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东地处季风著称的亚洲东南缘,因其纬度低,深受海洋暖湿气流的影响,形成了高温多雨的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加之遍及境内的冲积平原、三角洲和山谷低地,“尤其是河流冲积的地区,位于江河海滨,水利既充足,土壤又肥沃,自更属理想的稻米种植区”。早在宋时,广州米已远销今浙江、福建等地。然而明中叶后,广东缺粮的迹象日趋显露,至清初,“东粤(广东)固多谷地也,然不能不仰资于西粤(广西)”,这与当时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和非生产性城镇人口的增加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2.
广东在历史上属缺粮之地,民国时期同样是缺粮省份。据历史资料记载:广东自产粮食,早造能供3个月之需,晚造可供6个月之用,一年约缺3个月的粮食。  相似文献   

3.
清代广东"不落家"史料一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永华 《民俗研究》2000,(2):191-192
关于福建惠安与广东顺德、南海和香山等地近代乡村中存在的“自梳女”和“不落家”习俗,自早期的林惠祥教授至七十年代的托普莱(Marjorie Topley)及近年的苏耀昌(So Alvin)、斯多卡(Janice  相似文献   

4.
刘永福传略     
这段流传于两广地区的民谣,活灵活现地刻画了上一世纪抗法民族英雄——刘永福的真实形象。 刘永福,原名建业,号渊亭,别名义(刘永福在家中排行第二,称刘二,长大成人后,按“二”的粤音,改“二”为“义”。)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九月十一日生于广东钦州古森洞小峰乡(今属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各族自治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相似文献   

5.
日寇为打通由平汉路经湘、桂两省至越南的陆路交通线,于1944年8月攻陷湖南衡阳后,由湖南、广东分兵向广西进犯。1944年八九月间,蒋介石严令第四战区(广西属第四战区作战地区)司令长官张发奎(广东人)在广西的桂林、柳州等地进行防御抗敌。这次对日寇防御作战,史称“桂柳会战”。1944年9月11日,日寇攻陷了桂北全县(今全州县)的黄沙河,桂柳会战由此揭幕。  相似文献   

6.
陈昌齐研究     
清代嘉庆年间,阮元来粤任两广总督,重修《广东通志》(以下简称“阮志”),首选广东海康籍人士陈昌齐担任总纂。王增权曾撰《陈昌齐与〈广东通志〉》一文述及:“……《中国名人大辞典》及《中国地方志词典》有其小传。”既是阮元荐选的广东通志总纂,陈昌齐的经历、学问肯定非同一般,而其生平事迹仅得一二篇小传明显不足。于是从陈氏所著《赐书堂集》及有关文献,初步考察研究陈昌齐——这位在京、浙等地任职,后曾身居《广东通志》总纂要职的粤籍著名学者之一生。  相似文献   

7.
<正>广东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以下简称“甲工”)是广东首座培养工业人才的学校。五四运动爆发后,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创建早期,“甲工”学生在刘尔崧(1899—1927)、阮啸仙(1897—1935)、周其鉴(1897—1928)[1]、张善铭(1900—1928)[2]等学生领袖的率领下,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宣传工业救国思想,主张男女平等及八小时工作制,开展反帝反封建反官僚主义的斗争。“甲工”由此享有“红色甲工”的美誉。  相似文献   

8.
“粤统”源头,是指广东统计史上最早的政府统计机构。寻找并查明“粤统”源头,是编纂《广东省志·统计志》的重要工作之一。由于过去无人论述此事,目前考证工作仍带有初探性质。本文认为:清代光绪三十四年(1908)设立的广东调查局,是广东统计史上第一个政府统计机构。 一、广东调查局的建立与发展 (一)机构的创立 广东调查局筹建于光绪二十四年 (1908)。是年4月14日(夏历,下同),粤督张人骏委派督办和总办,筹备有关设局事宜。同年6月25日,该局正式开办,是继直隶、四川、湖北、陕西、  相似文献   

9.
我国著名的草席有:用蒲草编织的“高要金渡花席”(广东);用龙须草编织的“临武龙须席”(湖南);用灯心草编织的“台席”(台湾)、“宁席”(浙江)、“关席”(江苏);用短叶茫芏编织的“莞席”(广东)。盖上之草席,以“高要金渡花席”为最,不仅其草细长、肉厚、柔韧而早有“名赛龙须”之美赞,还因其编织技艺精湛特异而驰名中外,  相似文献   

10.
李新俊,字柏林,广东梅县人,黄埔军校五期毕业,北伐时曾在叶剑英麾下工作,后留学日本明治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九一八”事变后毅然回国参加救亡运动,担任防空学校政训处长。当时国事日非,外患日逼,他对蒋介石“先安内,后攘外”的方针早有反感。“福建事变”后,蒋又莫须有地将其兄李安定(黄埔一期学生)秘密杀害,国仇家恨,迫使新俊外出香港,与我同去晋见李济深先生(尊称任公),聆听教示。1936年“两广事变”,新俊与我联络了百余名黄埔同学签名,于6月27日发表忠告蒋介石祸国殃民的公开信和揭露蒋罪行的告国人书,被蒋系特务追杀。  相似文献   

11.
广东通志馆与民国《广东通志》之编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嘉庆、道光年间,两广总督阮元仿《广西通志》例,纂修《广东通志》(以下简称“阮志”)三百三十四卷,于道光五年(1825)成书。90年以后,即民国5年(1916)广东省省长朱庆澜与梁鼎芬等主持修通志(以下简称“朱志”),但因时局动荡而中辍。民国21年(1932),邹鲁担任广州中山大学校长兼广东通志馆馆长,  相似文献   

12.
偶然读到一则《朝鲜首次承认缺粮100万吨》的报道,突然地打开了我尘封45年之久的记忆之门,拾回了一个个琐碎的片断…… 人所熟知的上世纪60年代突发的“三年困难”时期,正是我在忻定二中读初中的时光。当时全国物资匮乏,尤其粮食奇缺,城镇居民一律按低标准供应。国家很关怀在校的青少年成长,以人头日供给成品粮一斤一两。  相似文献   

13.
20 0 3年 5月中旬 ,笔者在江苏靖江市靖城城区西郊一废品收购站约 5公斤重的铜元中 ,发现一枚广东造光绪元宝当十错版铜元 (如图 )。该币紫铜质 ,径 2 80毫米 ,厚 2毫米 ;重7 6 5克。背面下缘铸英文纪值文字“TNCASH” (十文 )。此币所铸中、英文字清晰。根据《清末铜元制度述评》 (黄成 ,《中国钱币》1 991年第 3期 ) ,就该币的式样分析 ,该币应是光绪三十年 ( 1 90 4 )将当值英、中文标识由“ONECENT” (即“广东一仙”)改为“TENCASE” (即“每元当制钱十文”)时的广东当十铜元。此币背面下缘英文纪值文字“TEN”中的“E”误…  相似文献   

14.
黄明堂     
黄明堂(1866--1939),字德新,广东钦州(今属广西壮族自治区)大寺人,壮族,排行第八,小名叫黄八,参加会党后,大家都称他为“八哥”或“八叔”,外号“大肚黄八”。  相似文献   

15.
广东人嗜食狗肉,已经遐尔闻名。但一些不懂内情的外地人却常嘲笑广东人“死猫烂狗”都可入席。早在1936年,有人在《北平晨报》上发表过一篇文章《漫话吃狗肉》,里面就谈到:“只有两广人才懂得狗肉的异香美味。”确实,焖好的狗肉,香飘万里,故广东人美其名为“香肉”、“三六肉”(广州方音的“狗”与“九”同音,三加六为九。)来显示狗肉的魅力。”  相似文献   

16.
刘(龙天)(又名刘岩、刘陟、刘龚),五代时期南汉国的建立者。后梁贞明三年(917),刘(龙天)以广州为兴王府,“即皇帝位,国号大越,改元曰乾亨。……立三庙,置百官”建立了割据岭南的封建政权,辖属四十七州,领有今广东、广西之地。次年,刘(龙共)以汉代刘氏后  相似文献   

17.
柯伟明  杨鸿 《安徽史学》2023,(5):123-131
法币改革是国民政府为统一全国币制而实施的一项重要政策。1936年7月陈济棠下野后,中央与广东地方当局商定币制改革方案,计划逐步以国币取代毫券。全面抗战爆发后,广东地方当局不得不因应形势需要延用毫券,形成“券币并行”的货币格局。为推进白银国有政策,广东地方当局积极收买白银,但效果极其有限。在此背景下,毫券和国币先后遭受歧视、低折,券币比率急剧变动。为稳定货币金融市场,广东地方当局采取措施维持与调整券币比率,确立了“币主券辅”的货币关系。这说明法币政策的推行是一个艰难而曲折的历史进程,在战时信用危机之下,广东地方当局努力探索维持货币信用的路径,实现了形式特殊的地域性币制统一。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编纂出版英文版年鉴的单位和地区越来越多。如何提高英文版年鉴的可读性、吸引力,是摆在年鉴工作者面前的理论和现实课题。笔者把美国《世界年鉴(2014)》与我国《广东年鉴(2018)》英文版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初步结论:在目录编排上,前者重“实用”轻“形式”,后者“形”“神”兼备;经济部类记述上,前者“数”多“述”少,后者“数”少“述”多。为更好地发挥年鉴的桥梁、窗口作用,编纂英文版年鉴时间断限可适当上延,以便读者全面了解事物发展过程;要在提高资料性上下功夫,善于用“数据”说话。  相似文献   

19.
晚清民国时期,广东因缺粮严重而自印支半岛安南、暹罗等国经香港中转大量进口洋米。因广东洋米进口贸易的兴盛,洋米输入的主要港口广州和汕头兴起以经营洋米进口贸易为主的行业,即广州米糠行和汕头的轮船行与南北港行,这些行业成为当地米业中坚。1933年9月,旨在遏制洋米、保护土米的洋米进口税在广东开征,洋米商联合抵制,成为维护洋米进口贸易的主要力量。洋米贸易行业的抗税行为虽旨在维护行业利益,然其一再强调广东民食依赖洋米输入源于洋米相对国米的市场优势,亦是对市场的维护与尊重。近代广东的洋米进口贸易与洋米贸易行业的发展呈现出市场与行业之间休戚与共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詹师富起义,于明朝正德年间,爆发于福建省南靖地方大帽山区。起义历时年余,活动于江西、福建、广东交界之地。明朝政府调集了大量的军队,巡抚南赣都御史王守仁亲自统兵镇压。起义军被镇压后,明朝皇帝对镇压起义“有功”人员颁发了“勅谕”,表彰其“功绩”。这个“刺谕”反映了起义军一些活动。故将这次起义与“刺谕”有关情况简述之。一明朝中期以后,统治阶级日趋腐朽,英宗(正统)时,太监王振专权,把持朝政,排斥异己,爪牙遍及各地。福建参政宋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