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真人"作为庄子理想人格的画像,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是庄子思想的理想归宿。本文通过梳理《庄子·内篇》所见"真人"之"体""相""用",探究庄子"真人"形象的内涵与特质,藉此窥见庄学思想之真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分析《庄子·大宗师》中的"真人"形象,阐述了其中蕴含的庄子对"道"的追求,以及"齐万物,一生死"的哲学思想,展现了庄子力图塑造的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理想人格,并就庄子理想人格对现实的指导意义作以探讨。  相似文献   

3.
"庄子是谁",即历史上那个叫做"庄子"的人究竟是《庄子》中哪些内容的作者这一问题,是一个非常棘手的历史难题。对此,学界主要有四种认识:其一,庄子乃内篇的作者;其二,庄子乃外杂篇的作者;其三,庄子乃《庄子》中一部分内容的作者;其四,庄子乃《庄子》一书的作者。然而,这四说的主要依据,包括内篇精深外杂浅俗说、内篇与外杂篇必有一伪说、刘笑敢来自汉语词汇发展规律的证明等,都存在一定的漏洞。以上四说的漏洞,意味着"庄子是谁"的问题并没有真正得以解决。因此,基于一种相对审慎的考虑,不妨将庄子看作《庄子》文本统一组织下的一个作者符号。  相似文献   

4.
《庄子》顺思想具有多层面性、多线索性和流动性,顺思想体现于生命领域也是如此。安时而处顺和安命便涉及生命领域的顺,而悦生恶死和伤性尽殉乃是生命领域失顺之显现。针对干扰生命之顺的因素,为了重建生命之顺,《庄子》提出了实现的路径:顺命。顺命包括安顺死生之命、安顺命运之命和安顺大戒之命等等。  相似文献   

5.
顾玉斌 《沧桑》2010,(2):140-141
《庄子》一书是研究庄子生平、思想最主要的参考著作。本文试析《庄子》篇——《逍遥游》,从自在精神、理想人格、逍遥之道等几方面认识历史上的庄子。  相似文献   

6.
《庄子》一书是研究庄子生平、思想最主要的参考著作。本文试析《庄子》篇——《逍遥游》,从自在精神、理想人格、逍遥之道等几方面认识历史上的庄子。  相似文献   

7.
庄子的名字于我,具有如雷贯耳的震撼力。这不仅因为我读过《庄子》,《庄子》汪洋恣肆、美不胜收的文字,令我心仪不已,同时因为我知道庄子是原创性的大思想家,是生命存在意义上真正标新立异独树一帜开启人类智慧开阔人类视野的文化巨人。庄子揭示的生活的另一种选择、生命的另一种价值,与我的性情每每契合,让我折服。当然,渺小如我者,是否能分享庄子的智慧无关紧要,因为庄子思想具有超越性、普遍性,具有人类本体的高度、深度和广度,庄子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的屈指可数的世界级大师,不独属于中国,同时属于世界。  相似文献   

8.
章太炎是我国近代史上名的民主革命家、思想家,又是一位享有盛誉的国学大师。他和《庄子》一书早有接触,并在二十余岁时“育其辞,理其训沾,求其义旨”。在流亡日本期间,除了忙于政事之外,他还致力于研究并为留日青年学生讲授《庄子》先后撰成了《庄子解帮》和《齐物论释》等论。特别是在《齐物论释》中,他纳入了西方哲学和佛教思想解释《庄子》,力图以此表述自己的哲学观点。由于时代的局限和章太炎自身存在的问题,无疑他建立起来的哲学体系在理论上存在着严重的缺陷。不过,他研究《庄子》的活动富于新意,给人予启迪。从批判和继承的观点来看,似应给予积极的、实事求是的评价。  相似文献   

9.
洪兆旭 《神州》2012,(26):12-12
本文主要从《庄子》来看待人的生存问题。主要探讨了在《庄子》文本中是如何看待人的生存合理性依据的问题。这就出现了一个应该如何树立依据的问题。《庄子》正是通过分析具体存在物是"有待",自身证明不了自身的正当性,因而不是自足的。《庄子》是把最终的判断标准交给了"天"。  相似文献   

10.
庄子是先秦时期一位很重要的哲学家,其哲学观点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形成中华民族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逍遥观是庄子思想的一个主旨。本文通过对《逍遥游》篇中两个核心概念——“有待”与“无待”进行分析,力图揭示出这种对人类的困顿与迷失进行反思的逍遥思想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1.
王璐 《东南文化》2018,(2):6-12
"原状"认识来源于西方经典保护理论,历经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和反修复等社会运动。至19世纪,其思想内涵不断发生变化,从单纯地强调"原物""原状"发展到将历史真实的"原状"观念扩大到历史时间和"环境"等更大的对象范畴。20世纪以来,经典保护理论走向成熟,"原状"也真正从追求"原物真实"走向了传递其蕴含的"价值意义"。"不改变原状"是我国文物古迹保护的核心原则,经历了"初建时的原状""整旧如旧"、对于"原状"的多元释义、"体现价值的状态"等四个阶段。文化遗产的保护要从原物、原信息、原地点、原场所精神、原用途五个方面综合考虑"原状",才能真正保护好遗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宛西自治"三自主义""理论群体"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新芳 《史学月刊》2002,(10):64-71
彭禹廷作为“自卫”、“自治”、“自富”“三自主义”自治理论的创立,不仅在家乡镇平率先示范,而且还倡导、推动宛西地区联防自治。虽其本人不幸遇害,但自治并未“人亡政息”.而是继续下去并有所发展。穷其原因,有赖“三自主义”“理论群体”的努力和贡献.  相似文献   

13.
嵇文甫先生是关注、研究王船山史论的老一辈学者之一。他一方面从历史哲学的高度看待其历史思想,将之概括为古今因革论、朝代兴亡论和华夷文野论;同时,对其史论中的史学方法论也予以总结。从方法上看,他注重由哲学而史学的分析,尝试在中国思想史和西方思想视野下对船山史论作比较考察。这两个方面,对于船山史论的进一步研究,多有启示和借鉴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张允熠  陶武 《安徽史学》2005,1(4):81-86
美籍华裔学者杜维明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文化中国"的命题进行了思考,提出了诸如"三个意义世界"、"公众知识分子与公民社会"以及"文化中国与儒家传统"等命题.杜维明对"文化中国"的思考有着深厚的历史感和文化蕴涵,不仅显现了当代新儒家"返本开新"的理念,而且也为21世纪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中国文化的走向从新儒家角度提供了一家之言.尽管杜维明对"文化中国"的论证富有创意,但对这一问题的阐述仍留有广阔的思考空间,它为我们进一步研究当代新儒家在新世纪的文化诉求提供了样本.  相似文献   

15.
刘春明 《史学集刊》2012,(3):46-50,128
作为中国近现代文学转型时期规模最大的文学社团,南社脱胎于"旧"又企望着"新",与国粹主义和民族主义有着无法割裂的渊源。新旧杂糅的特点使南社始终无法摆脱论争、分歧与内讧,其所导致的自身局限与内因使南社文人以渴慕"新"而登场,以被定义为"旧"而收尾。当新文化运动产生了新的阵地和新的英雄时,南社文人便被迫从"自己的时代"退场。  相似文献   

16.
稻盛和夫的经营哲学主要是由“敬天爱人”与“以心为本”、“利他经营”构架而成。关于“敬天爱人”在另文已有论述,本文拟就“以心为本”与“利他经营”做一阐析。“以心为本”、“利他经营”是稻盛经营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稻盛和夫在40余年的经营实践中始终不渝地加以贯彻、实行的基本原则。如果把稻盛的经营哲学比作飞行器的话,那么“敬天爱人”就相当于它的导航系统,而“以心为本”、“利他经营”则是它的推进器。在稻盛的整个经营活动当中,“敬天爱人”总是能出人意料地发现常人难以发现的目标,而“以心为本”、“利他经营”又总是能令人称奇地将其送至别人无法接近的目标。其结果使稻盛的经营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奇迹,跃上一个又一个的台阶,直至步入世界的殿堂。  相似文献   

17.
殷墟卜辞中有“帝于令”,“令”指“天命”。卜辞中又有“受命”,即文献中所说的“正命”,或“考终命”。卜辞中有“不既赢”,“赢”读为“盈”,指乾阳之气,如同文献中所说的“休命”。《甲骨文合集》6928是一版武丁时代的龟腹甲,上有“帝命”,反映了古代天人相应的观念。  相似文献   

18.
本对《论语》中的单音词“民”与“人”的使用情况作了穷尽性的考察,认为《论语》“人”的词义主要指称“有仁德与才能”、“在位”;“民”的词义指称在“知”和“地位”上处于“下等”的众庶。“民”的词义特点是“下”,“人”的词义特点是“上”。这种“下”、“上”的区别反映出的社会现实是:在春秋时代,孔子与弟子有仁德,仁人、贤人、善士、人才有贤能,但不在位;而居于上位的君王、诸侯、卿大夫大多“不仁”、“不德”、“不贤”。众庶则处于为“君”所“使”的“低下”地位。  相似文献   

19.
陈红民 《安徽史学》2003,28(6):34-40
“新国民党”是1930年代初期胡汉民等人在国民党内建立的以“抗日”、“反蒋”、“剿共”为主张的政治团体。本作已以藏于美国哈佛—燕京图书馆的“胡汉民往来函电稿”为基本史料,对“新国民党”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本为系列论之一。它重点探讨“新国民党”在北方的活动,内容包括:“新国民党”在北方的主要成员及其以天津为中心的基本活动;地方实力派(冯玉祥、方振武等)与“新国民党”的关系;并对北方“新国民党”活动的局限性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20.
公元前658年与655年晋两次"假道于虞以伐虢"道路和战场,与"鄍邑"、与"茅津"均无涉。晋第一次"假虞伐虢",其战场在虢之下阳,所假"虞道"与虢之下阳均在黄河以北。第二次晋"假虞伐虢"灭虢都上阳,师还灭虞,其战场分置于黄河南、北。其行军路线:第一次伐虢邑克下阳,是从晋都绛发兵,经虞坂——虞城——颠軨——傅岩——盘南——下阳;第二次伐虢灭上阳,重走第一次"虞道"经傅岩、盘南至下阳,再从"太阳渡"过河取虢都上阳。原路师还,顺道灭虞,返晋都绛。晋"假虞伐虢"所假"虞道",主指"虞坂——虞城——颠軨"路段。虞坂即盐坂、即青石槽。颠軨即軨桥。宋代以前平陆所设县治均在"大阳故城",即今茅津渡以东约两公里"下滩"一带。春秋时期,傅岩、茅津既不属虞,也不归虢,而是"戎人"与"夷人"的杂居区。古代"鄍"通"冥",所谓"虞邑",此乃暗城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