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李模 《沧桑》2015,(2):104-109
文化遗产保护已成为国际共识,其理念也在不断发展。文章通过对文化遗产保护相关国际文件的梳理,认为,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经历了从历史性纪念物的修复保护到城市景观和遗址及其环境保护的过程,从建筑遗产的保护到历史地区、历史园林、历史城镇及其环境保护的过程,从考古遗产的保护到乡土建筑遗产、产业遗产和无形文化遗产保护的过程,从强调文化遗产保护到注重文化遗产价值的过程,反映出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内涵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深化。虽然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在自然条件、人文环境等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异,但作为主导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国际理念,对我国仍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探讨太原地区城镇形成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研究太原地区城镇的历史演变过程,指出因商而兴是太原城市历史发展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正>为了系统研究安徽地区城镇的历史变迁,总结历史上安徽城镇发展的经验与教训,由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郭万清牵头组织、安徽城市研究中心主办的"安徽地区城镇历史变迁研究"学术研讨会,于2011年9月28日在合肥举行。来自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安徽大学、安  相似文献   

4.
历史街区是一个城市的传统风貌,是活态的文化遗产,有其特有的地区文化。包含了城市、镇、历史中心和居住区。承载了城镇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缩影,是历史文化名城的主要支撑。本文对晋祠堡旧街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加强保护提出了新思路、新途径。  相似文献   

5.
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的人工运河,大运河沿线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有利于大运河保护利用工作的开展。但在实际工作中,各地普遍存在遗产利用程度不高、相关机构沟通合作不足等问题和困难。博物馆作为传承展示历史文化遗产的机构,是保护和利用大运河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当前运河专题博物馆数量仍较少,运河沿岸城市博物馆对大运河文化遗产的利用程度仍较低,通过推动现代科技和互联网平台的使用、加强大运河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的整合利用、注重教育活动开发和加大文创产品开发营销力度等途径,能够提升运河沿线城市博物馆对运河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水平,从而传承和弘扬城市的优秀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6.
随着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发展,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和利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已经成为世界许多国家共同关注的问题。去年七月先后在北京、昆明召开的“中国文化遗 产保护和城市发展国际会议”和“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九九年昆明年会”,与会专家分 别达成《北京共识》、《昆明宣言》,再次呼吁要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遗产,决不 能以牺牲历史文化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发展。与全国各大城市一样,深圳作为一个年轻的、经 济突飞猛进发展的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任务将更加繁重。本文试图以可持续发展思想 为指导,对深圳文…  相似文献   

7.
论西安历史文化名城的可持续性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范少言 《人文地理》2003,18(5):31-33
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已为人们所普遍关注,可持续发展理念是处理发展与保护过程中矛盾的基本手段,为克服城市诸多矛盾与问题提供了基本的思路。文章分析了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的主要问题,指出西安应从城市的发展战略、规划布局、城市设计等方面统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综合协调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现代城市建设有机承继城市的历史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8.
熊筱  代莹  宋峰  卢叶  祝冬娥 《人文地理》2017,32(3):36-43
当今我国历史性城镇景观的研究、保护与管理多基于历史遗存的现状展开,对其价值认知和保护管理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城市形态学领域的康泽恩学派根植于城镇的历史演化过程,为历史性城镇景观的认知及保护管理提供了良好的支持。在该理论的指导下,对庐山牯岭镇开展了遗产价值判识与地理过程分析,其间,根据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经济背景,对该方法进行了调整与发展,旨在探讨适合中国历史性城镇景观的保护管理及更为广泛的城镇景观的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9.
清代方志中对台湾地区文化遗产多有记述,主要分为自然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及非物质文化遗产3类。自然文化遗产展现台湾地区独特的地物风貌,物质文化遗产是台湾历史信息的情境再现,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台湾历史社会风貌的集中展现。通过对涉台方志中"古迹""风俗"等部分中有关当地文化遗产记载的归类分析,在纵向上把握台湾文化遗产由远及近的发展脉络,在横向上对台湾不同地区文化进行比对和释因,并从方志学视角对清代台湾文物保护与文化传承脉络进行梳理,借此思考当前两岸涉台文物的共同保护与治理问题,为两岸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帮助。  相似文献   

10.
甄峰  席广亮 《人文地理》2012,27(3):131-135
本文回顾了南京大学城市地理研究发展变迁的历史过程,将其划分为探索研究时期、复苏发展时期、旺盛发展时期和多元化发展时期几个阶段,系统总结了在城市化、城镇体系、城市与区域规划及管治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南京大学是国内最早开展城市化理论、城镇体系理论及城市与区域研究的机构,提出了"三结构一网络"的城镇体系结构、"城市-区域"观等经典理论。改革开放后的30多年来,南京大学城市地理高度融合理论研究与规划实践,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夯实了自己的学科发展优势。在未来发展中,应进一步加强对健康城市化、城市网络体系、城市空间重构及宜居城市与智慧城市等内容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丝绸之路是一条连接欧亚大陆的著名古代陆上商贸通道,沿线分布有众多的城镇。通过实地调研和文献分析,结合立地条件对丝绸之路沿线城镇空间分布的地域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依据城镇发展阶段的不同,提出了散点型、串珠型和网络型三种基本的空间分布形态,在分析研究政治、经济、环境、文化等要素的时空组合基础上,提出了城镇空间演变的三个基本特征,即空间发展的差异性,中心城镇的游移性和城址变迁的宜居性,这对于指导丝绸之路沿线城镇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贵州驿道文化线路遗产资源丰富,尤其是跨区域的省际干线(包括陆路和水道)在沟通西南地区与中原社会、经济、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迄今,贵州保存着大量的古道、关隘、桥梁、码头、马店、驿站、会馆,以及沿途重要的城镇遗址和由古道而产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的存在记录了贵州历史上人们的迁移及活动,体现着贵州区域文化的发展历程.是贵州重要的文化线路。  相似文献   

13.
清朝末年,随着政治形势、城市社会环境、舆论宣传环境和治安状况的发展,原有的维护北京城市社会秩序的政府机构已不能应对当时复杂的局面。在各种背景下,北京警察应运而生。在清末十年短暂的发展中,北京警察机构和功能逐渐完善,对北京社会秩序和城市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晚清政治思想超前发展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汤奇学 《安徽史学》2004,(1):80-85,74
超前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晚清政治思想的重要特点.鸦片战争以后,民族危机日见严重,传统的政治文化面对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无能为力,于是有识之士纷纷提出向西方(包括甲午后的日本)学习要求.相比较而言,政治思想的学习远比社会经济变革来得快.近代政治思想的超前发展带动了社会变革.但是,不是建立在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基础上的近代政治思想缺憾甚多,并给晚清社会的变革留下若干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5.
"冰岭道"作为天山南北之间的重要交通道路,其在清代新疆历史中的作用不容忽视,然而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却相当缺乏,缘此,本文在对诸多史料梳理的基础上,系统地论述了该道的命名;道路的台站、住宿与交通工具等建设;道路的里程;道路在军事、屯田与贸易等方面的使用;以及道路在清代新疆历史中的地位问题。并考证出冰岭道在道光年间那彦成的新疆善后处理中并未封禁的史实。  相似文献   

16.
苏北市镇工业的兴起改变了市镇经济结构,工业逐渐在市镇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同时刺激了市镇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苏北一批市镇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了近代市镇经济的转型。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王朝战争的地缘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姚晓瑞 《人文地理》2007,22(1):125-128
中国古代王朝战争深受中国地缘环境的影响,并具有与地缘环境相应的地缘模式。这一特征不仅构成了中国古代战争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国历史的进程。本文从中国古代战场(点)的地理分布、战争路线和战略方向的空间取向以及战略区域(面)的区位结构三个方面论述了这一模式的构成。力图揭示这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在整体上呈现中国古代王朝战争所特有的地缘战争景观。  相似文献   

18.
论我国城市化过程中的城乡文化整合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兰勇  陈忠祥 《人文地理》2006,21(6):45-48,39
早期的城乡隔离制度造成了我国现存的城乡文化"二元结构",从而极大地影响了城乡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因此,必须进行城乡文化整合。本文就城市化过程中,影响城乡文化整合的因子进行了灰色关联度分析,得出了各因子对城乡文化整合进度的影响强弱排序;并且提出了通过加强小城镇的建设来推进我国的城乡文化整合,其中主要包括加快发展小城镇乡镇企业和发展小城镇文化产业。笔者认为,发展小城镇文化产业应该从四个方面入手:第一,增大小城镇文化教育及科技投入。第二,立足提高小城镇人口的文化素质,增加文化整合的底蕴。第三,建立城市帮扶小城镇的长效机制,加快推进城市文化的扩容和普及。第四,拓宽融资渠道,建设小城镇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19.
尽管卫学的教化作用主要突出的表现于卫所,但由于卫所在贵州设置的重要性,卫学的发展实带动了贵州整个文化教育的发展。由于卫学及卫所的特点,使得明代贵州卫学占据教育优势,具有更强的稳定性与持续性,并担当了地方民风教化的职责,对于贵州的文化地理单元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河南省城镇发展演化的时空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乔家君  常黎 《人文地理》2007,22(1):73-76,91
利用2004年河南省997个城镇数据及夏代以来的城镇演化空间数据,对河南省城镇发展进行了时空梳理,河南省城镇数量的变化可以划分为5个阶段,呈现出较强的波动性,其原因主要有:全国经济重心南移、政治重心北上、政府行政干预等。河南省城镇分布的最初格局受当时人们取水方式等技术条件的限制呈现沿水系分布的空间格局,铁路的兴建使河南省城镇布局的限制条件得到改善,公路建设使城镇布局更加趋于合理、均衡。但不同区域经济的增长使城镇分布又相对集中,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省城镇分布向均衡化方向发展,同时在局部地域又有较为集中的块区。河南省城镇的空间格局基本符合中心地理论,但各地域的主导因素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