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疆塔里木盆地存在着大量古代佛塔及相关遗迹,根据建筑形制对这些佛塔遗迹做了详尽分类,并对不同类型佛塔的佛教建筑特征给予初步研究.分为五种主要类型:窣堵婆(stūpa)型、方形塔、塔庙式、以米兰M.Ⅱ代表的类型、八面体形柱式塔.以分类研究为基础,探讨了佛塔的渊源以及佛塔与佛寺之间的空间布局,以揭示塔里木盆地佛塔的建筑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2.
《文物》2016,(3)
正2012年文物出版社出版了老友孙机的学术论文集《仰观集——古文物的欣赏与鉴别》,我曾经写文祝贺。仅过三年,文物出版社又将由他精心修订的《仰观集——古文物的欣赏与鉴别(修订本)》出版,再次表示祝贺。在孙机的学术论文集《仰观集》中,收录论著35篇,他治学严谨,但研究门类繁多,尤其因为他离开母校北京大学后,一直供职于国家博物馆(原中国历史博物馆),更须为展览会"命题作文"。在《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文物·  相似文献   

3.
翦宁 《中国钱币》2005,(4):76-77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钱币学会理事、学术委员,北京市钱币学会常务理事,著名钱币学家董德义先生,因病不幸于2005年7月19日在北京逝世。噩耗突然传来,我简直无法接受。前几天在电话里还说他钱币教学讲课的事,音尤在耳,却竟然……。我还沉浸在悲痛之中,便接到中国钱币学会、北京市钱币学会、《中国钱币大辞典》编辑部及钱币界人士纷纷打来的电话,对董德义先生的逝世,深表哀痛!1979年我来到中国历史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工作,董德义先生便是我初涉泉学的业师。我与董德义老师在共同的工作岗位上相处十六年…  相似文献   

4.
塔,是佛教建筑艺术中一个特殊形式。也是一种公共艺术建筑物,人们经常接触它,熟悉它,关于塔的传说很多,可是对于它的来历并不很了解,现就从它的起源开始谈起吧! 我国塔的由来 塔原来不是中国的,从印度随着佛教传人我国。梵语(印度文)称stupa,中文译音窣堵坡、浮图、塔婆等,后来把塔婆的“婆”字去掉,译作一个“塔”字。“窣堵  相似文献   

5.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于1979年春开始发掘著名的北魏洛阳永宁寺塔遗址,1981年发表了《北魏永宁寺塔基发掘简报》(以下简称《简报》)。1979年夏,笔者在发掘现场测绘塔基期间,应工地同志们的要求曾绘制永宁寺塔的复原设想草图。此后,草图经拍照外传,遂有人询问复原情况。现在根据《简报》及历史文献,简略地对复原设想作一说明,待发掘报告发表后,将提出正式研究报告。  相似文献   

6.
亚洲情结     
《山茶》2009,(11):140-147
著名摄影师麦可·山下的一生事业几乎都和亚洲有关。在他的作品中,包括了《马可·波罗》、《郑和》、《湄公河》等广为人知的作品。他从1979年开始为美国《国家地理》提供照片,拍摄的地点遍及世界各大洲,但其作品关注的主题始终没有离开亚洲,尤其侧重于中国。麦可·山下曾历时三年,重走马可·波罗700多年前从威尼斯前往中国的旅程;在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之际,  相似文献   

7.
博物馆举办陈列,往往利用辅助陈列品以补充文物的不足.辅助陈列品种类不一,有复制品、装饰品等,如照片、拓本、地图、图表、模型、沙盘、布景箱、绘画、雕刻,还有简要的文字说明或文献摘要.绘画之中,有创作画,有临摹画.故宫博物院陈列部陈列设计组副研究员梁德媖1954年创制的《战国宴乐渔猎攻战图壶图案展示图》(见图)就是首先陈列在故宫博物院,后不久推广到国内外,为博物馆和书刊多次引用的“展示图”.据作者所知,书刊采用这幅“展示图”者,有:1957年《战国绘画资料》的封面和插图;1959年《故宫历代艺术馆》插图;197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历史图册》第3册封面;1981年《中国古代史论丛》第3辑封面;1982年中美合编《中国古代艺术的宝藏——故宫博物院》插图;1985年《故宫博物院陈列辅助图案集》及《中国古代工艺品图案选》;还有1988年北京社会函授大学教材《中国方志学通论》封面等.  相似文献   

8.
福建省泉州市东北洛阳桥(万安桥)的建筑年代,1979年出版的《辞海》和1981年出版的《中国名胜辞典》均以为"北宋皇祐五年(1053年)兴造,嘉祐四年(1059年)竣工"。《福建通志·金石志·石六》载《万安渡石桥记》亦作"始造于皇祐五年四月庚寅,以嘉祐四年二月辛未讫",似无出入。近见上海师院历史系所藏《万安渡石桥记》刻石拓本,则为  相似文献   

9.
网上更精彩     
美国《国家地理》摄影师麦可·山下中国行日前,美国《国家地理》资深摄影师麦可·山下到访《华夏地理》,并接受了新浪网、《摄影之友》、《新京报》等媒体的采访。1979年,麦可·山下凭借优秀的摄影作品和丰富的拍摄经验与美国《国家地理》结缘。1982年,他因拍摄长城与中国首次结缘。后来,他出版了与中国相关的《马可·波罗:现代东游记》和《伟大传奇再现郑和下西洋》两部摄影巨作。他鼓励国内的摄影爱好者与杂志编辑交流和沟通,积累经验,“作为美国《国家地理》在中国大陆唯一的合作伙伴,《华夏地理》就是一个帮助摄影师成长、成功的优秀平台。”  相似文献   

10.
中国历史博物馆于1979年从陕西岐山征集到明代徐渭墨笔花卉图卷一卷。全卷由六幅花卉、自题论画诗以及清初学者李因笃的题跋组成,纸本,纵29.9、横304.7厘米。花卉每幅横长约40厘米。此卷第一幅为《牡丹图》(图版陆:1)。大花大叶,浓墨一气泼就,自然生动。画右题  相似文献   

11.
应县木塔     
晋文 《文物》1976,(11)
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塔是一种相当普遍的建筑物。塔是宗教性的建筑,它随着佛教的传入中国而开始出现。《后汉书·陶谦传》说,笮(zé,音责)融"大起浮图寺,上累金槃,下为重楼"。浮图就是塔,这是我国建塔最早  相似文献   

12.
贵将军虎节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图1)《中国美术全集·工艺美术编与青铜器(下)》著录,在图版一二六,但图像铭文不甚清楚。此节是右半,作伏虎形,翘尾(略有残缺),正面有铭文两行十字,背面有凸榫二,长8.05,高3.9,厚1.55厘米。我们过去参观中国历史博物馆通史馆时曾见到贵将军虎节,并隔着陈列柜的玻璃对其铭文进行了摹写。(图2)  相似文献   

13.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向首都人民汇报考古工作的新收获,湖北省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联合举办的《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文物展览》,于1979年10月至1980年3月,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曾侯乙墓是1978年湖北省博物馆等单位在随县擂鼓墩发掘的。这座墓葬规模巨大,出土文物多达七千余件。特别是八种一百二十四件铜编钟等乐器,是我国考古史上的空前发现,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重视。现在我们发表一组笔谈,以示祝贺和纪念。  相似文献   

14.
再谈《契丹藏》的雕印年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契丹藏》有两种版本《文物》1982年第6期刊载有关《契丹藏》(亦称《辽藏》)的报告及论文,断定《契丹藏》是在辽圣宗统和年间雕印的,因而称之为"统和藏"。笔者对此持不同意见,曾撰《<契丹藏>的雕印年代》一文(载《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第5期),认为:《契丹藏》的雕印始自辽兴宗重熙年间,终于辽道宗咸雍四年(1068年)。1986年,《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第9期发表了《论辽朝大藏经的雕印》一文(以下简称《论辽藏》),作者经过多方面考证,再次断定:《契丹藏》雕印于辽圣宗时期。拜读此  相似文献   

15.
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傅振伦先生,是我国方志专家,他十分关心全国的方志事业。1983年8月,自治区地方志总编室刚刚成立,傅老立即亲自撰写《新疆编纂新志初议》(刊于《新疆地方志通讯》1983年第一期),对新疆开展修志工作寄于殷切的期望,提出十分宝贵的建议。去年八月,他又应《哈密县志》编委会的请求,对《哈密县志》(征求意见稿)进行了审阅,并对该志初稿详加评议。现将傅老致哈密县志编委办公室的来信发表(审阅意见从略)。对傅老关怀新疆修志工作的盛情表示谢意。  相似文献   

16.
赵式铭,字星海,号弢父,晚号翁,云南剑川人,生于一八七○年,卒于一九四二年,是一位近代的白族爱国诗人。生平著作已出版的有:《白文考·文考·么些文考》(辑入《新纂云南通志》)、《云南光复志·起源篇·建设篇·西征篇》(辑入《云南文史资料选辑)、《考察四川灌县堰工利病书》(辑入《四川文史资料选辑第二十辑》)等。未出版的有:《希夷徵室诗抄》、《浩劫余生录》、《睫巢随笔·楹句》、《滇志辨略》、《汉书传补注》、《弢父六十自述》等。他在青年时期,就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光绪二十年,他到昆明应乡试。因为在试卷中“放言时务”,考官认为他“(马交)而未醇,实有碍于磨勘”(《弢父六十自述》),只勉强给了他一个副榜的功名,然而,最使他感到痛彻肺腑的,是甲午战争的中国惨败。所以他在落第归来,在故乡任高等学堂校长时,曾给学生们写了一些勉励他们立志救国  相似文献   

17.
1979年新年伊始,剧作家所云平的儿子来找我,他就是歌剧《星光啊星光》(以下简称《星光》)的编剧之一所明心。他拿给我《星光》歌剧的剧本并说他和他的父亲都希望我能为这部歌剧作曲,还告诉我说:他们的意见得到中国歌剧舞剧院的同意,中国歌剧舞剧院已决定排这个戏,今年是建国30周年,剧院有向国庆30周年献礼演出的任务,所以事情比较急。  相似文献   

18.
恩师琐忆     
正我于1979年由黄冈县(今为黄冈市黄州区)考入沙湖之滨的武汉师范学院(今为湖北大学)中文系,1983年毕业留校,一直到2007年正式调到北京大学中文系,在武汉学习、工作了近30个年头,因此武汉是我的第二故乡。《武汉文史资料》向我约稿,该写的人和事太多了,我特别想写写恩师、曾经担任过武汉市政协委员的刘宋川先生。他是我本科阶段古代汉语课的任课老师,毕业时是他竭力推荐我留湖北大学中  相似文献   

19.
傅振伦(1906-1999),字维本,直隶(今河北)新河县城召村人。1929年7月毕业于北京人学史学系。历任北京大学助教、故宫博物院占物馆科员、北平大学女子理学院讲师、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等职。他学识渊博,作颇丰,有《中国方志学通论》、《傅振伦方志存》、《中国史学概要》、《博物馆学概论》、《刘知几之史学》、《中国古陶瓷论丛》等作20部,论不包括未发表的数量达400多种,约370万言,涉及方志、史学、科技史、瓷器、考古、博物馆、图书馆等诸方面。他是当今为数不多的能在众多科研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名学之一。  相似文献   

20.
李丹 《文史天地》2006,(9):54-55
王云五先生生于1888年,祖籍广东香山。1979年8月14日病逝于台北,享年九十二岁。2000年6月,他的儿子王学哲在百家出版社(上海)自费出版《读书与求学》(王云五著,王学哲编选),内收王云五自述体文章七篇:《我的生活》、《我的学校生活》、《我怎样自修》、《怎样鼓起读书的兴趣》、《青年成功的要素》、《运动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