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抽象的美德     
《南方人物周刊》2010,(1):78-78
亲爱的木木: Z 是我初恋男友,我们分手已经10年,现在各自有家庭。10年来我们联系很少,只偶尔互通短信,之后心情都要过好一段时间才能平复。最近他有事找我帮忙,联系多了,甚至还互通QQ. 结果问题来了,我总盼着能在QQ上见到他,看到他的头像挂在上面总是忍不住要和他聊一聊。和他聊天感觉很高兴,但这令我有犯罪感。我明白,只要能狠心忍一忍便不会有任何问题。我绝没有毁了自己家庭、破坏别人幸福的念头。  相似文献   

2.
蚌埠     
丁纯 《南方人物周刊》2012,(33):110-110
蚌埠做杀猪的生意,已经十多年了,每次在大街上看到他,总看到他满身油晃晃的,手里拿着尖刀,逢到来买肉的,他就刷地一刀,不多不少,正好。看到他脸上逐渐鼓起来的肉。我怎么也难以把眼前的他,和很多年前的他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3.
一位女性静静地躺在治疗床上,耳机里不时传出低沉忧伤的乐曲。"你看到了什么?""看到一个人。""什么人?""是老人,啊,是我爸爸,他去世多年了,我很想他。"她开始哭泣:"我原来没发现这么爱爸爸,他去世时我连眼泪都没掉。过去他经常打我,现在我突然发现内心还是爱他的。"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我竟两次在中央电视台的全国新闻联播节目中看到了有关沧州化工实业(集团)公司总经理周振德的宣传报道──一则是他与台商合作,引进先进技术,生产出了一种新产品石英地板砖;另一则是化工部顾秀莲部长亲临他所在的沧州市化工厂视察,并宣布把这个厂定为化工部的重点企业。看到我这位北大的校友周振德取得如此成就,我不禁想起1976年转业天津之前,在沧州军分区搞对台宣传时与周振德接触相处的一段不同寻常的经历。殊途却同归沧州来相会我和周振德,投向共产党参加革命,一先一后,中间相隔二十多年,但某些经历却有近似之处。…  相似文献   

5.
唐湜的微笑     
第一次知道唐湜,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唐湜先生将刚出版的一部十四行诗集赠送给了我的老师沈泽宜先生。那个学期,沈先生教我当代文学课,沈先生上课是从不带书或讲义的,但这一次,我看到他手里有一本书,觉得很奇怪,就留了一个心——原来沈先生把唐湜的诗集带到课堂上了。下课时,我特意走到沈先生面前,要过那本诗集,随手翻了翻。我看到了扉页上唐湜先生的签名,  相似文献   

6.
我第一次看到他的时候,我正在发呆,眼前突然出现了一个高大英俊的男子。我对英俊的男子从来就没什么好脸色,因为我长得难看,所以我常对自己说长得英俊的男人,没几个狠的!就这样,我看着他,他看着我,一会儿,他走了。 过了几个月,我听说了一件事。在阿里有个四处旅行的医生,他每到一个村子,一个村子的人都会找他治病,连山上庙里的喇嘛都会跑下山来找他治病,他总是不厌其烦的帮助所有人。 有一天,我又在店里看到那个几个月前我见到的男子,感觉他走了很多的路,英俊的脸上多了很多沧桑和彪悍。他在店里慢慢的看着,突然冲进来一…  相似文献   

7.
水天中 《丝绸之路》2010,(18):128-128,F0002,F0003
画家吴定川是甘肃榆中人士,与我有乡邻之谊。2004年夏天,我在兰州陈伯希先生的工作室与他相识,看到了他清新洒脱的花鸟画作品.听到了一些他上下求索研习书画的经历。  相似文献   

8.
王小波10岁     
“我看到一个无智的世界,但是智慧在混沌中存在;我看到一个无性的世界,但是性爱在混沌中存在;我看到一个无趣的世界,但是有趣在混沌中存在。”十年前,一个令人惊异的写作者开始走向公众视野。人们发现,他讲道理的方式跟当时流行的作家不大一样,他的冷嘲热讽之间是出于对主流文化的不屑,字里行间流露出特立独行的智趣,或者说个人智力上的优越感。在当时看来,即便  相似文献   

9.
殷明星 《南京史志》2023,(28):79-80
<正>何林生,镇北北关桥人,身高七尺,矮小,瘦削,花甲有余。我一直不知道他的准确年龄,也一直没看到他的档案或身份信息。正宗农民,幼时习木匠,听说有把好手艺,吃过“百家饭”——是个木匠、瓦匠、漆匠的活计样样都会的“杂匠”。认识何林生师傅近30年,我能知道的差不多就这些。我20岁工作的时候,何师傅就是我们学校的“工友”,那时看他就是个老头。现在我也长成一个老头了,他还是原先的那个老头——岁月居然没有在他身上留下太多的痕迹——这的确是个奇迹。  相似文献   

10.
白岩松说朱军 大家看到的是屏幕上的朱军,作为同事、朋友,我看到的更多的是他屏幕后面所做的努力和变化。你比如说他现在在读北大艺术类的硕士,到了写论文的阶段。他一直在跟范曾学画、写字,  相似文献   

11.
<正>有朋友告诉我,你可从网上看到有你父亲谭戒甫的不少信息。果不其然,我从中看到很多报道,有一些父亲的生平;有父亲多年呕心沥血专著的介绍;有不少学者专家对他的专著以至论文很高的评价。尤其是当我看到还有年轻的学者在攻读他的书时,让我大出意外。原以为父亲研究的这些几千年前的学问,在当今经济高速发展,大家都越来越现实的今天,大约没有年轻的后来人研究了;看来只能怪我自己太浅薄,无知,倒也让我十分欣慰,且为  相似文献   

12.
我父亲汪小川自离休直到身体状况完全不支为止,最主要的活动就是埋头写作。我偶尔在夜里两三点钟看到过他在灯下伏案笔耕不辍,搞不清他是尚未入睡还是已经起床。我佩服他的勤奋,却没有关心过他写的是什么。从小到大,我们眼中的父亲不是写字就是看书,我们已经习惯了。  相似文献   

13.
<正>杜润生同志不仅是属于农民的,他也是知识界的,是科学界的。1956年2月,我从经济部门调到科学院工作,第一个认识的就是杜润生同志,到现在46年了。我不仅是他的晚辈,也是他的徒子徒孙中的一员,今天我看到杜老90高龄,身体依然健康,思维依然敏捷,特别是看到农村改革展示了新希望,我很高兴。我在杜老身边工作这么长的时间,朝夕相处  相似文献   

14.
杨德昌 他是世界级的——专访焦雄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我看到他的《恐怖分子》,感到非常震惊,从那时起,我就觉得他是个伟大的导演。他对台湾社会有非常精准和细腻的观察  相似文献   

15.
我的小舅舅     
直到小舅舅去世,我协助妈妈处理他的保险理赔,看到他的全部档案,才对他的一生有比较完整的认识。之前的10多年时间里,只有在逢年过节时我才会见到这个人。对于我,"小舅舅"其实算不上一个家里人。  相似文献   

16.
阎新法是在山窝里长大的,自从来到省会郑州,便与我同在河南博物院工作。我知道他摄影技术很好,不断在报刊上发表作品,在河南省摄影界小有名气。最近他出版了两本摄影集,一本是《生活留言》,一本是《无声岁月》,读后使我惊喜万分。我不大懂得艺术,对摄影艺术更是外行,缺乏审美的艺术水平。可是小阎的两本摄影集,我反复看,真的还被吸引住了,感触甚多。《生活留言》一集,全是农村题材,一下把我的思绪引到50年前的往事中去。旧社会农村长大的我,看到这个集子,心情激荡,格外亲切。这里没有高楼大厦,没有熙熙攘攘的人群,没有…  相似文献   

17.
韩玲 《南方人物周刊》2012,(45):112-112
“我觉得自己像是站在天安门广场旁的历史博物馆前,向前走一步即将与历史为伍,但当我转过身来时,看到的却是亲人的眼睛,孩子的笑脸。大夫们疲倦的面容,患者期盼的眼神,和在蓝天白云下那熟悉的8个大字——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这是我的丈夫杜如昱经常梦到的一个场景,如今他离开我已经整整两年了。那天看电视,无意又看到乐团在演奏贝多芬的交响曲《英雄》。如昱说过,他死后不需要哀乐陪伴,要踏着进行曲继续前行。我听了他的,选择用《英雄》伴他远行,如今又偶然听到,岁月又将我拉回到与如昱相伴的记忆中。  相似文献   

18.
马保奉 《百年潮》2013,(2):49-51
我和王幼平同在外交部工作,因他长期在国外,一直无缘见面。直到1979年,他从莫斯科回国担任副部长,我作为礼宾司干部,才有机会看到他、同他接触。但是,对这位"将军大使"的传奇经历是早有耳闻。随着之后的接触,对他的为官为人也越来越钦佩。  相似文献   

19.
百科全书史的有益探索——评钟少华先生《人类知识新工具:中日近代百科全书研究》柳树滋终于看到这本书的出版,作为深知此书艰辛的多年老友,我感到由衷地高兴。早在80年代初期,《中国大百科全书》这项规模宏大的文化系统工程启动不久,我就听钟先生说,他从各地旧书...  相似文献   

20.
身边的爱     
正又是一个星期五的下午,我走在放学的队伍里。走出校门,我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他瘦瘦高高的,穿着黑色的羽绒服。他叼着一根香烟,东望望、西瞅瞅,在一群焦急的家长中显得格外悠闲。直到我大叫一声"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