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卫东 《史学月刊》2004,(10):124-126
荥阳郑氏是我国中古时期最著名的士族之一。这一家族兴起于东汉,发展于魏晋,先后在南北朝和唐中后期出现了两次鼎盛的局面,唐末五代以后逐渐归于沉寂,绵延不绝一直维持比较强盛的时间长达七百年之久。(毛汉光《中国中古社会史论》第60页,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笔者依据有关墓志和其他记载对其入仕途径略作探讨,敬祈方家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2.
荥阳郑氏家族散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荥阳郑氏家族散论徐伯勇一、荥阳郑氏的族原在开封郑姓是我国的大姓。按郑樵《通志·氏族略》的分类,郑氏是以国为氏的姓氏。欧阳修作《新唐书》在(宰相世系表)中对郑氏的族原有一个概括的说明:“郑氏出自姬性。周厉王少子友封于郑,是为桓公,其他华州郑县是也。生武...  相似文献   

3.
郑氏文化研究的丰硕成果︽荥阳郑氏研究丛书︾评价文\王星光栏目主持人王长春荥阳郑氏研究会会长宋国桢先生主编的《荥阳郑氏研究丛书》由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12月)出版,这是我国姓氏文化研究的可喜成果,也为黄河文化研究增添了新的内容。在中华民族绚丽多彩...  相似文献   

4.
和许多中古世家大族一样,汉唐间的郑氏家族也经历了一个兴起、壮大、鼎盛、衰落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家族冠盖连绵,人才辈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给当时的社会以长远、深刻的影响,为世人瞩目。郑氏家族的崛起可追溯到西汉时期官至大农令的郑当时,在其影响下,子弟任二千石高官者达六七人。东汉郑兴、郑众父子及其同宗郑玄皆为著名的经学家,在古代经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从此,郑氏家族逐渐走上了以经学传家、以通经入仕的稳定发展之路。魏晋时期,郑浑及郑袤、郑默父子官位显赫,名重当时,郑氏成功跻身于世家大族的行列。由于子孙…  相似文献   

5.
从唐代墓志谈郑氏家族刘心健唐代墓志内容丰富,是研究当时社会的原始史料,对于了解当时名门大族的世系谱碟,更具有独特的价值。近来就郑氏族源问题阅读了周绍良主编的《唐代墓志汇编》一书,颇有启发,兹将其中60多篇郑氏墓志中有代表性的20余篇,摘录整理出来,略...  相似文献   

6.
7.
由满族建立的清政权,沿袭了中原汉族传统制度,同时又糅合了满族关外旧制,构建起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独特制度体系.在尤为值得关注的选官制度方面,对旗人,特别是对满族旗人采取特殊照顾.通过计量史学统计、分析,清代满人入仕不必专重科举功名,可供其选择的入仕方式及迁转途径较汉人为多、为易,从而引发出笔者对清代选官制度的诸多思考.  相似文献   

8.
9.
在我国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发现了许多珍贵文物,1969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唐墓中出土的卜天寿手抄《论语郑氏注》,就是其中之一。去年《文物》第二期《唐写本〈论语郑氏注〉说明》一文,谈到这个手抄本的书法说:"书法虽不算很好,但出自一个十二岁的小学生,也可以看到唐代人书法水平的一个基点。十二岁写的已经能到这样程度,唐代书法艺术所以那么发达,正是由于这方面教养的效果,这又是艺术史上的价值"。从报刊上看了影印的这个抄本的部分书迹,又读了这段话,对我很有启发。义学生卜天寿,不过是个十二岁的孩子,手抄的《论语郑氏注》能达到这样的书法水平,绝非偶然,而是唐代书法发达的表现和  相似文献   

10.
陈海涛 《文献》2001,41(2):244-259
在唐代入华粟特人的社会生活中,政治活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自唐代初期开始,就有大量粟特人积极参与社会政治活动,在许多重大政治事件中,入华粟特人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唐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郑氏名居     
郑氏名居坐落于福州市鼓楼区衣锦坊洗银营北侧2—14号.建于清乾隆年间,系乾隆进士郑鹏程的宅院。自郑鹏程起,郑家四代出了五个进士、十个举人.显赫一时,郑鹏程曾孙郑孝胥青少年时即生活于此。  相似文献   

12.
唐写《论语郑氏注》对策残卷与唐代经义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64年,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27号唐墓出土了一些与《论语郑氏注》(以下简称《郑注》)有关的对策残片。这些残片后经整理者拼接缀合,成为一件对策残卷。笔者曾对此进行过考索,认为它原是唐代前期西州地区流行的一件《郑注》对策范本;并认为,《郑注》对策范本的产生,是唐代经义对策重视《论语》经义及郑注诸经的必然结果。由于篇幅限制,对于有关唐代经义对策的问题很少涉及。其实,有关唐代经义对策的问题很重要。我们知道,《文苑英华》所辑唐代对策中,没有经义对策。对于有关唐代经义对策的问题,譬如唐代经义对策的  相似文献   

13.
四川达县金石乡书记杨明国同志,“生于1973年12月,1977年6月参加工作”,有媒体在金石乡官方网站截取了这个领导简介,简单做了一下数学题,发现杨书记3岁半就参加革命工作,惊呼“不得了,吾朝又诞生了一位官场神童”。  相似文献   

14.
荥阳印陶考     
荥阳古城在今郑州市西北20多公里的古荥镇。据《史记·韩世家》记载:“(桓惠王)二十四年,秦拔我成皋、荥阳”。可知战国时荣阳为韩所辖的城邑名。近年在故城遗址东北角发现一批印陶,秦文生同志在《荥阳故城新考》一文中,已经作了报导(见《中原文物》“河南省考古学会论文选集”一九八三年特刊197页)。这批印陶,作为古鉨的印样,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印文中有的字未见前人著录。所以考释这些新发现的字,对于研究这批古鉨印陶的内容,和了解中州地域东周古文字,都具有一定的  相似文献   

15.
张研 《安徽史学》2006,(1):66-77
刘铭传是特定历史时期--19世纪中期战乱之际,通过非常规仕途进入上层政权的极具代表性的地方精英.从刘铭传的入仕,可透视晚清基层社会与上层政权发生的深刻变化、晚清统治危机的特殊性、中国传统社会发展趋势的深层基础等.  相似文献   

16.
唐代州、府的司法监察活动是地方监察的最为主要的途径,州府长吏一般通过查阅案卷和录问囚徒两种形式监督地方司法审判.此外,州府还需按照中央临时发布的诏敕,对辖内系囚进行即时处置.中央临时发布的司法监察诏敕的落实情况颇可怀疑,而责令长官亲虑囚徒的诏敕政令本身,亦只能视为等特定条件下帝王表明某种政治姿态的官样文章.  相似文献   

17.
18.
荥阳千尺塔,位于河南省荣阳县贾峪乡阴沟村大周山巅,始建于北宋仁宗年间(1023~1063年),相传是宋仁宗为解其皇后曹氏思乡之情而建,当地俗称"曹皇后塔"。此塔原属古圣寿寺建筑之一,现寺已毁,唯存古塔及少量明清时代遗物。此塔为河南省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河南省文物局拨款进行加固维修,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和荥阳县文物保护管理所联合对塔进行了勘测。现将勘测结果简报于  相似文献   

19.
清朝入关后,在承袭明制的基础上,经过不断调整,订立了集拣选资格、挑选程序、入仕范围和补缺班次为一体的举人拣选制度。后因仕途壅滞,清政府又对该制度进行变通:一是在制度框架内,增加截取和验看环节,经吏部月选,授官知县和教职,使拣选的内涵和外延发生变化;二是变革制度章程,改吏部铨选为分发试用,遇有缺出,由督抚题补,致举人大挑出现、定制。但受环境制约,制度变通只能在固有体制内进行,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仕途壅滞的困局。时间一长,数量庞大的待缺官员、吏部频繁的截取行为和拣选举人无人拟选的多重矛盾交织在一起,慢慢消磨了官场的朝气,使清王朝统治渐渐走向终点。  相似文献   

20.
朱阿宝 《黑龙江史志》2010,(19):47-47,58
明朝的科举制度层次结构森严,选拔制度严格。读书人要经过多年的刻苦读书,通过层层筛选,从平民到童生,从童生到举人,再考取进士,最终高中状元,获得入仕资格。成功者可谓十万无其一。无数人为之耗尽一生心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