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军 《文史春秋》2012,(7):64-64
孟昶作为亡国之君,历来受不屑和轻蔑,大多将他与蜀汉后主刘禅、南唐后主李煜归为一类,而孟昶的另一面则往往被淹没或是被忽略了。盂昶继位后蜀皇帝时,年仅16岁。大臣们都是他父亲留下的“老资格”,自恃战功卓著,不把这个少年皇帝放在眼里。他们颐指气使,无法无天,甚至侵夺皇权,政变随时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2.
宋朝的徽茶     
赵焰 《江淮文史》2014,(6):157-159
正有一个说法很有意思,说宋徽宗赵佶实际上是南唐后主李煜投胎——李煜被宋太祖赵匡胤夺走江山,又被宋太宗赵光义毒死之后,怀着深仇大恨转投赵家,当上了宋朝的皇帝,以骄奢淫逸断送赵家天下的方式来实现复仇。这种说法还真有点"靠谱",赵佶与李煜真是有些相像:他们都是皇帝中的"文艺青年",英俊潇洒,风流倜傥,艺术气质浓郁。相对于李煜的诗人气质,赵佶似乎艺术功力更为深厚,不仅通晓音律善于诗文,而且精于书画,一笔"瘦金体"更是君临天下。赵佶兴趣还特别广泛,对茶艺也颇感  相似文献   

3.
正《三国演义》中的后主刘禅,被塑造成了一个"扶不起的阿斗"形象,让读者觉得后主刘禅是一个昏聩无能、不理朝政、娇宠宦官、荒淫无度的末代之君,由此对于他的亡国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其实,纵向来看,相比于魏、蜀、吴三国的第一代创业者曹操、孙坚、刘备来说,后主刘禅的功绩和能力可能稍逊风骚;横向来看,相比于魏、蜀、吴三国的官二代  相似文献   

4.
与岭南诸地一样,唐代的广东仍很荒僻,故被朝廷作为流放“罪官”的地方。在被谪的“罪官”中,一批从“总揽朝政,统率群僚”的高位上跌落下来的“罪相”、特别引人瞩目。  相似文献   

5.
马雪 《文史天地》2009,(5):59-60
宋朝是科举制度的重要发展时期。虽然录取的名额比前代大大增加,但毕竟僧多粥少,屡试落第、五六十岁还在为功名奔波的仍大有人在。考虑到这些读书人“易农而学,应书躬策至于历年且老而无所成”,皇帝特许在正榜之外,另发一榜恩赐其功名“与微官使之沾禄而后归”,因老人居多,此榜即被戏称为“老榜”。而榜上有名、以特恩获得功名的老年士子们就是老榜官。  相似文献   

6.
太监,史书上称为寺人、阉(奄)人、阍人、宦寺、宦官、中官、中贵、内官、内臣、内侍、内监等等。宫中役使阉人,侍奉皇帝及其家族,可远溯至周秦。最初,因古法有宫刑,受过宫刑的人多被遣王宫廷充当杂  相似文献   

7.
宋代书判拔萃科仅存在于北宋前期,曾两度置废,但性质有所不同。首次设置于建隆三年,属于吏部科目选,应试者须是有出身、有官者。大中祥符元年,因失去科目选意义而被废。第二次设置于天圣七年,属于制举之一科。景祐元年,因不合皇帝亲试的制科规矩再度被废。宋代书判拔萃科有较为严格的考选制度,曾得到认真执行。  相似文献   

8.
"内廷行走"是清代特有的官称,它的出现与朝臣的"近侍化"密切相关。本文通过梳理"内廷行走"人员的构成、来源、身份及其职事特点,认为这些行走内廷的重臣,在日值内廷、与谋国事的同时,实际上已经在皇帝身边形成了"要职"再聚合的办事机制。而朝政处理日趋"内廷化"的结果,使决策越来越突出皇帝的个人意志,朝臣的身份本质上也在向皇帝的"近臣"和"近侍"转变。"内廷行走"官称的出现并非孤立现象,而是与"内廷官"、"内廷王公大臣"、"办事大臣"等概念和术语一样,体现了清代皇权高度集中并在官僚体制上发生的重要变化和特征。  相似文献   

9.
崔建华 《文史天地》2011,(11):43-47
读本文,确实读出了皇室中罕有的亲情。而刘苍"官多反而扰民"的主张,实在值得借鉴。常言道,最是无情帝王家。汉代宗室诸王反叛者有之,以谋反的罪名被杀被削的也是史不绝书。其实这也不能全怪诸王,很多时候,所谓的谋逆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皇帝与宗室诸侯王彼此之间缺乏信任,皇帝总觉得诸侯要谋反,而诸侯总担心皇帝要收拾他们,不甘心坐  相似文献   

10.
《文史博览》2008,(4):29
“白色情人节”最早起源于公元三世纪时的罗马。罗马皇帝在2月14日救了一对原本因违反恋爱结婚禁令而要被处死的恋人,罗马皇帝为了纪念这一天而设立了情人节。而在一个月后的3月14日,这对获救的恋人宣誓恋情将至死不渝,为纪念这一天,于是另订为白色情人节。  相似文献   

11.
古人有诗云 :披史何须气不平 ,到头公道自分明。汉陵春草年年绿 ,疑冢荆榛何处生 ?又有诗道 :昔度铜台水 ,不闻歌叹声。西陵寂寞路 ,一样草间生。这两首诗说的是同一个地方 ,就是位于修武县方庄镇古汉村南的禅陵 ;凭吊的是同一个人 ,就是东汉最后一位皇帝汉献帝刘协。刘协 (181- 2 34) ,字伯和 ,东汉灵帝之中子。刘协自幼聪明睿智 ,颇受灵帝喜爱。但他生逢乱世 ,命运多舛。他出生不久 ,生母王美人就被何皇后毒害 ,由祖母董太后继续抚养。刘协 8岁时 ,灵帝驾崩 ,后宫再次祸起 ,董太后被逐出皇宫 ,很快又被鸠死。而此前 ,因宦官专权 ,朝政腐败…  相似文献   

12.
南北朝时的南朝宋,第五任皇帝是宋明帝刘彧,宋文帝刘义隆的第11个儿子。 刘彧生于帝王之家,自幼锦衣玉食,饫甘餍肥;10岁时被封为淮阳王,食邑2000户;14岁被封为湘东王,后被封为冠军将军。先后做过卫尉等皇家禁卫军高级军官和几任地方官。  相似文献   

13.
正翰林院,又称词林、玉堂、馆阁、翰苑,是我国唐朝初期设立的一个集学术、政治、文化功能于一体的官僚机构。它随着科举制度的成立而出现,并不断完善,不断强化,亦随着科举制度的消亡而废止。从唐至清,绵延了一千多年。唐代的翰林学士,相当于皇帝的私人秘书,虽非正式的官职,但是接近皇帝,常与皇帝在内廷商议朝政,草拟诏书,权力很  相似文献   

14.
<正>张瑞图(1570~1641),晋江人,明大学士,著名书法家。明末宦官弄权,朝政昏暗,政局动荡,张瑞图"苦心维挽",然被崇祯帝划为"阉党",遗恨终身。南明皇帝虽给以平反,  相似文献   

15.
正宋朝是科举制度的重要发展时期。虽然录取的名额比前代大大增加,但毕竟僧多粥少,屡试落第、五六十岁还在为功名奔波的仍大有人在。考虑到这些读书人"易农而学,应书躬策至于历年且老而无所成"。皇帝特许在正榜之外,另发一榜恩赐其功名"与微官使之沾禄而后归",因老人居多,此榜即被戏称为"老榜"。而榜上有名、以特恩获得功名的老年士子们就是  相似文献   

16.
2003年,适逢承德避暑山庄肇建300周年。9月6日,河北省人民政府会同国家文物局将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避暑山庄坐落在河北省承德市区北部,始建于1703年,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耗时89年营造而成,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古典皇家园林,清朝的七位皇帝,在位时都要用半年左右时间在此消夏避暑、处理朝政、接见少数民族王公大臣、会见外国使节.这里一度成为清朝的第二政治中心,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在此发生。避暑山庄融政治、历史、文化、美学和园林艺术于一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文化遗产”。为纪念避暑山庄肇建300周年,本刊特约请高思文同志撰写此文。  相似文献   

17.
辽代因修起居注而设记注官,但《辽史·百官志》南面朝官所列起居舍人、起居郎并不是记注官,所谓的“起居舍人院”也并不存在。辽代的记注官为使职化差遣之职,由牌印郎君、翰林都林牙等兼任。牌印郎君属于皇帝身边近侍,隶属于牌印局,翰林都林牙(总知翰林院事)属于朝官中的文官,可能隶属于大林牙院。辽代记注官皆以契丹文化人充任,这与辽代皇帝为中心的政务运作系统普遍使用契丹语有关。辽代记注官所编《起居注》失之于略,根源在于诸司供报送录制度不健全,以及记注官听闻议政的权力有限。辽代记注官之设,既弘扬相延数代的编修《起居注》传统,也具有多民族文化交融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本文探讨了供奉官内涵自唐至五代的变化 ,指出 :在唐代前期 ,狭义的供奉官指中书、门下两省官 ,这也是供奉官最广泛的用法 ,广义的供奉官则还包括御史台官。高宗、武则天时期 ,出现台谏官“内供奉” ,是在法定名额之外所置谏官、御史等官的名目 ,“内供奉”的含义是“在某处服务” ,属唐人惯用法。玄宗“尊重宫闱” ,供奉官之名始加于宦官 ,出现宣徽供奉官 ,属加衔性质 ,职在为皇帝“备顾问”。五代时 ,供奉官成为属于武人的专有官名 ,其常规职司是在皇帝身边充当武官侍从 ,其最重要的作用是奉命出使 ,使命多与军事有关  相似文献   

19.
王朝末日中的“崇祯死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思 《炎黄春秋》2000,(5):76-80
崇祯十七年(1644年)旧历三月十九日,是明朝最后一个皇帝朱由检上吊自杀的日子。在此二十多天前,内阁大学士(类似现在的副总理)蒋德璄和皇上顶了嘴,说了几段为时已晚、但在我看来仍然非常要紧的话,惹得皇上大怒,蒋德璄也因此丢了官。  相似文献   

20.
谦让的智慧     
曹鸿骞 《文史春秋》2012,(12):64-64
汉高帝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大汉王朝开国皇帝刘邦病死,吕后把持朝政,大权独揽,乘机极力培养吕氏势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