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进入1945年后,日军在华中的战局处于全面的颓势,预感败局已定,新四军则在南京周边地区展开了猛烈的反攻。面对新四军的强大攻势,南京的日本派遣军总司令部提出双方各派代表举行谈判。中共华中局经请示中共中央后决定与日方进行试探性接触,谈判在南京江北的六合竹镇进行。日方代表为宪兵队长立花大尉、天皇侄子原五六六、翻译梅洋,  相似文献   

2.
1991年12月10日至11日,由徐州汉画像石博物馆等单位发起的首届“徐州汉画像石艺术研讨会”在江苏徐州市举行.到会代表50余人,收到论文22篇.《东南文化》编辑部应邀派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期间,代表们就徐州汉画像石艺术产生的历史背景、产生条件、艺术成就、风格以及涉及到的体育史、美术史、建筑史、神话与民俗史等问题作了讨论,会议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徐州地区及江苏各地有关学者对徐州汉画像石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水平.下面对这次会议的主要收获做一综述.一、综合研究方面  相似文献   

3.
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后,中共先后在武汉、西安、兰州、南京等地建立八路军办事处,并在一些重要城市派驻党中央的代表,开展党的统一战线工作. 兰州地处甘、宁、青、新四省枢纽,是中国西北地区的重要城市,当时,还是通往苏联的要道,战略位置十分重要.1937年7月,中共中央决定派谢觉哉到兰州工作,负责八路军驻甘肃办事处(简称“兰州八办”)的工作,开展兰州乃至甘肃的抗日救亡工作.1937年7月17日,谢觉哉带领十几名工作人员,从延安出发,赴兰州就任.29日下午4时,谢觉哉一行抵达兰州.  相似文献   

4.
在1935年底,国民党曾一度寻求与中共和谈。在双方的努力下,国共两党于1936年间在莫斯科、南京、上海等地,就合作抗日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秘密会谈,从而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当年中共方面与国民党谈判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潘汉年同志,他为国共两党之间的沟通做出了重大努  相似文献   

5.
1931年2月,蒋介石以胡汉民反对制订约法为由,将胡汉民软禁于汤山。以此为导火线,5月,国民党中的胡汉民派、汪精卫派、孙科派、西山会议派和两广军人陈济棠、李宗仁等,联合在广州召开中央执监委员“非常会议”并成立国民政府,公开与南京的蒋介石政权相对峙,形成宁粤分裂的局面。毛泽东曾经  相似文献   

6.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国民党方面意识到中国人民抗日浪潮之势不可挡,被迫放弃了武力消灭中国共产党的企图,而坐到谈判桌前,与中共磋商合作抗日问题。抗战爆发前后,国共两党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1937年2月8日至9月下旬期间,先后在西安、杭州、庐山和南京等地进行了一系列秘密谈判。中共方面的代表有周恩来、博古、叶剑英、林伯渠和朱德;国民党方面的代表有顾祝同、贺  相似文献   

7.
李颖 《百年潮》2007,(12):53-57
长期以来,在关于中共五大召开的背景、代表们如何在险要形势下奔赴武汉、会议的主导者及陈独秀的连任等问题上,或者情况不清,或者意见相左,围绕着中共五大诸问题的讨论从未间断。  相似文献   

8.
1930年阎锡山提出党统问题的政治主张之后便联合冯玉祥及国民党改组派、西山会议派,在北平召开“中国国民党中央党部扩大会议”,成立“国民政府”,与南京国民党中央党部及中央政府分庭抗礼,曾对当时政局产生过重大影响。本文着重论述阎锡山党统问题与扩大会议的关系,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以求教于史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9.
张蔚星 《收藏家》2005,(7):47-54
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江苏以傅抱石为代表的“新金陵山水画派”是为很多人所熟悉的。和“新金陵派”同处于一个时期的,南京还有一个“新金陵花鸟派”,知道的人就很少了。李味青,赵良翰,韩少婴,张正吟四位已逝的老画家,就是这个画派的代表。  相似文献   

10.
丘逢甲(1864~1912)1911年12月2日,江浙联军光复南京以后,经在上海和汉口的各省代表分别召开会议,一致决定在南京建立中央政府,17省代表随后赴南京开会讨论建政问题。原江浙联军总司令徐绍桢被举为南京卫戍司令,一天,徐的办公室来了一位客人,客...  相似文献   

11.
在共和国走过55个年头的时候,我们终于拥有了自己的国家大剧院.等待了这么漫长的时间,与其说它一个财力积累的过程,毋宁说它是一个认识的过程.也许至今还有人认为,花几十亿元建一个剧院是一种浪费,但是这种声音毕竟非常微弱了.10月,国家大剧院即将封顶,在此,让我们共同回顾这一神圣艺术殿堂不平凡的诞生经历.  相似文献   

12.
李帆 《史学集刊》2008,5(1):25-28
中华民族认同经历了颇为复杂的历史进程,在近代中国才最终得以实现,成为凝聚全民族力量的核心价值所在.这一认同对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丰富与弘扬,对于中华民族精神各项功能的发挥,都起了巨大作用,影响至为深远.  相似文献   

13.
论民族融合的不同类型及中华民族融合的不同状况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民族融合不同于民族同化,应是两个民族各自丧失部分特征,获得部分新特征,而形成新的民族。民族融合有三种不同类型,即结合、一体化和同化。中华民族的融合有五种不同情况,华夏诸族融合为汉族;少数民族融合于汉族;汉族融入少数民族;起源相近、经济、语言、化相近的少数民族的结合;不同起源、不同经济、化、语言的各少数民族的融合中华民族经过四次大融合,从春秋战国到秦是第一次,从两汉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是第二次,从辽金元到明是第三次,从清到现在是第四次。  相似文献   

14.
The Minister of Geology USSR recommends that geomorphology play a more significant role in prospecting and exploration of mineral deposits. He finds that many Soviet exploration geologists still tend to ignore the potentialities of geomorphology on the ground that it is a geographical discipline with little relevance to the needs of geology. The Minister sees a particularly important area of applied contributions in paleogeomorphology, which deals with the relief forms of past geological eras. In his view, geomorphology also has a major role to perform in engineering designs of major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projects. Failure to select proper project sites often leads to undesirable side-effects, especially in areas affected by mudflows, avalanches and thermokarst caving. If geomorphology is to make a more substantial contribution in areas of application, the training of geomorphologists should be reoriented toward mineral prospecting and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and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of operating and research agencies must provide for separate geomorphology study units.  相似文献   

15.
16.
民族考古学是什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从学科分类、研究对象、研究方法、边缘学科、研究成果等五个方面分析后认为“民族考古学”不是考古学的分支学科,而是考古学的一种阐释方法论。  相似文献   

17.
民族精神与民族意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希恩 《满族研究》2003,(2):1-5,12
本文对民族精神和民族意识的异同及关系作了辨析。文章认为.民族精神和民族意识是互有联系但内涵不同的两个概念。民族意识是民族精神的一个局部构成,它赋予民族精神以民族的属性,同时也是民族精神中民族活力、社会信念的源泉和民族凝聚力的基本要素;但民族精神的正面约束力又对民族意识作了积极的性质限定。  相似文献   

18.
19.
从19世纪中叶到21世纪中叶,我们的民族从沉沦到复兴,整整经过200年时间,可以分为六个历史阶段。从这些历史阶段中,可以清楚地读出若干最基本但也是最重要的历史结论:因为各种和平发展的道路全都被堵塞了,才选择了革命的道路;因为各种走资本主义道路的试验都失败了,才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因为各种政治力量都不能领导中国实现民族复兴,只有中国共产党做到了这一点,所以才有"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科学真理;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巨大精神力量;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根本的政治保证。  相似文献   

20.
The article sets out to examine the complexity of national identity and to provide a more nuanced understanding of how inclusive and exclusive characteristics of national identity, which appear theoretically contradictory but show empirically considerable compatibility, relate to each other. In order to empirically investigate the nature of national identity, the article develops a multidimensional model – consisting of an ethnic, cultural, territorial and civic dimension. The article explores the understanding of national identity in two specific groups: members of the Scottish National Party (SNP) in the United Kingdom and members of the Frisian National Party (FNP) in the Netherlands. The evidence presented is based on data from two full membership studies, and the model is operationalised using a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es. The conclusion is that national identity can be conceptualised as consisting of one, or several, base layer(s) that can be ‘topped‐up’ with secondary lay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