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湘军,历史上一奇迹也。"太平天国起义后,曾国藩奉命在湖南原籍帮办团练,旋即组建并统帅湘军参与镇压太平军和捻军。当时的八旗军、绿营的战斗力相当弱,无力抵抗太平军的强大攻势,与之相比由曾国藩的地方军队湘军却在镇压太平军的战斗中节节胜利,对巩固清王朝的统治起到了重大的作用。曾国藩实行的厚响养军制度,使士兵安心服役;以"养将士之廉"为名,给予次以更优厚的待遇;同时不断保举有军功的将弁,广赐翎顶,以官禄为旅馆驱使官兵为诱饵驱使官兵效命疆场,是鼓舞士气的有效措施。当时的湘军在军制等各方面都有值得我们借鉴和批判的地方,本文试对湘军的军饷制度作一简单分析,究其利弊。  相似文献   

2.
提起湘军,人们自然会想起曾国藩,但他并不是湘军的全部。其实,新宁楚军才是湘军的鼻祖和滥觞。然而,有很多人以为,新宁楚军隶属于曾国藩统帅的湘军,这不符合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3.
1860年7月至1861年5月,曾国藩设行辕于安徽祁门,引起诸多争议。当如何看待?祁门是曾国藩及湘军的"险地",又是"福址",在此,湘军由危转安,清政府也同时避免了英法联军和太平军的双重灭顶之灾。此是江南大营第二次溃败后湘军全面取代清朝经制兵,以及地方势力坐大,满汉权势变迁,洋务运动发轫的重要历史起点。  相似文献   

4.
左宗棠曾国藩绝交内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夫 《文史春秋》2005,(1):14-15
左宗棠、曾国藩均为晚清咸丰时期的一代名臣,都为同治中兴立下汗马功劳。他们对中国近代历史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二人共事10余年,交情甚厚,道德章不分伯仲。然而自同治三年,湘军攻克天京,二人割袍断义,再无书信来往。此事正史多为之隐讳,甚至二人的年谱中,都从未提及。清末李伯元所《南亭笔记》中对二人绝交经过有所记述。  相似文献   

5.
安丝薇 《文史月刊》2012,(Z3):73-74
在平定了太平天国起义后,曾国藩及其湘军成了清政府最为忌惮的对象,面对朝廷的层层压迫,曾国藩为求自保,迫于自身实力有限且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等原因,只得裁军。裁军之举虽缓解了清廷的心腹之患,促进了现代化建设,却也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后果。  相似文献   

6.
郭芳芳 《黑龙江史志》2011,(17):34-35,45
太平天国起义使协饷制度陷于混乱,为票号的经营和扩大提供了机会。票号作为金融机构,与清政府发生了密切联系,使协饷的运解方式有最初的官运官解变为有票号汇兑,并有票号垫借协饷。甲午战争后,协饷制度几近瓦解,由票号汇兑的协饷逐步减少。  相似文献   

7.
孙峻山 《安徽史学》2000,(4):61-64,56
在曾国藩和李鸿章关系的研究中,现在仍需阐明的地方还不少,现仅就三个问题试作分析探讨。一、湘幕之争 太平天国运动起后,曾国藩与李鸿章奉命办理团练,但李氏在安徽没有立住脚,而湘军却日益强大,需要更多的人材佐助。咸丰八年十二月,李氏来到曾国藩幕府。此后,经过具体事务的锻炼和曾氏的着意培养,李氏的能力增长很快,其独当一面的志向有所显现,不遂愿,便时感失意与压抑,因此在诗中写道:“昨梦封侯今已非”、“归老湖边埋姓字”。对李氏急于立功  相似文献   

8.
上世纪40年代初,爱国实业家赵雁秋先生收藏了清末重臣曾国藩、左宗棠等人致署皖南道姚体备的一批信札,其书写时间为咸丰十年十二月中旬至同治元年三月(1861年1月-1862年4月),时值湘军、太平军"安庆之战"及皖南拉锯战的关键时期,札中多涉湘军在皖南的军事部署、军饷筹措及安庆战况密报等机密,其书写大多纵横急就、妙契自然,寓性情、襟度、风格于楮墨之中,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9.
上世纪40年代初,爱国实业家赵雁秋先生收藏了清末重臣曾国藩、左宗棠等人致署皖南道姚体备的一批信札,其书写时间为咸丰十年十二月至同治元年三月(1861年1月—1862年4月),时值湘军、太平军"安庆之战"及皖南拉锯战的关键时期,札中多涉湘军在皖南的军事部署、军饷筹措及安庆战况密报等机密。其书写大多纵横急就、妙契自然,寓性情、襟度、风格于楮墨之中,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上世纪40年代初,爱国实业家赵雁秋先生收藏了清末重臣曾国藩、左宗棠等人致署皖南道姚体备的一批信札,其书写时间为咸丰十年十二月中旬至同治元年三月(1861年1月—1862年4月),时值湘军、太平军"安庆之战"及皖南拉锯战的关键时期,札中多涉湘军在皖南的军事部署、军饷筹措及安庆战况密报等机密,其书写大多纵横急就、妙契自然,寓性情、襟度、风格于楮墨之中,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1.
浅析1871年李鸿章、曾国藩对中日缔约意见之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伟敏 《史学集刊》2007,57(5):15-20
李鸿章和曾国藩对中国与日本缔结通商条约,都是持赞同的态度,但他们二人的想法又有所不同。李鸿章所注意的是通过缔约拉拢或牵制日本,曾国藩所重视的是条约的平等性。因而,曾国藩对被李鸿章回避的“一体均沾”问题,予以了特别的强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