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贵州文史丛刊》2012年第1期刊发陈德远先生《挽王天培联不是刘莘园先生所作》一文中,认为《辛亥革命老人刘莘园遗稿》(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一书中关于挽王天培:"功在定黔、罪在定黔、乱世为人真不易;朝言革命、暮言革命、先生结局竞如斯"一联,非刘莘园所作.  相似文献   

2.
正刘莘园将军于1977年辞世,享年86岁。在其挽联中,有一联十分引人注目,联云:"驱清反蒋平倭,陷阵冲锋真将领;论证编史作诗,惊天动地好文章。"这联是对刘莘园一生事功才情的高度概括,是对这位身历晚清、民国和新中国三个历史时代、有着"反帝将军"、"抗日先锋"、"辛亥革命老人"美誉的政治人物的盖棺论定……陆小受启迪,反清建团体刘莘园,名端裳,字树苑,以"莘园"之号行于世。据其《遗稿》所载:刘莘园出身于贵州仁怀的一个书香仕宦之家,幼时,家庭延师授  相似文献   

3.
刘莘园传略     
刘莘园,名树苑,字端裳,别号白云山樵,贵州六怀县鲁班乡(今改为镇)桃佳寨人。光绪十七年(1891)农历4月24日出生于挑家寨;1977年农历6月15日卒于贵阳市白沙井王公馆,享年86岁。刘氏康熙初年迁入贵州仁怀,莘园曾祖芳型字宪章,岁贡生,教书有名,祖秉锋字觉之,清廷封武德骑尉,赏赐五品军功。父汝芳字义门,光绪十四年(1888)武举人,曾襄办地方办团练。事园兄弟六人,其行五。草园自幼颖慧异常,4岁能涌《三字经》、《三字幼仪》,5岁就读于家塾,唐星台秀才是启蒙师,念毕《四书》、《五经》,继续颂读《春秋左传句读》、《干家…  相似文献   

4.
<正>以对联的方式来评价人物的一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本文收集的这几则联语,颇有味。追述人物的生平经历,评说人物的事业功绩是一些哀挽联、祠庙联、陵寝联、故居联经常出现的内容。这类对联,写得好的常常能将人物的生平事迹用寥寥数十字表达出来,所谓"人生尽在一联中",让人读后印象深刻。  相似文献   

5.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因病在上海逝世。鲁迅的同乡兼学生,现代作家、文学翻译家、“左联”常委兼秘书长徐懋庸闻此噩耗,当即写了一副发自真情的挽联:敌乎?友乎?余惟自问;知我?罪我?公已无言。徐懋庸与鲁迅原有师生之谊,因“大众文学”与“国防文学”两个口号之争,意见分歧,产生误会,互相论战。鲁迅逝世,徐懋庸的挽联实在不好写。这副挽联是通过连续发问的形式,更多地表达了自己深感愧疚、引以自责、欲说还休的复杂心情,体现了磊落的胸怀与真挚的感情。下联中的“知我罪我”语出《孟子·滕文公下》:“是故孔子日:知我者,其惟《春秋》乎?  相似文献   

6.
华西 《湖南文史》2012,(12):23-23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因病在上海逝世。鲁迅的同乡兼学生,现代作家、文学翻译家、“左联”常委兼秘书长徐懋庸闻此噩耗,当即写了一副发自真情的挽联:敌乎?友乎?余惟自问;知我?罪我?公已无言。徐懋庸与鲁迅原有师生之谊,因“大众文学”与“国防文学”两个口号之争,意见分歧,产生误会,互相论战。鲁迅逝世,徐懋庸的挽联实在不好写。这副挽联是通过连续发问的形式,更多地表达了自己深感愧疚、引以自责、欲说还休的复杂心情,体现了磊落的胸怀与真挚的感情。下联中的“知我罪我”语出《孟子·滕文公下》:“是故孔子日:知我者,其惟《春秋》乎?  相似文献   

7.
这篇文章是嵇文甫同志遗稿《中国政治思想简史》一书的《绪论》遗稿,写于1948年,为了纪念嵇文甫同志,并向他学习,特将遗稿绪论发表于此。  相似文献   

8.
今年,是革命先行者孙中山逝世70周年(1925年3月12日—1995年3月12日)。一本关于孙中山逝世,举国悲恸,以挽联表达哀思的挽联专集,已由湖北荆门市政协刘作忠编辑、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出版发行。本书的问世,是作者纪念孙中山逝世70周年奉献的一份厚礼! 去年8月,笔者从《团结报》读到一篇“《挽孙中山先生联选》历艰面世”文章,深受作者的高尚情操所驱动,与之通信,购得10册,供收藏及赠友。得书后读之,心潮澎湃。当读着:”一纸遗言箴后死,万人空巷吊先生”、“三十年未竟大业,廿四史无此完人”、“百粤旌旗惊后死,九州缟素哭  相似文献   

9.
贵州地处祖国西南,昔日被视为“蛮荒之地”,因而贵州文化艺术往往被忽视。由于种种原因,许多收录全国各地楹联的专书,录载贵州的联语寥寥无几;一些论联赏联专著,“名联”中没有贵州的份,撰联大家亦无一人是贵州人。最近,贵阳市志办编辑出版的《金筑丛书·贵州联语两种》,全书收录整理了贵阳知名学士刘韫良的《壶隐斋联语类编》和向义的《贵山联语》,录载有关贵州的联语数千联,其中一些联语堪能与全国“名联”相媲美,《壶隐斋联语类编》的作者刘韫良更堪称撰联大家。刘韫良,亦作刘蕴良,字玉山,号我真,“壶隐斋”为其书斋名,…  相似文献   

10.
正孙中山平生撰联不多,但为了纪念革命中牺牲的同志和战友,彰扬他们"惊天地,泣鬼神"的革命精神,他写过一些悼友刺敌的挽联,其中不乏饱蘸深情与痛恨的联中佳作。光绪三十三年(1907),同盟会会员徐锡麟计划与留日归国后的秋瑾同时在安徽、浙江两省起义。7月6日,徐锡麟在安庆提前起义,枪杀了安徽巡抚恩铭。起义失败后,徐锡麟被  相似文献   

11.
贵州地处祖国西南,昔日被视为“蛮荒之地”,因而黔省文化艺术往往被忽视。由于种种原因,许多收录全国各地楹联的专书,录载贵州的联语寥寥无几,一些论联赏联专著,“名联”中没有贵州的份,撰联大家中亦无一人是贵州人。最近,贵阳市志办编辑出版的《金筑丛书·贵州联语两种》,录载有关贵州的联语数千联,其中一些联语堪与全国“名联”相媲美,《壶隐斋联语类编》系首次刊印,其作者刘韫良亦堪称撰联大家。  相似文献   

12.
一、李文引《民报》第二期《陈烈士天华小传》说:“烈士所著书,其已成集者:《猛回头》、《警世钟》、《最近政见之评决》、《国民必读》、《最后之方针》、《中国革命史论》,皆曾风行一时;遗稿有《狮子吼》一种,其散见于他书,尚俟厘订。”其中,我多没见过和读过。 陈天华在革命同盟会中,在孙中山与黄克强之间是比较接近黄的;但他与黄不同,思想和主张都是较急进的。忆早年闻乡前辈与陈天华亦较接近的同盟会人物冷公剑曾说:“陈天  相似文献   

13.
《夹漈遗稿》卷三的《与景韦兄投宇文枢密书》是研究郑樵思想与生平的重要文献。各种版本的《夹漈遗稿》都有此篇。朱彝尊抄本《夹漈遗稿》(现藏北京图书馆,商务印书馆的《丛书集成》本《夹漈遗稿》所根据的《艺海珠尘》本即源出于此抄本。)此篇明显地可以看出有脱略的痕迹。据北京图书馆收藏的宋人林竹溪的《竹溪(虍鬲)斋十一稿续集》(抄本)卷二十九的记载,郑厚、郑樵曾两次上书宇文枢密。其间,宇文并多复二郑。这两次上书及宇文的复书都完好地保存在林的文集中。《夹漈遗稿》收录时是把第一次上书的前半部与第二次上书的后半部合成了一篇,丢掉了第一次上书的后半部和第二次上书的前半部,但这丢掉的部分在研究郑樵思想时却是有用处的。  相似文献   

14.
《炎黄春秋》今年第4期上,刊登了毕克官遗稿《盟主鲁迅也是左的》(以下简称“毕文”),把鲁迅定位为极左。同一个鲁迅,在毕克官眼里是极左,在我眼里是左倾。鲁迅左倾,可以说是关心中国革命和中国近代文化史的尽人皆知的事。左倾不等于极左。说鲁迅极左,我不能接受这样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1961年出版的《山西文史资料》第一辑,载有《孙中山评阎锡山》(80年代再版本已删去).1982年12月出版的《文献》杂志第10辑,刊载了范若愚先生写的《孙中山先生<评阎锡山> 读后》.两文所谓的《评阎锡山》,是方仲纯在《近代史资料》1957年第5期上发表的《辛亥塞北革命纪略》中的一段话:“吾行南北,见起义将领,无如阎之庸暗鄙塞者.连日细察之,非特庸鄙也,其人实诡随,居心不可测,曷足以语革命.方文对这段话给予肯定,我则认为是伪造的.且作如下分析:一、孙中山在太原匆匆三日,不可能作出这样的评语  相似文献   

16.
管仁杰 《文献》2022,(2):44-67
文章以朱熹楚辞三书即《楚辞集注》《楚辞辩证》《楚辞后语》为研究对象,在揭示楚辞三书遗稿面貌的同时,论证朱熹的撰作过程,并尝试解答楚辞三书遗稿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文章主要包含以下内容:其一,考述早期刊本,交代楚辞三书遗稿演变为今传本面貌的经过。其二,梳理《楚辞后语》未完稿中保存的诸多细节,揭示出朱熹撰作过程的无序性。其三,考证论定今传本中已被删减的《楚辞集注》所附《反离骚》为未完稿。其四,进一步论证认为《楚辞集注》虽形成过初稿,但并未最终完稿。其五,论证朱熹去世前曾更定《楚辞集注》初稿篇目,因此导致《楚辞集注》与《楚辞后语》出现篇目重复问题。  相似文献   

17.
联语选登     
最近中国楹联出版社编辑出版的《百家联稿》第十一卷选有赵西林同志联语210联,今予选载,以飨楹联爱好者。  相似文献   

18.
张伯伟 《文献》2011,(1):3-22
十五、《情静堂遗稿》 《情静堂遗稿》一卷,黄氏著。 黄氏(1754—1793),平海人。父黄润河,号必澄,退溪弟子锦溪黄俊良(1517—1563)之傍裔。归为蔡明休(1755-1827)妇,生三子一女,  相似文献   

19.
我在1980年第二期《美术研究》上发表了《石谿生卒年考》一文,曾根据程正揆《青溪遗稿》中的一首诗,考订石谿卒年当在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八月初一至次年(1674年)九月之间,享年六十二或六十三岁。之后  相似文献   

20.
金铎  钟达 《文史月刊》2003,(8):23-23
2001年山西《文史月刊》第11期发表了《孙中山给我表叔赠挽联》一文后,在社会上特别是在金的家乡重庆市忠县反响极大,认为孙中山能为金少穆赠挽联不仅在忠县乃至西南地区也仅此一人,忠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和县志办派专人到金少穆的家乡拔山寺金家河尔塬进行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