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彤  张玉林  张庆芳 《人文地理》2021,36(6):157-165
围绕旅游小企业根植于地方社区的社会理性本质,本文借助嵌入理论探讨旅游小企业经济活动背后社会责任行为的成因。研究发现:①旅游小企业主的地方认同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②旅游小企业主的社区嵌入对地方认同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③旅游小企业主的地方认同在社区嵌入对企业社会责任影响中扮演着显著的中介作用;④旅游小企业主的地方身份特征在社区嵌入对地方认同的影响中起着显著的调节作用,社区嵌入中获得更多社会资源的外来小企业主比本地小企业主对地方认同的影响更强。本文揭示了旅游小企业社会责任的地方空间特征,形成了地理学人—地关系研究的新方向,并为社区嵌入管理和商业环境塑造等工作提供了实践启示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社会心理学视域中的“社会认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德生 《攀登》2010,29(1):72-77
社会认同理论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逐渐兴起的社会心理学理论。伴随着全球化浪潮与社会认同、自我认同危机的逐渐显现,社会认同理论逐渐蔓延到社会学、政治学、民族学、人类学等社会科学研究之中,成为当代社会、文化、族群心理研究的重要理论之一。为了使我们更好地了解、运用社会认同理论,本文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就社会认同的概念、内涵及形成机制、支撑体系进行了梳理。  相似文献   

3.
"认同"是个人对自我社会身份的认知,与特定社会群体的关系及归属感,是当代社会发展重要的心理保障。文化遗产与特定群体的发展历程和发展需求紧密联系,在认同中起到催化和强化的作用。促进认同将对博物馆的收藏、研究、陈列、教育及观众服务等各项工作提出新的任务、带来新的活力。博物馆必须运用其收藏的文化遗产,揭示遗产蕴涵的多层面信息,帮助人们了解自己的发展历程,认清自身特点,强化自我认同。加强公众的民族认同、文化认同、社会认同和国家认同,是当代中国博物馆不容推卸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4.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党中央统揽"三农"工作的重大战略部署。但是振兴乡村战略只有得到广大农民群体的认同,才能激发他们建设乡村的精神动力和参与行为。影响农民对乡村振兴战略认同的因素中,既有认同主体自身因素,又有认同客体、社会传播和外部结构性制约,其中社会传播是影响农民认同的最关键因素。因此,重构农民群体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同,既要通过大众媒体和理论宣讲等外部传播,又要推动其在乡村社会的内生传播,并优化乡村振兴战略传播的体制机制和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5.
族群认同一直是加拿大社会的重点和热点,从社会双向融合的视角审视华裔等少数族群的认同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今天的加拿大华裔之所以成为对加拿大具有强烈认同的族群,除了华裔在经济、语言、社会参与等方面的主观努力,还与加拿大社会的结构性、制度性因素的促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这些结构和制度性因素对华裔族群认同的形成和强化起到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6.
从当前国内外主要旅游研究期刊中析出关于"认同"研究的文献,通过统计整理,归纳分析出旅游视域下认同研究的视角、内容、方法,反映旅游视域下认同的研究进展和学术动态,为后续研究提供学术线索。研究发现:旅游文献中关于认同的研究热度与其他学科研究具有一致性;旅游文献中关于认同的研究已形成了以心理社会认同理论为基础,文化认同为核心,沿着政治认同、族群(民族)认同、地方(场所)认同、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五大脉络延伸的研究思路和框架;通过国内外研究的比较,表明国内关于认同的研究与国外研究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文章最后探讨了认同研究在旅游研究中的学术地位和国内关于认同研究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7.
正关于清代历史的研究,近年多尝试从社会史、宫廷史、物质文化史等多角度出发,特别是宏观史学的大历史观,以综合纬度展开论述。常建华《清朝大历史》(中华书局,2020年)即是在宏观史学和社会生活史视域下对清朝管理和民生研究的著作,立足国家认同,从大历史观论述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多领域细节。该书在"大历史观"的视域下,以"国家认同"为政治统摄上的一个支点,探讨清朝统治内在规律,结合朝廷与民众,涉及清朝政治文化、社会人口、矿业、民族等综合内容。  相似文献   

8.
认同研究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近十多年来,社会心理学家把社会认同理论运用于少数民族心理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族群认同涉及到民族心理学研究的方方面面,成为民族心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族群关系,族群文化适应,族群之间的偏见、歧视和冲突,都与族群认同的发展有关。本文综述西方学者近年来对族群认同、族群认同发展、族群认同测定等方面的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的新进展,旨在对我国的民族心理学研究提供某种借鉴。  相似文献   

9.
论文以荷兰华人后代佛教徒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在宗教信仰方面如何对融入当地社会和保持祖籍文化认同进行选择与平衡。结果显示,在融入和认同方面,华人后代(或称华人第二代、华二代)是一个特殊群体。与其说他们传承了具有族群特色的中国佛教,不如说他们选择了佛教这个世界性宗教下的大乘佛教。荷兰华人后代的佛教信仰是个积极的选择和建构过程。他们融入荷兰社会的事实,促使他们在宗教实践中淡化族群文化特色,以本土联系为导向,扎根荷兰本土,推动全球性佛教文化的建构。由此形成了独特的叠合身份认同模式:荷兰人认同和佛教徒认同为主;族群认同与宗教认同的分离;族群认同相对弱化、全球组织成员意识增强。  相似文献   

10.
中国历来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佤族、布朗族、德昂族有着共同的血缘文化关系,他们的身份认同问题本质上是文化认同与政治认同相互交织的问题。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下,如何巩固佤族、布朗族、德昂族同其他群体的社会文化联系,增强他们对中华民族、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凝聚力,成为我国特别是边疆民族地区面临的重大问题。探究佤族、布朗族、德昂族的身份认同,对于维护边疆稳定和社会和谐,促进边疆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地方与认同:欧美人文地理学对地方的再认识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地方是现代人文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视角之一。以人本主义地理学为代表,现代欧美人文地理学界对地方性意义以及地方在建构个人与社会的文化身份认同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研究。地方对于个人与社会来说,不啻是一个意义的中心,同时也是构建社会关系与权力关系的媒介。因此,地方意义在身份认同的建构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地方-空间的关系、地方认同的多样性与动态性、地方认同与权力的关系以及全球化背景下的地方认同四个方面对欧美人文地理学关于地方与认同之间辩证关系的研究进行系统的述评。  相似文献   

12.
杨新欣 《攀登》2009,28(4):37-41
我国已经进入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时期。要实现城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胃标,仅仅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制度体系还远远不够,必须在此基础上促进城市和乡村真正深层次的融合,重塑城乡之间积极的社会认同,包括身份认同、制度认同和文化认同,建立城市居民和外来群体在身份、制度和文化层面上的相互认可、融合和整合,保障城乡居民获得平等的生存和发展权利,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乡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3.
对于民间文化传承人的保护,不仅涉及荣誉、经济,更涉及到认同,这是一个持久性问题。传承人保护的认同主要表现为身份认同、体制认同、社会认同及传承人自身认同。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对于非遗产传承人的身份问题有了法律认定,有效解决了传承人的身份认同问题。现在比较突出的是体制认同问题。  相似文献   

14.
<正>"社会认同"是社会成员共同拥有的信仰、价值和行为取向的集中体现。而广义的"社会认同",则指包括政治、民族、宗教、文化和经济活动方式的认同,其中社会文化价值认同是其核心要素。在中华文明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尤其是中国古代周边地区逐渐从"化外"转为"化内"的过程,或者是经济、文化中心逐渐从北向南的转移,或中原文化由中部、东部向西部渐浸的过程中,大规模人口迁移是其十分重要的载体。由于中国各地的生态环境、社会文化的巨大差异,这种大规模、跨区域移  相似文献   

15.
张勇 《攀登》2005,24(12):27-29
和谐社会是一个多元化、有序化而叉具有高度包容性的社会。所有成员的身份都是平等的,但存在多样性和差异性,同时以维护真理、民主为原则,形成良好的秩序化环境。和谐社会,一定是具备了被大多数公民所认可的社会认同。反之,不具备社会认同的社会几乎不可能达到和谐的目标。具备了社会认同,构建和谐社会就具备了最坚实的人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澳大利亚于1973年从加拿大引进多元文化主义政策处理移民问题。在三十多年的发展中,经历了平等-自由-管理三个阶段的演变,逐步完善。其社会和谐、文化认同、机会平等、责任平等基本原则和核心成分已被广泛接受。并被落实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澳大利亚文化和民族成分不可或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7.
正由美籍韩裔学者朴尹正撰写的《荣誉至上:南非华人身份认同研究》一书,于2004年9月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以作者博士论文为基础,立足于在南非田野调查和第一手资料,以认同为主线,考察南非华人的社会认同——种族、族群、文化和国家认同问题,并借此追溯新一代华人移民的认同轨迹。在种族差异和分裂的南非,微小族裔群体的认同建构充满了挑战,使得华裔南非人的认同建构复杂化。本书试图揭示华人如何应对认同建构带来的挑战,探讨他们如何与主体族群黑人和手  相似文献   

18.
祝丽生 《攀登》2011,30(5):82-86
当前,学术界对乡村社会治理的研究侧重于外在地寻找一种管理模式,而对于民间社会的内在认同则研究较少。伴随着乡村社会的变迁,社会自身运行的规则也在发生变化,因此,乡村社会治理应随着乡村社会的变迁而探索新的路径。文章以现代民间规则的认同为视角,以和谐乡村社会建设为主要目标,探索符合乡村社会发展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9.
《攀登》2021,40(3)
本文利用2014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从流入地归属感、长期居留意愿、入籍意愿、身份转变四个维度测量流动人口的身份认同,结合logistic回归探究了流动人口的主观社会地位对其身份认同状况的影响。研究发现,流动人口对流入地身份的认同水平不高,不同维度存在较大差异;认同水平随测量维度的深入而降低;主观社会地位对流动人口的身份认同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影响作用因流动者的户口类型和受教育水平而异。建议,为提高流动人口对流入地身份的认同水平,除了改善客观的生活条件,更应注重其主观感受,尤其是主观的社会地位认知。  相似文献   

20.
徐悦 《风景名胜》2021,(4):0119-0119
语言认同是社会语言学领域中的一个热门话题,人们对自己的身份认同是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环境中逐渐建立的。随着社会交往的不断深入,对于自己所使用的语言的态度可以被改变或重塑,甚至可以在不同的条件下对自己的身份有不同的理解。本文通过比较分析上海本土大学生中的市区学生和郊区学生对自身语言认同和语言态度的状况,探究上海本土大学生的语言使用情况与对本地区人文社会和方言的认识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