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万新华 《南方文物》2014,(2):150-154
<正>1935年6月,傅抱石留学东瀛归来,任教于中央大学教育学院艺术科,讲授中国美术史。受日本学术的启发,傅抱石在教学之余开始了其持续数年的石涛研究之路,开启了现代中国石涛研究之先声。几年来,傅抱石笔耕不断,不断考证和论叙,锲而不舍地寻根探源,对石涛生平和艺术进行了深入的探究。随着《石涛年谱稿》《石涛上人生卒考》《石涛丛考》《石涛再考》《石涛三考》《石涛画论之研究》《大涤子题画诗跋校补》的相继脱稿或发表,傅抱石  相似文献   

2.
《收藏家》2021,(5)
正师出名家才比诗佛程鸣(1676年~?),清代中早期画家、文人、收藏家,安徽歙县人,字友声,号松门,乾隆诸生。程鸣诗、画均师出名家,根据史料详细的记载,他是石涛的入室弟子,1696年,石涛过扬州时与程鸣父程浚相晤,当年夏天即客居程氏松风堂,即程鸣20岁时就结识石涛,并从其学画。程鸣绘画颇得石涛笔意,又宗法王蒙,他的山水:"学于石涛,参以程邃,每以秃毫渴墨,运以中锋,纯以书法成之,不加渲染,自然沉郁苍浑。"程鸣也是王士祯诗弟子。  相似文献   

3.
<正>梅清(1623?1697),字渊公,号瞿山,安徽宣城人。顺治十一年(1654)举人,与石涛交往友善,相互切磋画艺,石涛早期的山水,受到他一定的影响,而他晚年画黄山,又受石涛的影响,有"黄山画派"巨子的誉称。他以画黄山著名,"得黄山之真情",与石涛、弘仁同为"黄山画派"的代表人物,作品有《黄山纪游》册等。同时他又善诗文和书法,著有《天延阁集》《瞿山诗略》。歙县博物馆现藏有梅清《黄山图》一册,共计12开,长27、宽22厘米,每开上绘一处黄山胜景,且保存完好,殊为珍贵。  相似文献   

4.
王慧玲 《收藏家》2012,(2):15-20
君匋艺匋术院藏有石涛《苦瓜妙谛兰竹册》一册,此册正面有吴湖帆题签:"《大滌子兰竹册》,宋纸逸品六帧,吴湖帆题签。"这本清代石涛兰竹册页为国家一级藏品,纸本,水墨,纵31、横24.5厘米,分别描绘有兰花、兰竹、竹笋、兰石等,用笔秀润,用墨明雅,信笔而得,直抒胸臆,实乃石涛小幅画作里的精品佳作。  相似文献   

5.
石涛,是中国美术史上一位有着杰出地位的画家,其山水画被称为清代的最高成就,山水绘画理论到了石涛已达到封建社会的高峰,有许多见解,直至今天仍有着借鉴的价值。对于这位艺术巨匠,介绍颇多,清代而后,仅就专书画册出版达三、四十种之多,研究论文亦近百篇。但是,对石涛艺术及其艺术思想形成之原因,则涉及不多,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大课题。本文仅就石涛与戴本孝的关系谈一点浅见。  相似文献   

6.
画僧石涛     
石涛系中国画大师,齐白石老人在评石涛的艺术成就时称:“二千余载只斯僧。”清初“四王”之一的大画家王原祁亦折服他,誉石涛“大江以南为第一”。  相似文献   

7.
一、关于《黄山八胜图册》(日本·泉屋博古馆藏).我国的研究者已经发表了一些评价和研究成果。 尤其是下列的两个文献很重要. 1、岛田修二郎“石涛笔《黄山八胜图册》解说”(《二石八大》,友庄。1958年) 2、古原宏伸“石涛与黄山八胜画册”(《石涛 黄山八胜画册》,筑摩书房,1970年) 这二位学者对于《黄山八胜图册》都  相似文献   

8.
正巢湖区域滨江环湖,地理位置独特,自古以来既是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优势区域,又是战争、灾荒和人口迁移频繁的区域。在这一特定历史地理环境下形成的巢湖区域文化,生发于中华先祖有巢氏构木为巢,成熟于八百里巢湖孕育的水乡泽国,在"楚头吴尾"交错中洗礼,在南北文化交融中成长。巢湖民歌,既是巢湖区域历史文化的伴生物,又从不同侧面印记着巢湖区域的历史文化。本文试图以区域文化史为视角,以民歌文化理论为支撑,力求对巢湖民歌作多层面的历史解读。一、巢湖民歌透视出远古遗风的家园意识  相似文献   

9.
杨新 《收藏家》2002,(4):54-57
一件好的书画作品,笔精墨妙,似有天地鬼神之助,自大师心中流出,令人过目不忘,谓之铭心绝品。近日,应友人之约,前往盘龙拍卖公司,观其所征集到的春季拍卖书画作品,不意其中有不少大师之作,当观之时,心弦震荡;待观之后,刻骨难忘。夜深人静,回想所见,奋笔疾书,记录于此,待来日之研究。石涛《墨笔山水》,大幅,画面整洁,层山峻岭,笔迹磊落。近几年来,拍卖行中之石涛作品,除《高呼与可图》卷之外,很难见到有如此精彩的石涛作品。余当即  相似文献   

10.
石涛早年的画风师承并不十分清晰,本文通过现存可靠画迹和史料的双重考察,试图廓清画家早年在武昌、松江和宣城期间的行迹与书画风格变化。石涛称之为"诸师友笔墨中人"的宣城诗画社成员,曾经扮演了亦师亦友的重要角色,特别是石涛与梅清之间交往密切,影响了他后来"诗画行一路"的作风。此外,本文亦对这一时期石涛书画创作中经历的"探奇索怪"予以深入讨论:分别与石涛的黄山之游和苏轼"丑字"观念有关。  相似文献   

11.
环巢湖古塔历史文化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立冬 《安徽史学》2011,(5):123-125
"环巢湖"是一个地域概念,泛指整个巢湖流域,包括合肥市、巢湖市两个市全部和六安市一部(老市区及舒城县),同时也是一个文化概念,用以指称以巢湖为中心,环巢湖地域上形成的具有独特地方特色的文化群落,可定义为"环巢湖文化圈"。散布在环巢湖流域内的  相似文献   

12.
雒三桂 《收藏家》2009,(9):89-90
《明皇出游图》是石涛传世作品中罕见的一幅鸿篇巨制,石涛在题款中明确说明此画是“漫临”南宋“名绘神物”。由于没有具体创作年代,对于这幅巨制,我们必须从石涛一生绘画艺术的前后变化之中寻找线索,才能对这幅巨制的内容及艺术手法进行较为详细的解读。  相似文献   

13.
正巢湖民歌源远流长,底蕴丰富,特色鲜明。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巢湖民歌得到长足的传承和发展。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巢湖民歌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这份光荣和自豪,凝结着各级政协组织、广大政协委员和文化文史工作者的一份心血和汗水,其背后一些鲜为人知的轶事遗闻,也必将会给当下和来者,留下更多有价值的启迪和激励。  相似文献   

14.
刘晞仪 《故宫博物院院刊》2020,(6):16-32+108-109
十六罗汉是中国人物画中最古老而流行的题材之一,历代画作的母题和构图有大致模式,其中的降龙罗汉惯例持钵。石涛的《十六罗汉图》卷却在中段用约略三分之一的幅面描绘一罗汉持瓶降龙,此段云水澎湃,龙颜惊愤,迥异他段的清和闲散。降龙归瓶的图像晚明时出现于吴彬和丁云鹏的画作,应与当时的心学思潮及诠释收心理论的通俗小说《西游记》有关。石涛作此图时因梦想重挫而引发了退身心境,故在画中沿用呼应禅修的降龙归瓶典故,并以此作为全画的核心,寄托自己从此潜心修道、不务名位的意向。此图是石涛以宗教画兼为自传言志之作。  相似文献   

15.
巢湖民歌     
《文史月刊》2013,(9):F0002-F0002
<正>安徽巢湖地区既是鱼米之乡,也是民歌之乡,正如一首巢湖民歌所唱:"红公鸡尾巴拖,三岁孩儿会唱歌,若问歌儿有多少,芝麻三斗并三箩。"巢湖人爱唱歌,他们自豪地唱到:"叫我唱歌不费难,舌条弯弯嘴动弹,三个五个随我唱,十个八个随你还,田里干活唱着玩。"巢湖民歌分为山歌、秧歌、船歌、渔歌、茶歌和小调等多种形式。"望风采柳"是巢湖民歌的传统创作形式,农民们智慧风趣,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就唱什么。比如,春夏季节,在水田里插  相似文献   

16.
迟早要还的     
事件2007年6月,继无锡太湖蓝藻暴发之后,安徽巢湖、云南滇池也相继出现了被蓝藻严重污染的状况。据相关媒体报道,6月中旬左右,安徽省巢湖市中庙风景区的巢湖水域开始出现大面积蓝藻,湖水呈现出翠绿色、粘稠状。巢湖市环保局专家分析,氮磷总量增加导致湖水富营养化,外加适宜的  相似文献   

17.
旅游纪念品具有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是城市和景点的"活名片",在宣传地域文化、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也是地域文化视觉化、形象化的展现载体。但是,环巢湖地区的旅游纪念品却是一块短板,制约着旅游业全面发展。基于此,分析环巢湖地区旅游纪念品的现状,着力于提高环巢湖地区旅游纪念品的吸引力,引出基于地方文化遗产中的元素和符号的旅游纪念品设计方法,以此实现将旅游纪念品作为环巢湖地区优秀文化的载体,宣传和开发环巢湖文化。  相似文献   

18.
本文试图通过考察石涛底层体验对其艺术诉求和艺术品格的决定及传统庄禅观念对其艺术精神的影响,进而揭示石涛山水画之精神实质——在艺术审美观照中以逃避、超脱的方式而进行的一次次主体人格的生成努力。  相似文献   

19.
李芳 《环球人物》2013,(1):88-89
国破家亡这种事,发生在普通人身上就足够悲惨了。如果你还不幸是个皇族,那简直像上天下了一道符咒,注定了此后一生的痛苦折磨。明末清初的画僧石涛,就是这样不幸的宗室后代。对自己的身世讳莫如深石涛本是明朝靖江王后裔,原名叫朱若极。第一代靖江王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重孙,被封在桂林,爵位世代承袭。如果明朝没有灭亡,石涛长大了,也会是一代藩王。只可惜,他还是个幼童时,崇祯  相似文献   

20.
王珍  于英 《收藏家》2006,(1):17-22
对于石涛的艺术及其影响,有清以来,已经建立了一整套成熟的理论与学说。但是,一些西方现代艺术家“发现”石涛之后,从他们的角度,进行了新颖的、富有意义的解读。如何把我们的传统认识与这些外来的、新鲜的理解相比较、相融合,这也就意味着如何让传统在今天的世界重新获得活力。17世纪,当欧洲艺术家还在致力于神话与宗教题材的时候,石涛这样的中国艺术家已经在谱写点与线、黑与白、笔与墨的奏鸣曲,并将这种探索上升为人与自然、心与物象之间的对话。这条美学道路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扬州八怪”“、海上画派”,都已经开始受“市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