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考古出土饱水竹、木、漆器脱水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竹、木都是由纤维素、半纤维素及木质素组成的有机物质。考古出土的竹、木、漆器在地下埋藏了千百年,长期受到地下水和多种盐类及微生物等的侵蚀,糟朽情况严重。特别是在我国南方地下水丰富的地区,如湖南、湖北等地出土的竹、木、漆器都吸饱了水分,有的含水率竟达1900%。这些饱水竹.木、漆器若不进行科学处理,一旦水分挥发干燥后,便会发生收缩变形和开裂,直至毁坏。 相似文献
2.
3.
饱水竹木漆器保护修复的历史、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饱水竹木漆器是馆藏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修复过程比较复杂.通过杳阅国内外文献,本文简要介绍了饱水竹木漆器保护修复的历史与现状,并阐述未来饱水竹木漆器保护修复研究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对襄阳文物考古研究所105件出土饱水木漆器进行脱水保护、修复处理的技术路线及其基本方法,所有文物经脱水保护及修复处理均恢复了原貌。 相似文献
5.
为解决出土浸饱水漆木器的脱水定型,采用硅胶法将出土浸饱水的漆耳杯和漆盒表面用75%的酒精棉球擦净,经软X射线对胎质进行无损检测后,用电火花打孔,然后放入干燥器皿内的托盘上,同时放入称量的变色球形硅胶,反复更换硅胶量,每次更换25g,每810天更换一次。待硅胶不再变色,器物不再减重,脱水定型完成。结果表明,各件器物平均脱水量为121g。其中,漆耳杯平均脱水率为140%,漆盒盖为120%。说明此法效果良好,值得进一步完善,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6.
7.
针对铜绿山古铜矿遗址露出地表的浸饱水古坑木进行了研究和保护工作,在分析湖北大冶地区的气侯和环境的基础上,根据遗址现场保护的要求以及浸饱水坑木的特性,产生出“自然慢干法”、“室外冻干法”和“木屑填补法”等处理方法,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控制了浸饱水古坑木的脱水速率,并通过控制脱水速率,冻干和加固,在现场脱水保存浸饱水坑木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50年代在河南信阳长台关发掘出土了一批战国时代的漆木器,经受了二千余年地下水和各种菌类的侵蚀,木胎极度腐朽,绝对含水率高达1562%,其强度根本支撑不住自身的重量,所以只能在水中保存。采用蔗糖溶液浸渗加固饱水漆木器的木胎,克服了其它方法不易渗透或对漆皮有重大损伤的缺陷。它对不同含水率、不同树种都能适用,而且还具有可逆性。该方法设备简单、工艺简便,极利于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铜胎漆器在中国古代因实用功能的差异而拥有不同的品种。“漆衣铜镜”作为铜胎漆器的一个工艺品种,因其数量的鲜少而倍受漆器鉴赏家和研究者的关注。有一件凤纹漆衣铜镜由于长期浸泡于水中而得以较完整保存,出土后笔者首先对其损害状况和病因进行了分析,然后通过脱水保护处理,使这面铜镜达到较为稳定的保存状态。通过显微观察和电镜成分分析,确定漆彩绘至少存在4种不同的颜色。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其绘制图案进行了效果与工艺的复原。 相似文献
10.
1986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原陕西省考古所)发掘凤翔雍城秦公一号大墓期间出土的一件饱水糟朽残破漆盂,无法用其他方法对其脱水定型。而沙堆自然干燥法\"也只适于处理含水量低(50%左右,最高不超过100%)、木胎质地保存较好的漆器,而不适于处理饱水糟朽漆器。为此,对此方法做了技术上的改进和实验研究。采用乳香胶丙酮溶液加固一沙堆自然干燥法对饱水糟朽残破漆盂脱水定型和修复加固。结果表明,漆盂最大长度的收缩率为零,最大宽度的收缩率为1.3%,绝对含水率为180%;漆盂无变形,彩绘色泽光亮饱满,效果满意。脱水定型机理为用乳香胶丙酮溶液加固、沙堆严格控制脱水速度和用沙堆束缚固定变形应力三重措施抵制消除了饱水糟朽漆盂脱水定型过程中的变形应力,使其脱水定型获得成功。结果提示,本方法打破了\"沙堆自然干燥法只能处理含水量低,木胎质地好器物的条件限制,而可对饱水糟朽漆器脱水定型,它比原方法具有更广泛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1.
出土中国古代漆膜干缩翘曲分析及在修复粘接中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基础理论知识和显微红外光谱等分析实验方法对生漆漆膜的形成及降解进行了分析,探讨漆膜的降解与年代及埋藏环境等因素的关系,并根据理论分析的结果结合工作经验对防止出土漆膜的收缩起翘及已破裂的漆膜的修复粘接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2010年福泉山遗址出土具重要考古价值的象牙器,腐朽状况十分严重,为了能妥善保存这批珍贵的文物,采用扫描电镜、X衍射、红外光谱、X荧光分析,对其微观形貌、物相、分子结构、元素组成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出土象牙器主要成分为碳羟磷灰石,其内部有机成分已完全流失,微观结构中存在的主要多孔道直径因长期受地下各类盐的侵蚀变大,直径范围0.33 ~ 3.6μm.象牙器组成除了Ca,P外,还含有其它多种元素成分.这些元素成分来源于象牙长期地下埋葬环境中各种盐类的侵蚀所致.它干扰羟磷灰石结晶,使其结晶程度降低、晶格稳定性变差.因此,采用B72乙醇/丙酮(1/1,V/V)溶液,对两件象牙权仗、一件象牙权仗柄进行了脱水加固保护,经加固的象牙器强度明显增加,颜色自然.为了对后续出土象牙器的更好保护,研究在B72加固液中复配分子粒径分布较宽的可逆性树脂聚乙烯醇缩丁醛(PVE),以有利于加固液渗透进入象牙内部细小孔道.经检测复配PVE的B72加固液成膜后透光率、膜强度等性能均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索六安双龙机床厂墓葬出土西汉黑陶的呈色机理,利用现代科技分析手段对黑陶的黑色物质进行物相分析、显微观察和成分分析。拉曼光谱结果显示黑色物质是无定形碳;SEM显示黑色物质均匀覆盖在胎体表面,其颗粒大小为3μm左右,属于炭黑颗粒;能谱分析显示碳元素分布较为均匀;红外光谱检测出黑色层中含有生漆成分。综合分析显示黑陶样品的呈色机理是:胎体表面被均匀地涂饰了一层由生漆和炭黑构成的黑色物质。该研究对探讨黑陶呈色机理具有重要意义,对了解黑陶制作工艺的发展有一定的补充作用。 相似文献
14.
The development of lacquerwares reached its peak betwee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and the Han Dynasty (390–87 bc ) in the Changsha region of China. By studying excavated fragments of lacquers from this period,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constitution of various pigmented layers, such as red, black and white layers, coloured lacquer layers, namely reddish brown or reddish orange, dark‐coloured or black, and silver lacquer layers, using non‐destructive methods. In additi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acquer production techniques in Changsha are also discussed in comparison with those of other regions in China during the same period of time. 相似文献
15.
16.
由于新津观音寺泥塑制作年代久远,加之在后期的维修过程中使用了一些不当的修补材料(比如水泥、石膏等),少量泥塑断裂、残缺、破损比较严重,补塑部位不断收缩和膨胀,泥塑膨胀、变形、脱落十分严重,个别泥塑需要重新补塑。鉴于大漆不溶于水,只溶于酒精、丙酮、二甲苯和汽油等有机溶剂,且漆膜干固后,几乎不溶于任何溶剂,具有独特的耐久性、突出的耐磨性、优良的耐腐蚀性、耐高温性、极好的电绝缘性。因此,2007年对成都观音寺内的明代泥塑进行保护修复中使用了大漆。大漆砖粉腻子的具体配比为:细砖灰50g,大漆50g,清水10g。另外在贴金箔时,使用了大漆作为粘结剂。在此次的保护修复中,按照传统工艺使用大漆进行处理,修复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汉代髹漆工艺中是否含有淀粉粘结剂,利用淀粉粒分析方法提取了长沙风篷岭汉墓出土的漆器残片中的残留物.实验结果显示:在偏光显微镜下观察到具有十字消光特性的淀粉颗粒,粒度大小在13至25μm,且有加热糊化的现象,加热温度在60至80℃,加热时间大约在30min以内.本实验证实在汉代漆器制作过程中使用了淀粉作为粘结剂,为研究汉代漆器的制作工艺提供了新的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了出土漆器显微试片的制作方法,通过对试片的显微观察,可以使我们对涂膜断面、材质、下地组成及漆器制作方法进行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20.
吉林省龙头山古墓群渤海国王室墓地出土的银平脱梯形漆盒是唐代银平脱工艺中一件制作精美的珍品.该漆盒出土时已被挤压变形,漆皮及木胎残损,金属构件及银饰腐蚀风化严重.为保护此漆盒,采用脱水保护及修复处理恢复厂它的原貌.对这件器物中变形漆木构件进行慢脱水整形保护,以及对木胎朽蚀构件采用制胎、粘帖、补配、做旧等方法,使之取得好结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