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时潮汕民俗中,有位“身着龙袍,肚扎红兜,不足几寸来高”的神祗,这神祗没有固定的庙宇,经常被庙祝用箩子挑在肩上,走家串户,供人顶礼膜拜,人们称为“太子爷”。  相似文献   

2.
民俗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活动中形成的风俗与习惯。志书为反映深层次化现象而记载民俗事象,以增添志书的社会性和使用价值。本从四个方面论述编纂民俗志应遵循的原则、记述方法,认为民俗志应该把握民俗事象的特征,褒抑分明,纵向记录传承和变化。横向反映风俗全貌。注意民俗的观念系统、行为系统、物质系统的分类,以达到“见善以思迁,见恶以为耻”之“教化”目的。  相似文献   

3.
赵书 《北京文史》2006,(1):48-49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与春节和中秋合称“三大爷”。因为这一天皇帝可以不上朝,商人可以下账帖讨债,老百姓需敬神祭祖,妇女可携子回娘家归宁,朋友们可以借机聚会……端午节是全国性的民俗节日,但是北京因是首都,又在北方,又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所以北京的端午节有许多自己独有的民俗特色。  相似文献   

4.
一、民俗、民俗学的概念和内容民俗 ,即民间风俗 ,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①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 ,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布和演变 ,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在中国 ,“民俗”一词很早就已出现 ,如《礼记·缁衣》“故君民者 ,章好以示民俗”② ,《史记·孙叔敖传》“楚民俗 ,好庳车”③ ,《汉书·董仲舒传》“变民风 ,化民俗”④ 等等。而其开始在学术界的使用 ,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 ,被周作人先生首先从日本介绍过来。此后时而用“风俗” ,时而用“民俗” ,直到19 …  相似文献   

5.
一、风俗的形成及其作用 《四库全书提要》说顾炎武《日知录》“十三卷论世风”,所谓“世风”实即社会风俗。该卷第一条“周末风俗”是全卷的总纲。开卷便从春秋末和战国初历史谈起:首先说《春秋》和《左传》记事之终,即“《春  相似文献   

6.
宋苏轼在《上神宗皇帝书》里说:“人之寿夭在元气,国之长短在风俗。”由此可见,民俗是历史沉淀的文化现象,其中有民族精粹,也有陈规陋习。弘扬精华、舍弃糟粕,继承优秀民俗、营造新颖民俗是我们应当追求的目标。最近有机会翻阋了一本由昔日沪上影响最大的报纸《申报》主办的《点石斋画报》。它主要描绘晚清时期的社会百态,其中不乏关于苏州的民风民俗报道,真切地写实着当时苏州的社会见闻。  相似文献   

7.
王宝红 《民俗研究》2008,(2):183-188
关于“养瘦马”,潘洪钢先生之《清代扬州的“养瘦马”风俗》(载《民俗研劾2005年第2期)一文曾做专门分析,指出其得名之由,并推测此风俗“似又不仅存在于清代”。其实,在明清笔记、小说中,有不少关于“养瘦马”的资料。本文拟在潘文的基础上,依据这些文献的记载,对“养瘦马”风俗,试作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民俗学知识     
民俗史 民俗史,民俗发展的历史。指关于各时代、各民族民俗发展的专门记载和阐述。包括综合的和单项的(专题)、断代的和通时的、全国性的和地区性的、民族性的民俗事象的历史叙述。我国古代即有关风俗的专门著作或片断的记载,如《风俗通义》、《荆楚岁时记》、《真腊风土记》等。本世纪二十年代起,民  相似文献   

9.
王群 《旅游》1997,(10)
月圆中秋情满华夏五彩缤纷的民间赏月习俗○王群中秋之夜,玉兔东升,在月圆人欢的良辰佳夕,祖国各地民间赏月的风俗五彩缤纷,特色纷呈。走月:苏州赏月的习俗叫“走月”,中秋之夜,衣着时髦的姑娘们,有的单独出外,借月幽会,与心上人倾诉衷肠;有的结伴而聚,托月寄...  相似文献   

10.
今年是新的世纪的第一年。新年伊始,喜事便接踵而至。在全国人民欢庆中国共产党八十诞辰的日子里,又传来了北京申奥成功的喜讯,全世界的炎黄子孙都沉浸在无限的欣喜之中。有心的人们早已注意到,这新世纪的第一个国庆节,又巧与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佳节相逢,真可谓两节同庆,喜上加喜。 关于中秋节的来历,研究历史和民俗的都其说不一。有的说来自“秋报”(即庆丰收),有的说来自于先人的“祭月”。无论如何,中国的中秋节由来已久,而且中国人是把这个 “节”作为“佳节”来过的。所谓“十二度圆皆好看,其中国极是中秋”。中秋的…  相似文献   

11.
《唐太宗入冥记》与“玄武门之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对敦煌写本《唐太宗入冥记》提出新解:在“玄武门之变”中,武则天一家站在太子、齐王一边,为太子、齐王鸣冤的《唐太宗入冥记》产生于武则天以周代唐之时。(二)考论唐太宗在“玄武门之变”前后的一系列政治行动,清洗掉史书的粉饰,恢复历史本来面貌。  相似文献   

12.
大自然的轮回把时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其中,春天是个永恒的让人动容的话题。在岁月更迭的日子里,每当“人间四月天”,江苏大地便春潮涌动,人们的理想愿望、精神情感,都在风俗民情中发挥到极至…… 曾几何时,随着许多民俗的渐渐淡化,不少民间文化也随之淡出,下列几篇文章中也隐含着淡淡的忧伤。但我们仍然有理由相信,随着“先进文化”的建设,民间文化传统必然会逐步铭刻到我们的历史记忆里,流动在我们的文化血脉中。  相似文献   

13.
<正>中国是礼仪之邦,民俗十分丰富。南通襟江负海,早期是偏僻拓荒之地,民风淳朴,礼仪简单,这在《舆地纪胜》、[万历]《通州志》等文献中均有体现。随着时代发展,大约在明朝中后期,南通的风俗已变得日渐复杂。早至冬至,晚至清明,南通民俗中均已有“迎新”特征。本文从现存南通的地方志以及竹枝词中寻找相关记载,力图描绘一幅旧时南通的新春民俗图景。  相似文献   

14.
我国历来是一个重视风俗的国度,至迟在西周时代就已建立了采风制度。及至春秋战国时代,风俗开始成为先秦诸子讨论的中心议题之一。“风”、“俗”两字首提者为孔子,“移风易俗,莫善于乐”。“风俗”一词,最早提出则是苟子,“广教化,美风俗”。不仅如此,能否移风易俗也成为时代进步的标志之一。秦国就是一个成功转变风俗的国家。入秦汉之后,风俗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冶生福 《中国土族》2010,(Z1):23-24
2007年7月,青海省政府公布了第二批69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大通老爷山朝山会名列其中。老爷山朝山会——一个独特的民俗现象,不仅承载了一座山的沧桑记忆,更是一朵璀璨的民族文化之花!——题记一在青海,几乎各地都有朝山会,于是就有了青海十八会的说法。尤其每年农历六月初六,大通老爷山的朝山会以人数众多、规模宏大、时代久远、尤为壮观,成为远古民风最直接的记忆。  相似文献   

16.
转型与契合——解读秦汉风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如同化历史领域中的许多概念,“风俗”或“民俗”一词充满着歧义。20年前出版的第15版《大不列颠百科全书》概述近代以来这一领域的研究状况时指出:“或许没有任何一个研究领域比民俗学更能引起误解”。一部西方出版的民俗学词典收入的民俗定义达21个。  相似文献   

17.
民俗阐释美学历史文献和民间传说中有大量对民俗事象的文化审美性阐释。阐释都有一个思路:即不是力图通过解释来重建民俗原貌,也不是在民俗事象所由产生的历史环境中去理解,而是把民俗事象看作一种开放性结构,从现实需要、生活美学理想、个人理论建构去理解、阐释它的历史美学意蕴。如孔子讲尸祭之俗:“祭祀之有尸也,宗庙之主也,示民有事也,修宗庙,敬祀事,教民追孝也。”  相似文献   

18.
陈新岗 《民俗研究》2005,30(2):74-85
我国历来是一个重视风俗的国度,至迟在西周时代就已建立了采风制度。及至春秋战国时代,风俗开始成为先秦诸子讨论的中心议题之一。“风”、“俗”两字首提者为孔子,“移风易俗,莫善于乐”。“风俗”一词,最早提出则是荀子,“广教化,美风俗”。不仅如此,能否移风易俗也成为时代进步的标志之一。秦国就是一个成功转变风俗的国家。入秦汉之后,风俗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甚至成为后世许多风俗的源头。有秦一代,史料缺乏,不好妄下评论。相对而言,两汉的风  相似文献   

19.
熊梅 《巴蜀史志》2005,(5):54-57
清代后期以来,值元宵和中秋之夜,川渝避渐流行起各类“偷”俗:“偷灯”、“偷汤圆”、“偷梓潼”、“偷膏”、“摸秋”、“送瓜”等。此类“偷”俗主要分布于四川东部与重庆地区的汉族居住区。里沿江走势,是一种由广东和湖广省迁移而来的风俗化。而令,“偷”俗的绝失部分都已衰落,唯“偷青”独存,这与“偷青”寓意的变化及承载此风俗的物质条件简易可行有很大的关联。  相似文献   

20.
浅谈民俗文物的特征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俗是历史的产物 ,它伴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 ,因而 ,民俗学被称之为“历史之学”。许多物质的、精神的文化事象 ,都总汇到民俗之中 ,所以研究历史不能不研究民俗。目前 ,在我国民俗学研究上 ,大体有两个途径 ,“一个是理论民俗学 ,一个是应用民俗学。理论民俗学侧重理论规律的研究和学科体系的建设。应用民俗学则方面较广 ,重在实际的应用 ,有实际的效益。”① 而作为一个民俗类型的博物馆 ,研究民俗不能不研究民俗文物 ,研究民俗文物离不开对民俗文物的调查、搜集、分类、研究、整理 ,所以侧重点要放在对物即民俗文物的研究上 ,以民俗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