和解,直至民国末期,迁入的哈萨克问题一直困扰着民国各级军政官吏.  相似文献   

18.
清入关后 ,八旗分为京师八旗和驻防八旗。乌鲁木齐地处新疆天山北路东部 ,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乾隆年间 ,清统一新疆后 ,甘肃凉州、庄浪的八旗满洲、蒙古官兵携眷移驻乌鲁木齐 ,合编为一营。乌鲁木齐满营的设立 ,对巩固新疆的统一局面 ,加强清中央政权的统治 ,保持当地社会的稳定 ,增强西北边境地区的防务力量 ,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杨清华 《史学集刊》2012,(4):96-106
金朝后期设置的行省,由其最高长官行省事开府置官。行省机构职官有行政机构左右司职官、军事职官、监察御史等。行省事通常需要具有中央尚书省宰执身份,其职掌包括军事事务和地方行政事务两方面,体现出行省官制极强的军政合一性。其中行省行政机构的设置,为行省最终转化为地方统治机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戴政 《新疆钱币》2007,(3):49-53
我所收藏的大历、建中钱均来自焉耆,均为青铜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新疆当时正被窥伺已久的吐蕃切断后路,驻守边疆的唐军在没有后援,孤军奋战时期,饷源紧张,只好自铸货币以满足军饷。所铸钱币想必因动乱年代铜源不足,有什么铜料就铸什么铜质的钱币,而青铜质的大历、建中钱大量出土也说明了驻守安西的唐军中有能力,有技术条件铸造青铜质钱币。[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