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若瑟是康熙年间来华的法国耶稣会士,来华后曾被白晋介绍给康熙,在京城生活了一段时期。本文从西方早期汉学的角度对马若瑟的主要汉学著作《汉语札记》做了初步的研究,分析了该书的结构、价值和影响;同时还对马若瑟用法文翻译元杂剧《赵氏孤儿》的历史过程、学术影响做了研究。在此基础上,从具体文本出发,呈现了马若瑟索隐派思想的主要观点,揭示出在中国传教和向欧洲介绍中国文化问题上,马若瑟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2.
《收藏家》2020,(9)
正中国是世界上养马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也是马文化比较发达的国家。中国野马的驯养始于渔猎时代,早在5000多年前已用马驾车,殷代便开始设立马政(马政亦作"马正",指我国历代政府对官用马匹的牧养、训练、使用和采购等的管理制度)。秦汉时已建立了比较完整的马政机构,大规模的经营马场~①,并开始使用马具。先秦时代,马多用于驾车,极少单骑,春秋末年才有贵族骑马的记载~②,因此马镫是马具中较晚出现的一种特殊器物,不仅方便上马,更是使人们在骑乘的过程中,便于对马的控制,解放双手,尤其是对骑马作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一般认为中国的家马出现于商代晚期,近年来通过对殷墟遗址出土马骨进行DNA研究和同位素分析,学者们认识到在早期家马传入阶段,其来源较为复杂,存在来自多种谱系的可能性。近年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发现了马骨,有学者认为其属于家马。马的家畜化与其他动物一样,是在家畜驯化过程中,针对动物繁殖,以人为的主动管理取代了自然淘汰的结果。根据这一观点,本文在归纳整理近年来考古发现和研究动向的基础上,对中国古代家马的家畜化过程再次进行了深入探讨。纵观旧石器时代到商代晚期的马骨出土情况,笔者发现,许多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马骨多为游离齿或部分骨骼残片,这些骨骼残片极有可能为肉食后的残渣遗留。因此与这些新石器时代的马骨骼相比,商代特别是殷墟二期是一个划时代的节点,马与马车及青铜制品共出,马的全身骨骼基本保存完整。从古代DNA分析结果看,这种马的繁盛交易往来从商代晚期就已经开始,考古资料和出土文字材料也显示人与马的密切关系以及中国家马的出现是在商代晚期,虽然在陕西黄土高原地区发现马骨,但是大多数马骨基本均发现于殷墟遗址。由此推测在新石器时代应该没有出现人为介入马匹育种的现象。因此还是应把中国家马的最初出现定在商代晚期,自商代晚期开始,中国才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家马利用。  相似文献   

4.
《山茶》2010,(2):30-32
中国朝鲜族的先民,是早先从朝鲜半岛迁入中国东北三省的朝鲜人。17世纪末,朝鲜全国遭遇严重的自然灾害和瘟疫.朝鲜北部首次出现了携家眷、牵牛马而潜居我国东北谋生的现象。至19世纪后半期.朝鲜族在中国的历史正式开始,清光绪七年(1881年)延边地区朝鲜族已达1万多人。  相似文献   

5.
烧香祭祀是东西方国家自古都有的重要礼俗,时至今日,烧香仍是中国各种祭祀场合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然而,烧香的早期历史仍有诸多不明之处。以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邳庄村出土的一块汉画像石为出发点,结合其他图像资料及文献记载,对中国早期特别是汉代的用香习俗进行的探析,可以得出民间使用线香的历史可能比既有的认识要早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圆端刃刮削器从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至新石器时代,在中国南、北广大区域,呈现出一种广布性的文化现象。进入文明史时期后,仍可见该文化遗迹。圆端刃刮削器在中国定型早,分布时间长。通过对中国史前史和文明史早期的考察,发现圆端刃刮削器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化传统之一。圆端刃刮削器之文化传统,表现出我国史前史和文明史紧密衔接、一脉相承的演变历史,也反映出我们文明古国博大精深的某些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7.
史学精粹     
《史学史研究》2023,(4):124-125
<正>徐义华:《早期文献中的文本引用与中国早期史学的人本化》(《史学月刊》2023年第9期)早期文献,包括史学著作,存在众多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现象。这些引用现象说明,撰写、编辑者注重原始文本和真实性。这一观念反映在早期史学中,即是中国早期史学的人本主义和理性化。因为追求真实性,撰写者把“不可信”的部分删节了,致使中国早期史学直接从人的历史开始,而缺乏起源性的解释。中国早期古史的非完整性促生了史学自我完整的需求,后代参与古史构建的人一直试图恢复古史的完整面貌,导致中国古史的“层累”特征。  相似文献   

8.
1978年以来中国近代边疆问题研究述评(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8年以来中国近代边疆问题研究述评(下)马大正三、近代中国的边疆研究对边疆问题的研究,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丰硕的记述。近代中国的边疆研究继承了爱国主义和求实精神的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优良传统,并有了新的发展。马大正《当代中国边疆研究者的历史使命》(中...  相似文献   

9.
周雨晗 《收藏家》2022,(7):98-100
关于“舞马”的记载及历史追踪起源,在历史文献中随处可见,反映了古代帝王奢华的生活,舞马俑相关文物遗迹是唐代鼎盛时期的产物,是舞马历史的实物见证。唐代舞马俑传世极少,在为数不多的几家公私博物馆中,收藏的彩绘舞马可谓独树一帜,堪称精品,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本文就舞马的起源、发展及几家公私博物馆藏舞马俑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大地湾、原子头等遗址出土的一类特殊彩绘图案的解读,确认了早期彩陶中广泛存在的"斜向轴对称"构图法和"阴阳组合"的构图思想;同时又通过对该构图法和构图思维在中国早期彩陶文化中产生、传播等情况的研究,解决了彩陶科研历史中多年未决的"人面鱼纹含义"、"马家窑类型舞蹈纹盆内涵"、"石岭下层鲵鱼图案意义"、"庙底沟类型繁复图案构图方式"等诸多的特殊难题。  相似文献   

11.
马的驯化及使用深刻影响到人类文明的进程。马不仅为人类提供肉、奶等蛋白性食物,而且极大地提高了人类运输和战争能力,推进了人类的迁徙、民族的融合、语言和文化的传播等等。可以说,没有一种家畜像马一样,在战争、运输和人类社会交往方面,发挥出如此重要的作用。骑乘无疑是人类使役马匹的重要方面。如何研究遗址出土的马骨,探讨其是否被骑乘,一直是考古学家关心的课题。本文的作者玛莎·莱文(Marsha Levine)博士等运用古病理学对马的利用方式进行了探讨,研究了马的被骑乘与否和马的第11-18胸椎异常之间的关联。他们对比了未被人骑乘的现代马骨和明确被人骑乘的早期铁器时代和中世纪的马骨,认为在早期铁器时代的马胸椎上出现的异常模式很可能与骑乘有关,从而表明从动物古病理学的角度探讨古代人类对家马的利用是切实可行的,这一研究思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动物古病理学研究在国外开展已久,然而这一研究在国内尚十分薄弱,这正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2.
秦始皇以郡县制建立大一统的国家,其后的中国历史即是郡县制国家的历史。在朝廷与郡县纵向的和郡县之间横向的人员、物资、信息资料的交流路途中,设站点供人员以及坐骑、运输的牲口(驴马之类)歇息,或更换驴马,这些站点即为驿站。在需要紧急传递公文、信息或物资时,甚至一站一站地接力传递。可以说,驿路(包括驿站)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流通的动脉。  相似文献   

13.
因为卑弥呼女王的王权尚处于早期的原始阶段,故其官制很不完备,只能说是出现了早期国家官制的萌芽。倭五王时期的官制还是属于一种日本早期国家特色的以地方首长和大王之间的人身依附关系为基础的带有浓厚的贵族血缘特色的统治形式,具有非制度化的特点,而且其官职大多受中国官职的影响,氏族血统作为授予职位的唯一依据。不过与弥生时代的邪马台国的官制相比,则已经标志着日本早期国家官制的形成。圣德太子所实施的冠位制进一步发展了日本早期国家官制,作为早期国家官制发展的一个顶峰,具有开创性的历史意义,由此形成了日本古代国家官僚制度的核心一位阶制的雏形。  相似文献   

14.
二十世纪的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十世纪的中国边疆史地研究马大正中国边疆是统一多民族国家长期发展的历史产物。正如中国边疆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一样,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在本世纪到来之前,中国边疆史地研究至少已有2000年以上的发展史,留下了大量宝贵的历...  相似文献   

15.
1911—1912年,沙皇俄国使用各种形式的压迫手段,对辛亥革命进行了恶毒干涉,同时利用中国的动荡局势,在长城以北展开大规模的领土掠夺活动,带头掀起又一次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这是辛亥革命历史的一个重要侧面。本文主要根据早期苏联公布的沙俄外交文件,试对这个侧面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论述了马工程《中国近代史》教材的编写过程和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意在为高等院校历史系授课教师提供一个使用该教材的明确说明。本文强调了《中国近代史》教材的学科对象,指出教材的编写既不采用所谓"革命史观",也不采用所谓"现代化史观",而是以唯物史观做指导,按照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来编撰历史,处理史料,做出结论。教材坚持了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认为这是对近代中国社会的规律性认识。贯穿《中国近代史》教材的总的思想是争取独立和民主,就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争取国家的富强,就是努力发展实业、科学和文化教育。换句话说,这也就是中国人民在近代为了民族的复兴所走过的历史轨迹。把体现这个思路的历史事件贯串起来,就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同时,教材坚持了近代中国的革命高潮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徐斌 《故宫博物院院刊》2023,(10):118-130+135
马戛尔尼使团在京期间,除在宏雅园短暂停留外,主要居住在城内前任粤海关监督穆腾额的入官房屋。居住期间众多历史事件在此发生,奠定了穆宅在马戛尔尼使团研究中的重要性。本文从中、英两国原始图文资料入手,考察穆宅的位置、布局、使用及变迁,全面揭示这座清代宅邸的历史面貌,为马戛尔尼使团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大宛汗血天马”出现和流传于史籍已有二千多年历史。这种马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马呢?至今还是个谜。本文根据文献记载及考古资料,认为那就是一种经过阉割的马。起先,汉朝人称这种马为善马,在得知它就是一种经过阉割的马之后,仍沿用此称,后来才改称骟马或扇马,“骟”、“扇”、“善”音同而字异。中国早就有对家畜和家禽进行阉割的传统,经过阉割的马又称睬马或乘马,又称礅马或敦马。推而广之,称经过阉割的牛为牿牛或犍牛,骆驼为乘橐佗,羊为羯羊,猪为阉猪,鸡为镦鸡,狗为善狗,猫为净猫。又,驴肯定也有经过阉割的;骡(軁,赢)是驴、马杂交的产物,也是新品种,是不能繁衍后代的。这也是我国古代畜牧业生产力发展的一幅画面。  相似文献   

19.
岩画是指古代人类描绘或刻制于洞窟石壁或露天岩石上的图像和符号,它一般由古代先民采用石制、金属工具刻制或使用矿物颜料描绘而成。岩画是一种全球性的现象。目前,岩画已被普遍认为是早期人类记录他们的社会、历史及生存方式的一种途径。因此,对于岩画  相似文献   

20.
岳麓书院藏秦简《数》中可见"马甲",很可能是应用于骑兵作战时卫护战马的装具。岳麓书院简《数》"马甲"简文可以看作最早的关于"马甲"、"马铠"的文字信息。"马甲"可能用于骑兵的乘马,也可能用于牵引战车的骖马。有迹象表明,前者的可能性较大。如果这一判断成立,则"马甲"简文包涵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于骑战马具史研究有重要的意义。如此则中国甲骑装具的早期出现,在年代上可以大大提前。如果"马甲"作为战骑装具的推想成立,则有益于充实对于秦骑兵作战实力与装备水准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