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桑杰 《攀登》2012,(5):1-3
2011年,国务院审议通过了《青海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决定建立青海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实验区建立后,青海省认真领会国家政策,提高思想认识,明确工作责任,成立工作机构,认真开展多项工作。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实施以来,三江源地区生态系统宏观结构局部改善,取得了明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的建立,成为加快青海省特别是三江源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全省上下应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推动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民生改善、区域发展实现新突破。  相似文献   

2.
马洪波 《攀登》2012,(3):3-4
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建设有四个关键词:第一个关键词是“国家”。仅凭青海省地方的财力物力,要做好这个试验区是不可能的。要做好试验区,离不开国家政策上的支持、项目上的支持和资金上的支持。第二个关键词是“生态保护”。国家批准我们的这个试验区是以生态保护为主题。  相似文献   

3.
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在创建全省涉藏社会治理示范区建设以来,在基层社会治理方面,直面历史遗留问题,以党建为引领,持续推进"三治"融合,打造大数据、互联网+社会治理平台,因地制宜创新治理模式。同时,以抓乡促村实现村集体经济破零为目标,实现农村牧区的绿色发展,形成了符合本地区实际的独具特色、可借鉴、可复制的涉藏基层社会治理经验。  相似文献   

4.
三江源区生态移民的价值测算与补偿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江源区在我国乃至世界占有极其重要的生态地位。随着三江源区生态保护与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作为该项目十大工程之一的生态移民建设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但在推进生态移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也日渐显现。要着力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理清并建立该区域生态环境的价值测算与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5.
李娟 《攀登》2005,24(12):123-125
为有效恢复和保护“三江源”的生态环境,2003年底,青海省史无前例的生态移民工程在“三江源”生态保护区拉开帷幕。果洛州属码多县扎陵湖乡和码沁县昌麻河乡是首批启动移民工程的试点地区。目前,移民们的生产生活状况成为群众和政府都关心的问题,同时也是关乎生态移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6.
苏多杰 《攀登》2002,21(1):91-95,102
通过分析三江源城镇化的双重任务,提出了三江源城镇建设和生态经济发展应根据自身的实现,选择不同的发展模式,创造自然与社会相协调的生态经济系统--生态型城镇。  相似文献   

7.
伍海峰 《攀登》2007,26(5):85-86
发展经济、保护生态环境是对青海省各级政府行政职能提出的基本要求。为此,青海省的各级政府要认真履行职责,为发展青海省的各项事业创造良好的自然和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8.
田俊量 《攀登》2012,(3):3-3
生态监测的社会需求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成效评估;二是区域环境状况评估预警;三是重要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四是生态补偿的重要依据。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领导小组下有七个工作组,其中一个工作组是生态监测工作组。  相似文献   

9.
王孔容 《攀登》2010,29(3):17-20
2010年3月29日,日本大阪产业大学亚洲共同体研究中心、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中心和青海省行政学院在西宁联合召开了“绿色发展与东亚合作”学术研讨会。中共青海省委宣传部、省委政研室、省政府研究室、省经委、省环境保护厅、省发展改革委经济研究院、西宁市政府及省行政学院的有关负责人、青海民族大学、  相似文献   

10.
中清以来人类经济活动对三江源区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景晖  徐建龙 《攀登》2005,24(3):87-92
三江源区在江河水流循环和大气环流中的枢纽作用使之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中居于重要地位。根据有关历史记载、统计资料和科学知识,本对中清以来各主要时期三江源区的人口变迁、人类活动规模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测算和评估,以期对三江源区生态环境的恢复性保护和建设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乡村生态环境治理是美丽乡村乃至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任务,而农户主动参与是乡村生态环境实现根本性治理的关键。本文构建了农户参与生态环境治理行为发生机制研究框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农户调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分析了农户参与生态环境治理行为的驱动因素及影响路径。结果表明:(1)农户行为遵循“认知—感知—响应”的发生路径模式,生态环境治理认知是驱动农户行为的基础性变量,生态环境治理感知是认知正向驱动农户行为的中介变量;(2)环境社会资本、环境影响敏感度、农户行为自觉等因素分别是制约生态环境治理认知、生态环境治理感知及生态环境治理响应的主要因素;(3)在美丽乡村建设及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政府发挥了主导性作用,多主体参与的社会监督、社会组织等社会资本建设尚待加强,以农户为中心的多主体参与模式和体制机制有待健全。  相似文献   

12.
李定津 《区域治理》2022,(9):141-144
随着现代化生产不断建设与发展,小流域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影响了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近年来,由于绿色发展理念的践行,生态修复工作不断应用于小流域生态治理,生态环境也在实践中慢慢得到改善.本文通过分析小流域生态出现问题的原因以及生态修复在小流域治理中的探索应用,通过扩大植被面积、涵养水源以及优化耕作模式等手段进行小流域生...  相似文献   

13.
事件"在三江源地区,我们不把GDP作为干部考核的指标,一门心思搞好生态保护和建设。"在日前的"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专题调研会上,青海省副省长李津成说。青海将生态保护内容列入处在"三江源"区的玉树、果洛、海南、黄南、海西五个自治州的年度重点考核目标。同  相似文献   

14.
《攀登》2015,(6)
青海省作为开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省份之一,具有独特的地质地貌、特殊的生态区位、富集的自然资源。立足于青海自然环境的特殊性,从法律视角入手,与美国第一个规模最大的国家公园之一——黄石国家公园在生态环境立法改革中的做法进行比较分析,探索从"看护式景观保护"向"深层次研究型生态保护"国家公园发展模式,将会为三江源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5.
张莉 《攀登》2012,(3):4-4
近几年,随着三江源国家级生态保护和建设项目的实施,三江源生态地位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的关注。我省林业部门在实施好三江源生态项目林业工程的同时,借助三江源生态品牌,积极展开对外合作,相继与全球环境基金、保护国际基金会、世界自然基金会、北京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等国际金融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合作,  相似文献   

16.
《攀登》2016,(1)
在三江源区的藏族传统文化中存在着藏民族原始的生态和谐理念,这是维系三江源区生态平衡千年未遭破坏的主要意识支撑,也是新时期建设三江源生态文明的重要文化遗产。三江源生态文明的建设过程就是一个对藏民族原始的生态和谐理念继承和改造的过程,就是一个在建设三江源物质文明的过程中如何保持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才吉卓玛 《攀登》2023,(5):121-128
中国共产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是伴随着国际国内发展环境的复杂变化、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国家发展战略的演进、国情省情的客观发展需求以及对生态环境问题的认知程度变化而逐步推进的。青海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重地,是影响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生态要地。因此,保护好、建设好生态环境是青海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也是青海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青海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和行动举措经历了起步、探索、初步发展和全面发展四个阶段的历程以及从“环境保护”向“可持续发展”再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转变,实现了点、线、面的重要转型,逐渐探索出了一条符合青海省情,遵循生态、经济、社会规律的绿色发展之路。本文研究分析了青海生态文明建设历程和成效,在归纳提炼的基础上总结出有益经验启示,以期在深化对省情的把握和认识的基础上,为打造青藏高原生态文明高地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涪陵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取得了一些成绩和做法,但是生态环境仍然面临着严峻的形势,诸如:生态文明理念弱,生态保护意识差;环保产业发展遇瓶颈,单位GDP能耗水平居高不下;水土流失依然严重,生态质量恶化;水质污染日趋恶化,城乡污染日趋加重;工业污染治理薄弱,生态文明建设动力不足。结合市情、区情,提出了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编制生态文明建设专项规划;构建协同创新参与体系,加强宣传教育,力推生态示范创建;确立以生态原则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创新环保体制机制,促进生态环境持续健康发展;加大环保资金专项投入力度,实现生态与扶贫和谐发展等几点思考与建议,旨在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9.
<正>可可西里世界自然遗产项目申遗成功为提高生态保护管理水平、调整优化牧区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升综合实力和竞争力、造福人民群众具有深远影响。这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在国际社会的一次新展示,是青海省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的一份新"答卷",在青海省世界自然遗产建设史上具有开创性和里程碑意义。  相似文献   

20.
《攀登》2021,40(5)
《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主要从立法原则鲜明、保护措施与治理措施并重、注重保障机制建设等层面对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保障。其在为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保障之际,存在进一步修改完善的空间。文本的修改完善建议包括清晰界定重要术语、继续完善程序性规定、强化生态补偿制度、建立健全生态文明考核制度、健全有关利益分配均衡制度、充分吸纳青海省少数民族生态保护方面的习惯法等六个方面,进而有助于推动青海省向生态大省、生态强省积极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