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贵丰 《攀登》2012,(5):35-37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来没有回避群众的缺点,而是实事求是地加以分析。正是由于人民群众有某些缺点和弱点,所以才需要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共产党去做长期的、耐心细致的群众工作。那种认为群众是完美无缺的观点,不是马克思主义观点,而是民粹主义观点。  相似文献   

2.
周岱  何建华 《神州》2014,(5):157-157
<正>刘少奇人民群众观无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都起到了很大的历史作用。它不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群众观理论内容,同时为我党开展群众路线教育提供了坚实的历史依据。1.丰富了马列主义人民群众观的理论内涵在人类认识史上,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科学阐明和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并认为人民  相似文献   

3.
张治银 《攀登》2014,(6):33-39
我们党内有许多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的优秀共产党员,但也存在较为严重的脱离群众,不愿帮助基层和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甚至不愿同基层和群众打交道的官僚主义作风。党的总书记习近平身体力行地告诉全党和全国所有领导干部一个朴素而伟大的真理——要对人民饱含真情。习总书记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情感源于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熏陶,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群众思想的学习,源于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源于其饱尝艰辛的特殊成长经历,源于其多年深耕基层、为民做实事的工作实践,源于其对民族、对人民和对党的责任。  相似文献   

4.
郝永华 《攀登》2022,(5):49-54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全面总结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深刻提炼我们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积累的“十个坚持”的宝贵历史经验,将“坚持人民至上”作为宝贵历史经验之一郑重写入《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宝贵历史经验的丰富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和中华文化民本思想在新时代中国的鲜明表达,彰显站稳人民立场的理论品格,蕴含赢得人民认同的发展逻辑,昭示增进人民福祉的实践旨归。  相似文献   

5.
陈荣荣  古世平 《神州》2013,(12):152-152,154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不断发展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我们必须认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是谁,本文通过反思,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包括:党的领袖群体,起主导作用;拥护党的立领导的知识分子,起传播和推动作用;人民群众,起基础时间作用。  相似文献   

6.
白亮清 《沧桑》2010,(3):7-9
开国领袖毛泽东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他的一生与中国人民的切身利益连在一起,在他心中装着人民,想着人民,并为人民献出了他毕生的精力。《东方红》中有句歌词"他为人民谋幸福",赞颂了毛泽东的一生奋斗为人民。"人民"铭刻在毛泽东脑海里,溶化在毛泽东血液中,体现在毛泽东言行上。毛泽东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全部都源于其人民观,融汇于人民观中。因此今天学习和研究毛泽东的人民观仍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人民群众观的形成和发展、人民群众观的内容和落实人民群众观的方法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郭启才 《攀登》2001,20(Z1):16-18
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党的本质特征的集中体现.为此,必须把人民是否拥护和赞成,作为制定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以努力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经济、文化利益.  相似文献   

8.
郭启才 《攀登》2001,20(7):16-18
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党的本质特征的集中体现。为此,必须把人民是否拥护和赞成,作为制定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以努力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经济、化利益。  相似文献   

9.
当前,党和人民十分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如何从实际出发,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决那些仍然处于困境的工农群众的生活状况、生存条件、社会地位和合法权益,以及他们的命运和前途的问题。这是一个坚持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的重大课题。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之际,回顾他在这个问题上极其丰富、深刻的论述,以及他在整个革命生涯中,同广大劳动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一些典型事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毛泽东同志的著作,是从《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以及其他“社会调查”,即真正意义上的“访贫…  相似文献   

10.
张萍 《攀登》2007,26(3):161-163
电视事业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我国电视事业的发展要坚持为社会主义和为人民服务的方向,坚持以群众性为重要特征,始终保持电视事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相似文献   

11.
我们党自执政以来,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核心,对党的执政观进行了积极探索,经历了从“为人民服务”、“人民本位”和“执政为民”的三次历史性发展。  相似文献   

12.
刘国洲 《攀登》2000,(1):6-10
价值分析的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分析客观事物的基本方法。改革开放20年来,邓小平以辩证法大师的睿智,拥熟地运用这一方法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使中国一扫干年沉疗,在世纪之交终于走上了全面复兴的康庄大道。毫无疑问,学习和掌握邓小平理论中的价值分析方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人民群众:价值分析的主体马克思指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部事物的关系中产生的”①。价值作为表征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的哲学范畴,指主体需要与客体属性的统一,即客体属性对主体生存和发展的意义和效用。从…  相似文献   

13.
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生观的形成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国秋 《攀登》2001,20(2):28-33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马克思主义人生观区别于其它关于人生问题理论和观点的最显的特征。本通过分析马克思、恩格斯、马列以及毛泽东等我们党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关于这一马克思主义人生观的有关思想,阐明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形成、发展和不断完善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4.
兵团修志工作,要为党立言,为社会主义树碑,为人民立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这是史志编纂的基本原则。通过切实贯彻、全面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工作部署,在兵团第二轮修志中,以对历史负责、对党和人民的事业负责的高度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记载好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为社会和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具有存史、资政、育人的资料性文献和文化作品,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5.
在无产阶级革命导师中,列宁是亲身经历了社会主义实践的第一人。随着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列宁的社会主义观经历了形成与转变、发展、升华三个阶段。列宁社会主义观主要由社会主义本质论、本质特征论、条件论、任务论、方法论以及检验标准论等内容构成。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人民"过好日子"的实践活动的认识是列宁社会主义观的核心与灵魂。研究列宁社会主义观,对我们坚持人民的观点、实践的观点以及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都有重大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6.
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是一个历史性概念。在现阶段把握以人本的内涵。不能仅仅以马克思主义的以人为本思想的超越性为基点。更要把握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的现实性。  相似文献   

17.
杨绍初 《黑龙江史志》2006,(3):32-32,31
全面地、系统地、科学地总结阐述和宣传贯彻"龙江精神",并使之成为龙江人民的共识和自觉行动,对于增强全省人民的紧密团结,提高全民的综合素质,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促进龙江的文明建设,加速龙江的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陈独秀国家统一思想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元康 《安徽史学》2004,20(4):78-84
陈独秀的国家统一观经历了前后截然不同的两大阶段.第一阶段,他主张国民党、进步党、北洋官僚三大势力平分政权,实行联邦制以结束国家的分裂状态.这一时期陈独秀对国家统一问题的认识是模糊的、肤浅的乃至于错误的.第二阶段,陈独秀的国家统一观发生了质的变化,提出了通过人民革命方式,打倒帝国主义与军阀,最终建立中华联邦共和国等系列观点,从而构成了关于国家统一的完整的思想体系.陈独秀的国家统一观虽存在若干失误,但与同时代人比较,仍不失为最激进、最彻底、最可行的国家统一观.  相似文献   

19.
吴英直 《江淮文史》2001,(1):97-106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帝国主义穷凶极恶地侵略中国,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无比的灾难,也同样造成日本人民的无边痛苦。但在这场残酷的战争中,中日人民群众的善良本性和纯洁的爱心是共通的,相呼相应的。正是这种超越了民族、国界的善良和爱心,促成了一个日本淑女对一个中国军人的忠贞不渝、生死相恋的感人故事,谱写出一曲动人的中日人民友谊之歌。  相似文献   

20.
解放初期,政和县的群众文化活动十分活跃。究其原因首先是广大劳动人民刚从“三座大山”压迫下解放出来.民间文艺活动是人民群众抒发翻身做主人心情的好形式;其次,解放初,百废待兴,文艺正是教育人民、凝聚民心的一种重要手段;第三,大批南下干部和外地教师带来了新思想、新文化,诸如话剧、歌剧、活报剧及秧歌、腰鼓等相继传人政和。本文根据笔者的一些回忆及考证部分史料,对上世纪50年代政和县群众文化活动的发展过程及特点作简略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