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周瑞金 《世界》2006,(7):4-5
改革初期社会主要矛盾是老百姓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是解决个人私人品缺乏的问题。人们在吃穿不愁之后,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有所提高, 社会公共品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但社会提供的公共品不仅短缺,且不公平、不公正。中国改革继续向前发展,最主要的是真正转变政府职能,政府要从经济指导型转变为社会服务型,多发展社会福利,解决公共品欠账的问题,是提供社会公共服务,向民众公平、公正地提供基本的社会公共品,让广大人民群众分享到改革的成果。  相似文献   

2.
以待业青年为主的就业安置问题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在改革开放初期,成为必须解决的重大社会问题。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中央政策被不断调整,逐步走向改革。北京市积极贯彻中央精神,从调查研究入手,逐步理顺生产关系,释放社会活力,推动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发展,促使劳动就业观念和制度开始转变,较为稳妥地解决了城市待业青年的安置就业问题。同时,还调整、优化了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3.
劳动就业最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问题。在现代化经济生活中,稳定物价、增长经济、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被列为一个国家宏观调控的总目标,不论实行什么制度的国家都是如此。影响就业的因素很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劳动力资源状况、社会经济政策因素等,都同劳动就业有着密切关系。解决就业问题需要从多方面努力,除政府着眼于发展经济,制定切实可行的就业政策,为就业提供充分的物质条件外,有关部门还要高度重视提高劳动者对劳动力市场经常变化的承受能力和适应多种需要的技能素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掌握求职方法,促使…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城市劳动就业问题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初呈现不同的特点。50年代以解决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失业问题为主,重点是对众多的失业工人和失业知识分子进行救助。随着失业救济工作的全面展开,党和政府制定了解决城市就业问题的总方针,多管齐下解决不同人群的就业问题。进入60年代后,解决城市新增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成为工作的重点,为此,党和政府提出了统筹安排,城乡并举,而以上山下乡为主的工作方针,一方面阻断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另一方面安排失业工人主要是城市知识青年到农村参加劳动,同时广开就业门路。这两个时期的城市就业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也留下了一些值得吸取的教训。  相似文献   

5.
国有企业改革对就业影响的地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段致辉 《人文地理》2000,15(5):30-33,23
国有企业改革是我国经济工作的中心环节,对我国的劳动就业形势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本文首先简要分析了影响城镇失业问题的因素,认为在自然压力、"民工潮"的冲击和国有企业改革三个因素中,国有企业改革起主导作用。然后从地理学角度出发,探讨国有企业改革对就业影响的空间差异性:在宏观区域差异上,由东部到西部就业形势趋于严峻;而老工业基地的失业问题比其他区域更为严重。以2423家现代企业制度试点的国有企业为依据,研究国有企业改革对就业影响的部门差异性:采掘业、运输邮电业和房地产业的富余职工比例最高、分流难度较大;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富余职工比例较低。从而为解决不同区域、不同部门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近十多年来,不断深入发展的经济、政治改革,对中国社会的各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新的社会背景下,中国历史学不得不重新反省自己,调整自己,以确定自己的相应地位。历史学,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已经存在了两千余年。它不但没有在历次社会变革中衰落下去,反而日益完备。其生命力何在?它是如何实现自己的生命力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也就找到了史学改革的方向,找到了中国历史学应踞的地位;反之,这个问题不解决,只在开拓新的研究领域,扩大史料收集范围,引进现代研究方法等方面下功夫,中国的史学还是不能应付新时代的挑战。  相似文献   

7.
梁玉振 《神州》2014,(18):238-239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着手进行法币改革。改革割断了中国货币与白银的直接联系,标志着中国货币由贵金属货币本位向纸币制度的转变,消除了通货紧缩,提高了法币的国际信誉,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经济环境。过去人们多看重政府用不兑换的纸币代替铸币为实行通货膨胀掠夺人民而实行的政策,故对法币改革持否定态度。但随着社会发展进步和历史沉淀期的延长,人们更应看到它的积极效应。  相似文献   

8.
杨楠  刘奕彤 《神州》2013,(14):276-276
近年来,我国校车安全事故频发,不仅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也极大地影响了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笔者基于政府责任的视角对校车安全问题的归因以及其解决路径进行了分析,认为政府责任的缺失是校车安全问题的首要原因,而我国转型期所面临的诸多问题是我国校车安全事故频发的重要原因。转变政府职能,解决改革带来的负面影响,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则是解决校车安全问题的重要路径。归根结底,校车的问题不只是教育的问题更是社会的问题,只有建立健全以政府为主导、以社会为载体、以市场为平台的"三位一体"的运行和管理模式才是解决校车安全问题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9.
苏晓智  白娟 《人文地理》2013,28(4):58-63
在当代世界各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的更新改造和发展以及相关问题和矛盾的解决都是要面临的重要课题。示范城市运动是美国大规模城市更新运动的重要阶段,也是轰轰烈烈的"伟大社会"改革中后期重要的战略转移。本文选取该项运动为研究主题,回顾了其发生背景、发展过程,分析了其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以期为中国在进入改革开放关键时期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更好地解决城市问题提供一个有价值的参照。  相似文献   

10.
金伟 《丝绸之路》2012,(22):61-62
甘宁青①僻居我国西北一隅,有其独特的自然地理和经济社会特性,是近代中国颇具代表性的省份.本文对民国时期甘宁青地区的盐政改革进行了简单论述,具体探究在当时复杂的社会情势下,盐政如何推进,其影响如何.这是研究中国近代盐政的一个有效途径,同时也为人们认识近代西北社会和近代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张凯 《攀登》2011,30(2):118-121
文章通过对青海大学农牧学院在校大学生就业意向进行调查、统计、分析与研究,提出要加强大学生就业和创业指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而学校则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就业市场需求,加强专业和学科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2.
依据沈阳市1990年第四次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从中心城区、近郊区、远郊区和市辖县(市)等尺度分析其劳动力结构和行业结构的空间差异,研究发现沈阳市劳动力从原有的就业空间向新就业空间转移,郊区化现象明显,特别是第二、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明显出现郊区化现象,转移的主要地区为城市近郊区;而人口和工业的郊迁是引起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人口、工业以及就业郊迁对沈阳城市空间结构产生作用,导致城市物质空间和社会空间发生重构。  相似文献   

13.
高等院校教师职称的评聘是关系到学校师资建设的重要工作,也是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随着职称改革的不断深入,当前高校教师职称评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评审体系有失科学性,评审材料有失真实性,评审程序有失公正性。解决高校教师职称评聘中这些问题的对策是:评审条件要进一步硬化,监控机制要进一步强化,约束措施要进一步细化,评聘重心要进一步弱化。  相似文献   

14.
发展民营经济增加吉林省就业和收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宁  丁四保 《人文地理》2004,19(2):79-83,55
当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车轮向21世纪胜利推进的时候,失业和再就业这个跨世纪难题已凸现在我们面前。在当前的形势下,国有企业本身消化失业的能力已十分有限,靠国有企业解决失业的思路难以成为现实。比较可行的选择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以此消除国有企业冗员劳动力向民营经济转移的所有制障碍,增强吸纳国有企业存量劳动力和社会新增劳动力的能力。吉林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庞大;同时,作为国家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改革所带来的下岗失业问题更为严峻。启动民营经济对缓解目前吉林省城乡就业压力、增加人民收入,进而带动消费和促进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张淼 《人文地理》2013,28(3):126-129
在大学教育转型的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难成为当前社会的一大焦点,化解大学生就业困局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本文利用1999-2008年我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面板数据,通过实证测算大学生就业和工资之间的关系,探索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及其区域差异。研究结果发现:大学生就业增量和工资之间呈反比关系,而且大学生就业增量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表现出东部最强,西部最弱的大学生就业的区域聚集。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实际上由当前大学生劳动力市场区域分割、行业分割以及连年扩招造成的。为了改变这种局面,需要大力促进地区平衡发展、营造公平的就业竞争环境以及健全的就业激励和保障机制,同时还要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就业导向的实习指导和服务,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和就业素质。  相似文献   

16.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女性地理学的研究成为城市地理学关注的热点。本文基于2015年12月1日工作日涵盖所有交通出行方式的手机数据,采用核密度分析、回转半径、网络分析等方法,分别从市域、中心城区、就业集聚区三个空间尺度分析北京城市女性职住关系特征。研究发现:尺度影响女性职住关系特征,大尺度空间范围内的女性职住关系特征不显著;与工作在中心城区的女性相比,郊区女性的职住地联系较紧密;公共服务设施较为完善且以服务业为主导的工作地对女性就业者的吸引力更大。从工作地的角度探究女性职住关系特征,丰富了城市社会地理学和女性主义地理学的研究视角,其研究结果为人性化城市空间建构和设施配置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深圳市就业空间结构及其演变(2001-2004)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基于2001年基本单位普查和2004年经济普查数据,探讨深圳市就业空间结构的特征及演化趋势。研究表明,深圳市的就业空间结构存在就业密度下降、集聚程度不强、制造业占绝对地位、服务业郊区化等现象,而规划和市场是推动其演变的主要力量,在二者的共同作用下,深圳市就业空间结构将呈现以下的演变趋势:(1)从"带状组团式"向"网状组团式"转变;(2)制造业转型导致就业规模缩减;(3)服务业郊区化促进中心外围组团发展;(4)高端服务业集聚进一步增强。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attempts to collate archaeological discoveries of jade artifacts in the Central Plains of China at different stages of the prehistoric periods and investigate the jade artifacts’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s, types, and employment statuses, to explore the jade employment features, concepts, and developments in the Central Plains. From the Peiligang period to the Longshan period, the jade employment culture in the Central Plains in the prehistoric periods obviously showed a formation process from scratch. The Central Plains was not the place of origin for the jade culture; instead, it was more about accepting external influences, developing its jade employment culture, and enjoying the advantages of a late-comer to develop rapidly. The late-comer advantages and the formation of a historical trend centered on the Central Plains enabled the jade culture to gather, merge, and popularize in the Central Plains in the prehistoric periods. The Central Plains not only served as a transit point for jade artifacts’ continued diffusion northward and westward but also further established jade artifacts as an indispensable factor in the early ritual system civilization and in their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throughout historic periods.  相似文献   

19.
城市就业空间分异与职住空间错位是反映城市空间结构特征且存在密切联系的两项重要议题。分析了北京都市区就业空间分异特征,识别了对职住空间错位影响显著的行业。结果表明:①从城市中心向外延伸,分布产业高度具有显著的梯度性和圈层结构特征;②就业行业空间分布可分为四种类型:中心城区集中就业的高端商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中心城区为主近郊区集聚就业的文化科技型服务业,近郊就业为主的传统服务业和生活服务业,远郊就业为主的保障性服务业和生产制造业;③批发和零售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及教育业等五大行业对北京都市区职住空间错位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20.
引导大学生合理的就业流动是促进各类城市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以不同类型的就业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全国7个城市的1600余份调查问卷,利用多项Logit模型分析了我国大学生就业城市的选择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大学生倾向以自身生源地为界限对劳动市场的地域进行二元划分,职业发展机遇和家庭因素在就业地的选择中最为重要,地区特质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最弱,生源地和个人观念都与就业地的选择显著相关。在此基础上提出引导大学生就业流动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