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灿鑫  纳清  王秋敏  刘天 《旅游纵览》2024,(2):10-12+16
本文以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借助熵值法、耦合度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公路建设与旅游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并探讨影响3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公路建设与旅游经济耦合协调度的因素,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对促进四川省交通运输与旅游经济融合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马占彪 《攀登》2002,21(1):50-52
我国正处在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换的过程中,社会结构转型使统一战线内部利益关系出现了新变化,社会群体之间新差距扩大即社会不平等程序的变化使统一战线内部出现了新的阶层。积极引导,控制好社会结构的分化与整合,使之达到合理有序、相互衔接、良性循环的状态,并促进社会结构的不断完善,这是改革开放顺利进行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必要保证。  相似文献   

3.
姚丽斌 《人文地理》2001,16(3):94-96
本文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阐述了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文中分析了对环境与发展之间关系的两种认识误区:不计自然成本的经济增长决定论的发展观念和消极保护自然环境的零增长观念。并阐述了可持续发展观对于环境与发展之间关系的认识,树立环境与发展相互协调的观点,追求经济、生态、社会三位一体的发展。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坚持可持续发展,走环境与发展相结合的道路,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采取节约型资源战略,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加强环境治理,保护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4.
谢静  张阳生  雷昉  黄卓 《人文地理》2010,25(5):103-107
结合陕北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的实际,应用1998-2007年度的数据,运用主成分析、相关性、回归模型、弹性分析等方法,对经济转型期陕北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效率进行了综合分析评价。结果发现,陕北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之间相关度较高,两者之间的最优回归方程可表示为Logistic曲线函数,交通发展指数对经济发展指数的平均弹性系数大体在0.42-0.58之间波动。在综合经济发展过程中,原来较为落后地区的公路交通基础设施与经济发展会逐步趋向协调;公路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是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但其边际效益会逐渐减小。最后,建议在当前阶段,为实现陕北经济的顺利转型和健康发展,应建设形成多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相似文献   

5.
人口自身再生产与生态环境的拓扑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锋  毛凤霞 《人文地理》1997,12(4):40-43
本文运用耗散结构和自组织理论,从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方面,剖析了生态环境与生态系统的拓扑关系,进而从理论深层探讨了人口自身再生产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机制与演绎规律。文章认为再建生态平衡和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在于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长和寻求合宜的经济发展模式,并通过技术进步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6.
文化经济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文化活空间的投影,是经济活动和文化活动最为频繁,文化经济最为发达的地理空间,对城市的文化经济与城市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具有较高的典型性和针对性。本文从文化与经济本质上具有的共生性入手,简单叙述了文化与与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的必然性,进而归纳了文化经济对于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经济效益,软化经济基础,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的协调稳定发展等几个方面,文章第三部分对文化与经济相互融合的状态进行划分并概括为从三个层次,文章最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文化活空间的投影,是经济活动和文化活动最为频繁,文化经济最为发达的地理空间,对城市的文化经济与城市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具有较高的典型性和针对性。本文从文化与经济本质上具有的共生性入手,简单叙述了文化与与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的必然性,进而归纳了文化经济对于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经济效益,软化经济基础,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的协调稳定发展等几个方面,文章第三部分对文化与经济相互融合的状态进行划分并概括为从三个层次,文章最后通过解析文化经济与经济发展的相对平衡关系,提出了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应不失时机地对文化经济的发展进行必要的引导和规划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校娟 《神州》2012,(20):138
互动式英语教学就是指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主观能动性,形成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相互对话、相互讨论、相互观摩、相互交流和相互促进的一种教学方法。互动式高中英语教学模式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  相似文献   

8.
转型期城市更新背景下的旅游地视觉景观生产是不同利益主体共同参与、博弈的结果,对于提升城市形象、带动经济发展意义显著。以成都宽窄巷为例,采用深度访谈和参与性观察,剖析了转型期中国城市更新背景下政府、开发商、商家、居民、媒体的视觉景观生产过程。研究发现,不同利益主体的视觉景观生产的目的与方式不同,进而导致旅游地视觉景观生产呈现出独特的结果。论文最后强调旅游地只有积极构建多主体参与的视觉景观权力关系,形成相互依赖、相互制衡的关系格局,才能促使社会效益最优。  相似文献   

9.
西部开发战略的提出是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是我国实现第三步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一步。在我国的西部开发中,不仅要关注国内各民族之间的关系,还必须正视跨国民族,尤其是中国同中亚国家跨国民族之间的关系,因为那里的跨国民族关系问题最复杂也最突出。各民族之间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一个多民族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而跨国民族关系的好坏则有可能影响到我国西部开发战略能否顺利实施,甚至还会影响到国家的安全和国家间关系的正常发展。  相似文献   

10.
清初两湖地区尚属地广人稀,但湘南大部却因为田土开发殆尽而出现了人口过剩问题,这直接影响到地方的传统农业经济和造成了民食之困,湘南因此成为两湖最早引种玉米、甘薯等高产旱地粮食作物的地区,但这种人地紧张关系也在客观上刺激了该地区的多元化经济发展。清中期以后,上述两种作物的广泛种植,使湘南的民食之困得到有效缓解,人口亦出现了高速增长,这些都有力促进了地方社会经济的再发展。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受人口压力所迫而以"使用劳力"方式为主的经济发展,并没有普遍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因此具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
中央苏区所在的赣南、闽西地区交通落后,为发展苏区经济和改善交通,中央在资金、劳动力、原材料方面付出统筹规划,取得了一定的成功,部分地区的交通运输有了较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中央苏区所在的赣南、闽西地区交通落后,为发展苏区经济和改善交通,中央在资金、劳动力、原材料方面付出统筹规划,取得了一定的成功,部分地区的交通运输有了较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清代福建茶叶经济兴衰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福建茶叶经济是福建的支柱产业.福建茶叶出口是对外贸易的唯一大宗商品.它涉及农工商交通运输诸行业,影响千家万户。研究清代福建茶叶经济的兴衰.可以了解清代福建社会经济发展变化之一般,对振兴民族经济寻找发展途径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范淑萍 《丝绸之路》2009,(22):34-36
红河地区的交通开发具有悠久的历史。以近代新式交通工具——铁路的出现为分界,以前的交通可以笼统概括为传统交通。红河水运和马帮运输是红河地区交通发展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近代新式交通出现以前,红河水运和马帮运输互相配合,成为沟通红河地区城乡间的主要交通运输方式。随着驿传制度而形成的驿道,也成为红河地区内部联系与交流的纽带。  相似文献   

15.
近代商会是在传统商人组织的基础上,为适应近代经济发展变迁而由官方自上而下推动设立的民间重要商贸组织。近代北海商会脱胎于原有的广州会馆,起着调节广府商人与本地商人商业矛盾的功能,有利于打破固化的地域与行业之间的捆绑关系,为地方商贸注入了新的活力。此外,北海商会在构建本地商业秩序、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推动城市基础建设方面均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巴蜀史志》2011,(2):4-8
根据四川省委九届四次全会关于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战略定位和构建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的战略部署,在交通运输部的大力支持下。省交通运输厅抓住西部大开发、扩大内需和灾后恢复重建等重大机遇,紧紧围绕“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两个加快,以科学规划为龙头,以构建西部综合交通枢纽为纲,以加快灾后交通恢复重建为重...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哲学家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与Sperber和Wilson的认知语境理论相结合,提出:建构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平等对话关系,图书馆与读者努力做到相互之间认知语境的一致,顺利的实现相互沟通,达到相互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北宋对外交往活动中,与西夏王朝维持着一种特殊的政治经济关系。双方官方的贡赐交往,在宋都开封与夏都兴庆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两个城市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使夏化得以长足发展,同时也使宋化广为传播。开封、兴庆之间的影响是相互的,而开封对兴庆的影响则是主要的。  相似文献   

19.
“了解之同情”与人地关系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一种研究范式的分析:人地关系演变的“三阶段论” 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简称“人地关系”)及其演变过程与规律,长期以来一直是地理学、环境科学、生态学和历史学等学科研究的重要课题。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各个学科均逐步形成或正在形成有关人地关系研究的某些“范式”(或“范型”,paradigrm)或“共识”。人们普遍相信:人地关系是人类起源以来就存在的客观关系,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均处于不断运动变化而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当中。人地关系的演变是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20.
油渴难解     
《华夏地理》2008,(5):238-239
世界石油资源又多了一个竞争者。20世纪90年代初之前,中国经济发展所需的石油大部分还是靠本国自己生产,但是后来交通运输以及塑料生产的迅猛发展让中国的石油消耗翻了一倍。在过去10年里,中国通过投资和提供贷款等方式向石油生产国寻求帮助,令石油的进口量增长到原来的六倍之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