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铢半两钱的铸行时间 四铢半两钱,西汉文帝刘恒即位后的第五年即公元前175年时开始铸行。汉文帝注意发展生产,紧缩通货,力求币值稳定。鉴于五分钱小,决定改铸新钱,铸行文日“半两”,重量为四铢的钱,成为定制,称四铢半两钱。同时撤消盗铸钱令,允许自由铸造。前157年文帝病逝,铸行四铢半两钱18年,  相似文献   

2.
图一洛阳东周王城遗址区铸钱遗存示意图1平肩空首布陶范2文信钱石范3洛阳橡胶厂西汉铸钱遗址4八铢半两陶范5金谷园西汉烘范窑6文帝四铢半两陶母范7、8武帝四铢半两石范9郡国五铢石范10郡国五铢铜范11大泉五十石范洛阳东周王城遗址区包括...  相似文献   

3.
1983年11月27日,连云港市花果山乡新村农民李成花在大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南部挖出一罐窖藏“半两”铜钱。这批铜钱包括锈蚀和遗损部分,约有88市斤,14,660多枚,都是四铢“半两”。据统计,这是到目前为止,四铢“半两”出土最多的一次。据分析,这批钱应为汉文帝“夏四月”除盗铸钱令以后的民间泥范所铸。  相似文献   

4.
元嘉四铢钱范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朝刘宋文帝元嘉七年(430年)冬十月戊午,京师建康设钱署铸四铢钱(元嘉四铢),是中国货币史上极不寻常的重要举措。其特殊意义在于:一方面,这次开铸铜钱,正式结束了自西晋以来一个半世纪政府未尝铸钱的非常情形,使市场上的货币流通量得到必要调剂,  相似文献   

5.
徐州北洞山西汉楚王墓在1955年出土了半两铜质钱范一块。对此,有三篇相关文章发表。一篇是1959年《文物》第二期上刊载朱活先生的《汉四铢半两阴文钱范》。此文对这块钱范进行了断代考证,认定是西汉文帝时郡国铸钱遗留之器物,为四铢半两钱范。第二篇是1988年《文物》第二期上发表的《徐州北洞山西汉墓发掘简报》,记述了1986年徐州博物馆和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师生,在北洞山进行汉墓发掘清理情况,介绍了地理环境,发掘经过,墓葬形制和出土遗物等。  相似文献   

6.
四铢杂谈     
四铢钱是南朝刘宋政权的钱币。据史记记载:宋文帝元嘉七年十月,设立钱署,铸行四铢钱。四铢钱重如其文,轮廓形制与五铢相同。到孝建元年改铸孝建四铢,面文为孝建,背文为四铢,后来就干脆去掉四铢二字,面背文皆为孝建。四铢钱在初铸时因为盗铸无利可图,因此  相似文献   

7.
杨君 《中国钱币》2023,(6):26-39
<正>“半两”钱是中国古代铸行的著名货币,人们对其中的“秦半两”“四铢半两”等有相对清晰的认识,实物指认歧义不多。也有些半两钱,虽在典籍中有明确记载,但在存世钱币中难以指认,如“八铢钱”“五分钱”等,迄今仍没有公认的钱币实物与典籍对应。“荚钱”本质上是“五分钱”的过度减重钱,后世多以“榆荚半两”相称,但其铸行时代也因典籍讹误,造成淆乱,在此一并讨论。  相似文献   

8.
徐州北洞山楚王墓墓主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瑞 《考古》2008,(10)
北洞山楚王墓未见标准四铢半两铜钱,故其年代下限早于铸行四铢半两的文帝五年;该墓出土印章非楚故县官员在葬礼中的赗赙,据地名为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前楚国所属判断,该墓早于此年。根据对狮子山、驼篮山的墓主及楚国世系考察,推测北洞山楚王墓墓主为楚元王刘交,墓葬建于刘交受封之后,刘交去世后下葬。  相似文献   

9.
叠铸式陶质钱范是在卧式散铸钱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有资料表明 ,叠铸式陶质钱范最早出现在西汉早期 ,在汉半两盘形铜母范上可捕捉到早期叠铸陶范的信息。但叠铸范在西汉早期并不占主导地位 ,在新莽钱币铸造中叠铸范逐步得以普及 ,东汉五铢铸造中叠铸范已成为主流。 1 986年 1 2月在陕西耀县有汉五铢叠铸陶范出土① 。东汉以后 ,我国东南部自孙氏吴政权起 ,东晋、宋、齐、梁、陈相继更迭 ,国都均置建康 (今南京 ) ,由出土与发现的六朝钱范以及铸钱遗物显示 ,六朝凡官方铸钱大多采取叠铸工艺。六朝时期虽然政权数易 ,但是在对铸钱和制范…  相似文献   

10.
新疆区域辽阔,因天山的阻隔,形成天山南北两块自然区域。以托克逊为界,天山以南为南疆(清代俗称南路),天山以北为北疆(俗称北路)。清代新疆各铸钱局因所处地理环境不同及铸钱所需铜料、炭薪短缺等原因,时常发生各局相互代铸的事情。这些代铸钱有的有代铸的印记,有的没有,从而给我们在识别上带来困难。笔经过长期研究,初步摸清了各局代铸情况如下:  相似文献   

11.
上世纪50年代,洛阳涧西柴油机厂发掘工地发现一处钱币窖藏.陶罐内存钱币等物21.8公斤,包括钱币、铸钱残枝和铸钱残渣等.钱币有汉半两、4枚三铢和郡国五铢等;铸钱残枝重1.5公斤,有的上有残铸头20多个,有的上残留4枚五铢钱.铸钱残渣有铜渣2.3公斤,铁渣少许.  相似文献   

12.
东汉博土钱     
上世纪50年代,洛阳涧西柴油机厂发掘工地发现一处钱币窖藏。陶罐内存钱币等物21.8公斤,包括钱币、铸钱残枝和铸钱残渣等。钱币有汉半两、4枚三铢和郡国五铢等;铸钱残枝重1.5公斤,有的上有残铸头20多个,有的上残留4枚五铢钱。铸钱残渣有铜渣2.3公斤,铁渣少许。  相似文献   

13.
李鹏 《安徽钱币》2001,(3):44-45
笔近几年来对汉钱收集,可谓不遗余力。功夫不负有心人,现在无论品种上还是版别上都已形成一定规模。汉钱之中,四铢半两又是笔最钟爱的一种。在四铢半两版别钱征集过程中,笔发现了一类无郭美制版的半两钱,它的标记、品种之丰富,是其它版四铢半两无法比拟的。  相似文献   

14.
明朝洪武以后,因政府强制推行"大明通行宝钞",各地钱局已多停铸。至万历年间民间铜钱已不敷使用,钱价日渐上涨。帝遂令广开铸局,以解钱荒,题准十三布政司、南北直隶开局铸钱。到了天启年间,开铸钱局已遍布全国各地,最高峰时有炉156座,年铸量达200多万贯,盛况空前。由于明钱历来北重南轻,所以规定北方铸钱以六十三文折银一钱,南方铸钱以一百文折银一钱。并严禁私铸。  相似文献   

15.
马聪 《中国钱币》2010,(1):43-45
秦铸钱从秦惠文王二年(前336)初行钱,至秦灭亡(前206)止,秦半两共延续铸行了130年,与其他朝代相比不算太长,但因先后采用多种钱范铸钱,致使半两大小,轻重不一,品类繁杂。2006年春夏之际,笔者在张家川市场收集到出土不久的半两二百余枚,从中拣选出未见公开披露的“钻孔”半两,现选有代表性的数枚介绍出来,供大家研究。  相似文献   

16.
铸钱是中国古代持续时间最长、实践量最大的铸造活动,其中蕴含了许多重大的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铸钱工艺的发展,代表了秦汉之后二千多年中国传统铸造技术的发展。然而,长期以来,学术界,尤其是冶铸界主流学术圈,对中国古代铸钱工艺技术成就缺乏认同。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对铸钱工艺缺乏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另一方面,人们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存在分歧,即“石范能否铸钱”、“铜范能否铸钱”、“汉半两叠铸范”(原始叠铸)是否存在,以及陶范、石范与铜范之间的演变关系,叠铸工艺的演变等。中国钱币博物馆与鄂州市博物馆、北京科技大学、中国科技大…  相似文献   

17.
永光版式谈     
东汉以后,货币经济衰退,实物货币抬头。考古资料表明,东汉中晚期剪凿钱、埏环钱等劣质钱盛行,铜钱的实际质量只有五铢钱的一半或更低。虽然南朝宋元嘉四年(427年)铸行四铢钱,规范铜钱流通,但由于民间盗铸,四铢钱终不能行。孝建元年(454年)正月“壬戌,更铸四铢  相似文献   

18.
半两钱币始于战国,盛于秦,终于汉。徐州地区乃汉高祖刘邦发源之地,汉代属楚国管辖,目前已发掘汉代墓葬数千座,出土文物数以万计。半两钱币是重要品类之一,因半两钱停铸于武帝元狩五年,一直是分期断代的重要凭证。本文在系统梳理徐州地区出土半两钱币的基础上,肯定其在考古断代中发挥的作用,同时列举在使用钱币进行断代中存在的严重问题。提出应加深对半两钱币研究,尤其是分期研究,厘清战国秦半两、秦半两、刘邦半两、吕后八铢半两、五分钱及文景四铢半两,更精准地解决相关遗迹的时代问题。  相似文献   

19.
阿克苏局自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始铸红钱,历经了多次炉址迁移。后又因阿古柏入侵停铸,在光绪九年(1883年)又歇局三年。如此停停铸铸,共历时一百三十一年,除去停铸的时间,铸钱时间约为八十三年,成为南疆规模最大,铸期最长的钱局。正因为如此,才使得阿克苏铸钱局的铸币版式多样,  相似文献   

20.
一.“正德通宝”花钱 明代铸钱少。1368~1644年间,17帝中仅有9帝铸钱。其中正德年间即未铸钱,由后世所日“天下正德钱仅两枚半”便可见一斑。存世的正德通宝钱,多属民间所铸花钱。此类花钱面书“正德通宝”,背则为双(单)龙戏珠和龙凤等图纹。其径多在40~60mm之间,穿径9~10mm,厚1.5~2.0mm。小平光背者,多为明末清初民间所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