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塞种在公元前2世纪已为汉文明所知,较早见于《汉书·西域传》;萨迦见于古波斯铭文;斯基泰见于希罗多德《历史》及其他希腊古典作家的著述。塞种、萨迦、斯基泰都是古代诸文明中心对欧亚草原一带游牧民族的称谓。受考古学、语言学等的启发,学者们提出了广义塞种的概念,即塞种、萨迦、斯基泰泛指欧亚草原的游牧民族,他们具有相同的内涵。  相似文献   

2.
帕提亚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指不同。阿黑美尼德时期的帕提亚人是希腊人对波斯帝国境内帕提亚地区早期居民的称呼,而通常意义上的帕提亚人是古典作家对阿尔萨息王朝缔造者的统称,即文章所论述的帕提亚人。文献材料告诉我们,帕提亚人是斯基泰人的一支。考古材料不仅证实了文献关于帕提亚人源出于斯基泰的记载,而且细致地反映了帕提亚人所具有的斯基泰草原文化的内涵。从帕提亚历史的发展进程来说,正是帕提亚人生活和习俗具有的斯基泰游牧文化特征奠定了帕提亚帝国成就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古代欧亚草原游牧民族的风俗和文化莫任南从黑海之北的东欧平原,向东过伏尔加河、中亚细亚至蒙古高原,是一块广阔的欧亚草原。在古代,这里曾是斯基泰、玛撒该塔伊、康居、月氏、乌孙和匈奴等许多游牧民族生活过的舞台。位于欧亚草原之南的是从北非尼罗河向东,经两河流...  相似文献   

4.
鄂尔多斯位于长城和黄河之间,15世纪中后期以降作为中原汉地和蒙古高原的交接地带,其地域社会的特色非常明显。康熙中叶之后,随着该地区农耕经济的产生,引起多方面的社会变动,体现在人文地理、经济生活、社会组织诸领域。  相似文献   

5.
欧亚草原东部的考古发现与斯基泰的早期历史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物 《考古》2012,(4):56-69,109
新疆的考古材料对探讨斯基泰的来源和早期斯基泰文化同欧亚草原东部地区的关系等问题有重要意义。新疆及其周边地区在斯基泰西迁之前已经和丰提克地区有互动关系,三道海子文化在其中起了主要作用,其扩张也是斯基泰西迁的主要原因。斯基泰西迁后,欧亚草原进入以游牧为主要经济方式的时代。  相似文献   

6.
蒙古高原诸族政权及其递嬗──兼论中国北部边疆问题孟古托力蒙古高原先后哺育了许多民族,虽然大小不同,但几乎都有相当丰富的历史内容,并在等待我们继续发掘和研究。研究他们的历史既是东北亚地方史的重要部分,又是北方民族史的主要内容。他们的历史,头绪纷乱,情况...  相似文献   

7.
斯基泰人是上古活跃在黑海北岸草原上的一支游牧民族.依希罗多德所述,该民族有卡里披达伊人、阿拉佐涅斯人、农耕斯基泰人、农民斯基泰人、游牧斯基泰人和王族斯基泰人等六部.参考其他现代研究成果,本文梳理了希罗多德所记相关资料,就斯基泰各部的族称、生产方式和活动地域做初步考察.研究发现,除卡里披达伊人和阿拉佐涅斯人外,其他今天习用的族称在希罗多德笔下只是指称某一人群的固定短语,反映了希罗多德从外部观察所得出的印象;卡里披达伊人、阿拉佐涅斯人及农民斯基泰人的另一称谓--包律斯铁尼铁司,则可视为他称族称,体现了外界人群对其某些特点的关注;而王族斯基泰人则另有自称,即"斯科洛托伊人".在生产方式上,这六部大都以游牧业为主,有些兼行农耕.至于活动地域,希罗多德记载过简,今天只能述其大略.  相似文献   

8.
晁舸 《丝绸之路》2009,(22):5-10
我国北方长城沿线出土了大量含有动物纹饰的器物。从已知考古资料入手分析,发现其产生与商周时期黄河流域高度发达的青铜文化有关,而在其发展过程中又受到了以斯基泰类型为代表的欧亚草原动物纹的极大影响,这一切背后的推动力则是欧亚大草原上持续了数个世纪之久的民族迁徙浪潮。  相似文献   

9.
回鹘文是8至15世纪间维吾尔族和裕固族的共同祖先———回鹘人广泛使用过的一种古文字,从蒙古高原到塔里木盆地,由河西走廊直抵中亚细亚,都可见到用这种文字书写的文献留存。除了为数丰富的宗教典籍(主要是佛教和摩尼教文献,还有少量基督教、祆教文献)、文学作品、卜辞历书、药书医方外,尚有200—400件极其珍贵的回鹘文社会经济文书,成为我们认识宋元时代维吾尔族文化生活、土地制度、赋役制度、高利贷、阶级关系、民族关系诸方面的重要依据,成为敦煌吐鲁番学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欧美及日本学者以其拥有大部分回鹘文社会经济文书之便,自…  相似文献   

10.
丧葬习俗     
藏民族古老的丧葬习俗,也比较奇异,像这个民族一样充满神秘的色彩。 土葬:是藏民族信奉苯教时期流行的一种古老葬俗。据考古发现,藏区的土葬历史非常悠久,早在3000多年前,藏民族就建立了墓葬的习俗。土葬在佛教传入后,这种葬法一直延续到公元9世纪中叶吐蕃  相似文献   

11.
<正>藏传佛教是藏族传统文化的基础,对中国西藏的政治、经济、教育、生活与习俗诸方面均有深刻的影响,而这种影响是通过西藏众多的寺庙殿堂产生的。西藏寺庙最早建立于公元8世纪。约在公元779年,在吐蕃王赤松德赞的亲自主持下,桑耶寺建设完工,历时12个春秋,这是藏传佛教史上第一座具有真正意义的寺庙。桑耶寺的建立,显示了佛教势力的上升。藏传佛教在后来的发展中,逐渐产生了不同的教派,各教派都建有自己的寺庙,这些寺庙中保存  相似文献   

12.
古代生活在锡尔河以北、伊犁河流域及天山北麓的游牧民族塞人(斯基泰人)不断向南和西南迁徙。公元前2世纪后期.在大月氏人受匈奴和乌孙所迫而西迁时,更加速了塞人的南迁。在公元1世纪已经到达阿富汗东南部的塞人中有一支穿过俾路支和信德进入印度西部卡提阿瓦半岛.并在此地建立了塞人国家,这就是所谓的“西郡太守”,亦称其为“西部塞人州长国”。  相似文献   

13.
古代西南地区“杖”制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杖是出现在南方丝绸之路上的一种文物,它表明西南地区的一些民族在商周至秦汉时期曾有过用杖习俗。在这种习俗中,杖是权力的象征物,巫师和拥有巫师身份的部落首领是杖的使用者。“西南夷”杖与“蜀”杖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原因是两者之间曾经存在过某种程度上的同一宗教文化背景,而两者的杖在数量上的多寡则源于古蜀国与西南夷诸族在社会结构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16世纪中叶,自14世纪以后支配东亚关系的以明朝为中心的"华夷秩序"趋于崩坏,努尔哈赤成功把握了这种机遇,以其高超的洞察力,依据时局的变化及与敌手斗争的需要,及时调整诸方面关系,因势利导巧妙处理与其他女真各部、明朝、蒙古、朝鲜诸关系,最终成功崛起。  相似文献   

15.
王欣 《民族译丛》2006,(4):37-43
阿富汗东北部地区是古代东、西方民族的汇聚之地。在前伊斯兰时期,该地区的民族构成在原来东伊朗语民族巴克特里亚人的基础上,先后融入了希腊人、斯基泰人、大月氏人、波斯人、口厌哒人和突厥人等。该地区在历史上先后被称为巴克特里亚和吐火罗斯坦,这种地理称谓的变化折射出当地古代民族的变迁轨迹。  相似文献   

16.
李良赞 《神州民俗》2007,(11):15-16
商洛“秦头楚尾”的山地区位,使其风土民情、丧葬习俗。既具中国传统习俗之共性,又富地方特色之个性,蕴含秦巴山民朴素的丧葬信仰。丧葬习俗是商洛诸多习俗的缩影,“成服”、“铭旌”、“入殓”、“出殡”等系列活动,体现了该地丧葬习俗“既具秦风,又含楚韵”的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17.
《中国西藏》2005,(4):93-93
廖方容在《西藏研究》2005年第二期上发表了关于西藏土葬习俗的章。土葬在藏族的历史上曾有过一段盛行的时期,从王室到平民都大为推崇。但经过历史的洗礼后,这一习俗却悄然隐退,仅在一些偏远地区还有残余,但其意义较之以前,已大为殊异。而作的这篇章旨在分析土葬习俗的发展演变线索,力求揭示隐藏在其背后诸方面的原因。作首先整理搜集历史献,分析阐述了土葬习俗的历史沿革;然后又分别从自然环境、社会生产、政治环境、宗教影响等四个因素与土葬习俗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最后作得出关于土葬习俗衰落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中国大陆华人飘洋过海到澳洲去谋生的事最早发生在19世纪40年代,去的人数也少。19世纪50年代由于澳洲发现金矿,才吸引了大批华人前去淘金。由于种族的、经济的以及生活习俗诸方面的原因,澳洲白人的排华活动愈演愈烈,终于导致20世纪初主要旨在禁止华人入澳与留居的“白澳政策”的形成。此后,华人离澳的多,入澳的少,在澳华人数量陡降。二战期间,澳洲政府接收了一批华人难民。因此,20世纪初到二战前的几十年中,在澳华人的主体仍是淘金时期入澳而后来留居的那部分华人。二战后,澳洲政府允许一部分华人学者、留学生、商人、企业  相似文献   

19.
西藏民间的沐浴文化,具有明显的西藏高原特点和藏民族特色,从布德贡吉时代的“熏香沐浴”、1000多年前的藏医学的“药浴”、自古流传至今的“沐浴节”等都表明,无论什么历史时代,什么宗教,什么文化,在西藏民间都有沐浴的习俗。千百年来,这种独特的沐浴文化现象与习俗,在对藏民族的健身与保健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早在布德贡吉时代,西藏民间就有了洗澡的卫生习俗。当时的民间故事集《尸语故事》记载:民间人们大多“熏香沐浴”,以杀菌防疫。8世纪初由龙树著的《佛  相似文献   

20.
语用中的民俗作为一种语言化现象,包括的范围很广,如副语言习俗、数习俗、言语风尚以及语法、修辞、语音、字诸方面的习俗惯制要素等。本主要通过汉语的例子管中窥豹,对谐音、和谐与对称、言语禁忌、语言崇拜、语言伦理等五种语用民俗作了一些探讨。目的在于揭示语言的化性质、化价值、化功能和语言化的相对性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