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广州市低收入群体户外活动的时空排斥及其影响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收入群体的社会公平问题是城市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之一。随着时间地理学的兴起,居民时空间活动为探讨低收入群体的社会排斥提供了一个新视角。文章引入“活动排斥”概念,构建了一套定量衡量居民活动时空排斥程度的指标体系,归纳出时空排斥的衡量因子,将对时空排斥问题从描述统计层面深入到排斥衡量与解释层面。研究发现:低收入群体在活动空间范围与活动等级、丰富度等多个层面与整体评价水平存在差异,户外活动确实受到排斥。这种排斥现象受到受刚性活动时间及个体的社会经济属性等因素的明显制约;居住社区周边的设施服务供给、邻里社交网络等因素分别作用于各个时空排斥维度。  相似文献   

2.
20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排斥逐渐问题引起金融地理学家们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梳理国外相关文献,对金融排斥的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金融排斥的现象、影响因素、结果与对策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总体上,对金融排斥概念界定有所拓展;对金融排斥现象的分析逐步由"接触性"和"使用性"排斥研究向综合排斥研究方向发展;并从金融供给的地理排斥、金融需求的社会经济排斥以及社会环境因素排斥等多维视角阐释了"为什么被排斥";最后对金融排斥易导致的金融公平缺失、贫困加剧以及区域经济差异扩大等许多社会、经济问题及对策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国外金融排斥研究趋势,并指出中国金融排斥的研究应加强对排斥的不同群体、不同空间尺度与空间演化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陈蒲芳 《丝绸之路》2012,(16):120-123
当代中国由于社会结构的变化和贫富差距的扩大,一些群体日益被主流社会边缘化。边缘群体的相对剥夺感导致其心理失衡,滋生嫉妒、怨愤等不良情绪,严重时会聚集成社会不稳定因素,破坏社会秩序。本文通过分析近年来在我国发生的几起恶性伤害事件,了解行动者采取极端行为的心理过程和行为模式,以期找到消解边缘群体不良心理的社会因素,从而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4.
我们这一代人算一个特殊的群体,我们年纪轻轻便离开自己从小长大的城市,并将自己最美好的年华交给了一个时代。在上世纪50、60年代新中国农村的各个角落,都能找到我们的身影。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我们这个群体又由舞台的中央走向边缘,成了社会阵痛的承受者之一。  相似文献   

5.
在今天,创意产业在各国迅猛发展,已成为国际竞争的一个重要领域。作为民族文化基层的民俗文化,在创意设计中往往承担着胚体的作用,民俗元素经过剪辑、重构,融入现代科技,从而形成类型多样、新颖独特的创意产品。对于这样一种民俗主义现象,民俗学界并未予以足够的关注。无疑,它不是日常生活本身,而是一种艺术加工,是民俗文化的一种“变脸”。但这种“变脸”并不是虚构,而是一种艺术真实,并且仍源自民俗文化本身,因而对于创意产业中的民俗主义现象,我们不能一味加以排斥,而要正视并进行相应研究。对于仍处于边缘地位的民俗学来说,这或许是其融入主流学术、发挥更大价值的一个重要发展契机。  相似文献   

6.
空间隔离视角下中西方城市社会排斥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空间已成为社会排斥研究的重要维度。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重点对空间隔离与社会排斥的内在逻辑及其重点研究领域进行阐述。总体上,社会排斥研究的空间维度聚焦于资源和机会的非均衡配置及流动性障碍导致的边缘化过程。具体来讲,从邻里结构性特征中辨识潜在的被排斥主体,强调了社会排斥产生的物质基础;厘清不同尺度、不同空间类型下空间隔离与社会排斥相互作用机制,为消除空间隔离产生的社会排斥障碍提供实践基础。基于社会融合发展目标,提出融贯社会空间隔离到社会空间融合的分析框架,为建构多尺度社会融合路径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7.
李月  黄英 《区域治理》2022,(1):173-176
近年来中国城市化发展迅速,但在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过于注重经济的发展,使得部分老街和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不断被破坏,老街逐渐被现代社会的高楼大厦、标准化的公共设施所取代.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不少老街已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大型农贸市场、连锁超市的建立更是让老街慢慢沦为以中老年为主要消费群体的商业边缘之地,本...  相似文献   

8.
<正>海洋文化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特殊而重要组成部分。但在海、陆二元并立的中国古代文明史上,在"华夏中国(中心)—四方万国(边缘)"的国家社会结构中,历代中央王朝政治的核心是建立在农耕文化基础上的大陆性文化,大陆性文化是显性、强势、正面的文化,海洋文化蛰居边缘、民间的地位,是四方万国中的"岛夷"、"诸番"社会,是隐性的、弱势的、甚至相当长时期是"负面"的东西,被长期排斥、抑制发展。中国文明史的这一特征,导致了在以汉文史籍  相似文献   

9.
《文博》2016,(1)
唐代墓葬中发现的体貌特征明显为胡人的伎乐形象反映了唐代乐籍制度下一个构成复杂、生活形态多样的边缘群体。这一群体凭借高超的乐舞才能在唐代从宫廷到民间的乐籍管理体系中呈现出社会地位和经济来源上的多层级关系,他们带来的西域各国乐舞技艺精华与唐代社会文化风尚相结合,生动诠释了唐代"礼乐治国"理念下胡乐胡舞的传播与融合过程。然而,这一群体在融入唐朝社会过程中遇到的种种文化冲突使他们的生存状态有了些许尴尬。  相似文献   

10.
王伟 《黑龙江史志》2013,(23):25-26
辛亥革命爆发后,独立各省把标志臣服于满清朝廷的辫子作为革命对象之一,在民国初年这个新旧鼎革的特殊时期,进行了一场所谓的"辫子革命"。由于各种原因,当时人们抵制剪辩的现象时有发生,深入分析这一特殊现象,可以看出处于转型时期的民初社会不同群体对于社会变革的复杂状态,也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处于新旧激烈冲突中演进的民初社会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1.
虽然传记在19世纪被盛赞为可以等同于历史,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历史学家关注的焦点发生了变化:从聚焦于个人转向重点关注作为历史发展施动者的大众运动和社会经济力量。在这一背景下,历史学家们开始排斥传记,认为其缺乏严谨的分析和理论的复杂性,过于个人化、轶事化与短视,无助于理解更为宏大的历史进程。然而,在过去40年中,传记写作发生了重大变化,传记重新恢复了本来的地位。这源于以下三方面因素:性别理论、交叉性理论、再现论等新理论的应用;寻找新的资料来源、尝试不同的叙事手段和加强语境分析等新方法的采用;伴随着以往被视为边缘阶层的群体开始发出自己的声音,历史和传记的主体也相应发生了变化。文章探讨了传记回归的起源和发展,即现在所称的"新传记"或"传记转向",进而分析其对历史书写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任志强 《民俗研究》2016,(2):106-111
狐介于人类和物怪之间,介于明暗之间,介于仙妖之间,界限模糊,令人难以捉摸,处于范热内普所说的"边缘"和特纳所阐释的"阈限"状态。这种状态往往会被人们视为是危险的、令人难以控制的,甚至会给现存社会秩序带来威胁。从狐精故事呈现出的狐精形象可以发现,不管是胡人、妓女还是流民,都是古代社会中的边缘群体。狐精所象征的这些群体,通常被认为是危险的、边缘的、官方难以控制的。这些群体,是中国社会中受到社会规范抑制的代表,是文化制约的对象,也是官方压制的力量。  相似文献   

13.
胡圣方 《丝绸之路》2011,(24):61-62
本文通过典型案例,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了网络群体事件舆论场中网民互动关系,发现网络群体事件中网民间的联系是松散的,整体舆论受少数主要网民影响明显,且少数网民间存在相互支持的现象,表明网络群体事件中意见领袖的影响非常大。  相似文献   

14.
杨瑾 《文博》2011,(3):35-44
唐墓壁画中出现的胡人形象包括蕃将与文职官员、使臣或朝贡者、胡商、宗教人士、译语人、胡人马夫驼夫车夫、歌舞伎、仆从、驯兽师及其他类别,他们是生活在唐朝不计其数胡人群体中的一部分,在唐朝社会生活中享有一定自由,对唐朝社会生活各方面有所贡献,但也受到唐朝主流社会的歧视、偏见与排斥。  相似文献   

15.
左娅 《世界历史》2022,(1):74-91+154-155
缅甸女性的社会身份问题是东南亚女性历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在曼荼罗体系还是佛教体系下,早期缅甸社会在对待女性的态度上都有明显的张力。这种张力容忍了两种对立态度的同时存在:一方面,这两种体系都能有效地压制女性在这两类体系中的社会地位及权力,使她们无法成为缅甸社会中的主流群体;但另一方面,这两种体系都给予了女性群体一定的空间和自由,让她们能够部分参与社会实践与宗教活动。显然,这两种对立态度在进行着紧张与松弛之间的调和,并成为边缘群体身份构建的准则,由此构成缅甸女性边缘流动的身份特性。  相似文献   

16.
《攀登》2016,(2)
本课题立足青海三江源藏民族生态移民群体社会结构变迁的实际,结合青海三江源藏民族生态移民群体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信仰等方面,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目前青海三江源藏民族生态移民群体现状、成效,着重从青海三江源藏民族生态移民群体在社会结构变迁的背景下进行稳定发展所面临的挑战、青海三江源藏民族生态移民区域社会发展滞后的制约因素及健康稳定发展的路径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下一步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黄秀英  何志芳 《神州》2013,(8):258-258
职业倦怠现象在教师群体中普遍存在,尤其是女教师、已婚教师、中高级职称教师和中学教师群体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应得到相关部门和社会的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18.
李伟 《神州》2014,(3):240+242
台湾在近四百多年来不断有强势群体的迁入,当今台湾的原住民无论在经济、文化还是政治方面都属于被边缘化的群体,在这个汉人为主流的社会中,族群身份始终是挥之不去的污名标签。随着人权观念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台湾原住民在当今社会所遭遇的不平等。本文主要对台湾都市原住民的就业市场排斥方面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主要包括台湾原住民在台湾就业市场的就业状况、原住民在劳动力市场处于不利地位的原因、改变原住民在就业市场不利地位的对策研究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娜塔莉.泽蒙.戴维斯是国际妇女史研究的拓荒者之一,她对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群体的强调、在妇女史研究中对女性与男性双重历史的关注,成为其他妇女史学家进一步发展社会性别理论的基础。本文以戴维斯的妇女史思想为出发点,以她的三本著作《近代早期法国的社会与文化》、《档案中的虚构》和《边缘妇女》为依据,从三个方面:男权制下的妇女形象、身处社会底层的妇女形象、从边缘走向中心的妇女形象来论述其有关妇女史与社会性别史的思想。  相似文献   

20.
大规模人口流动背景下的社会极化和社会排斥是全球城市普遍面临的挑战,移民的跨群体社会融合已成为中国城市研究关注的新议题。城市规划和地理学者长期重视公共空间的社会融合效应,强调通过公共空间的营造改善群体间的包容态度、促进群体间融合。然而,持续增强的移动性使得本就存在争议的公共空间跨群体融合效应更加复杂。本文从时空间行为的视角出发,从时间、空间、行为三个维度,构建围绕公共空间的移民—本地居民跨群体融合效应综合分析框架。此框架整合空间、行为和时间三个维度,考虑个体活动与移动的连续性,构建多重空间情境下的活动—移动链,揭示公共空间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跨群体融合效应。在移动性增强的背景下,时空间行为视角的研究框架有助于理解人—地交互的社会融合效应,为包容性城市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