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郑家相先生在1959年文物第3期上面发表了一篇"古代的貝化",文中述及史貝币的起源、分类及貝币所属年代的划分等問题。关于貝币的起源,郑先生主张在黄帝时期,因为"相传黄帝轩辕氏作舟车,舟车为交通工具,有了交通工具可以运输,交易因之频繁,海贝开始充当货币大约在这个时候’。关于贝币的分类,郑先生把贝币分为"自然物贝化"与"制造物贝化","非金属贝化"与。金属贝化",自然物贝化是海贝,制造物贝化是仿贝。同时在这个分类的基础上,提出关于我国古代贝币发展的历史时期,认为贝从黄帝时期到秦始皇统一六国是通行的货币,"自然物贝化"行使较早,仿贝行使在后,而金属贝化行使在最后,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刀布同时。郑先生这些论断与他在"中国古代货币发展史"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度量衡标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度量衡标准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类取自然物,如人体、丝毛、谷物等;第二类取人造物,如圭璧、货币等;第三类取自然现象.如乐律、水、金属等。  相似文献   

3.
革拉古·巴貝夫(真名弗朗斯瓦·诺艾勒;1760——1797)是法国革命家,是18世紀末期法国資产阶級革命后,资产阶級热月党反革命时期,空想平均共产主义的杰出代表人物,是“平等派”密谋的组织者和領袖,按照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說法,巴贝夫“平等派密謀团”是資产阶級革命时期的“真正行动的共产主义政党”,巴贝夫的空想共产主义学說,它反映了“近代无产阶级的比較发展的先驅者阶级”的独立运动。由此可見,巴貝夫在法国工人运动史上佔有相当重要的地  相似文献   

4.
石阙作为一种模型化建筑,其出现的时间可早至西汉晚期,源头或可追溯至西汉早中期墓前设立的楬、柱等物。通过对早期石阙的梳理,可见其在形态上有从柱形阙向仿木构形石阙发展的趋势。石阙的演化发展,是汉代丧葬制度逐渐松弛、踰制之风日益盛行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封建化过程是早期中世紀最主要的內容,也是比較复雜而困难的問題。在我們教学过程中当講完早期中世紀以后,同学們对封建制度的形成总是搞不清楚,感到概念化而不具体,各國形成过程都差不多一样?疚脑噲D通过具体史实說明英國封建制度是怎样形成的,它又有什么特点,錯誤之处希望大家指正。  相似文献   

6.
帝制中國的國家決策機制,在明代發生了重要變化,發展爲聖裁、閣議和廷議三種機制並行的複合機制。其中較晚出現的廷議制度,是一種比較公開、公平和公正的新機制,具有近代決策機制的若干重要特徵。經過不斷改進,廷議在明代後期日趨完善,在國家決策的形成中作用也日益重要,成爲帝制中國國家決策機制發展史上的新事物。然而,由於妥善處理聖裁、閣議和廷議三種機制關係的手段尚未形成,這種複合機制在運行中存在諸多問題,未能發展成爲一種更加有效的國家決策機制。  相似文献   

7.
宋代冬麦主要复种在晚稻田上,而冬麦收获后可以复种晚稻,两者已经能够构成循环接续的过程。宋代晚稻有广狭二义、早晚之分;“早田”并不等同于早稻田。宋代稻麦复种制有较大的发展,已成为具有相当广泛性的、比较稳定的耕作制度。  相似文献   

8.
南宋以前,某些地区已經有了植棉紡織的生产(1),然因資料缺乏,生产情况,皆不可考。南宋时,資料較多,知之较详,請述如下。入宋以后,植棉紡織,在閩广地区逐渐增多。彭乘“墨客揮犀”云: “閩嶺已南多木棉,土人竞植之;采取花为布,号吉貝布。”(2) 此可知,入宋后,閩广植棉紡織生产是在逐渐普遍着。南宋时代更是繼續發展。方勺“泊宅編”記載一○八六至一一一七年间的情形說:(3) “閩广多种木綿,树高七、八尺,树如柞,結实如大麦而色青;秋深即开露白綿,茸茸然。土入摘取出殻,以铁杖捍尽黑子,徐以小弓,彈令纷起,然后,紡績为布,名曰吉貝。”(4)  相似文献   

9.
光绪十五年(1889年),东南各省已相继铸造、行使仿造西式银元的龙洋,新疆也就在各地先后开始试铸现代银元了。但新疆的银元仍带有天罡色彩——采用当地民间习用的两、钱、分制。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始终和内地各省采用的元、角、分制的大洋银元不能一致起来。  相似文献   

10.
《文物》1959,(2)
晋东南长子县西旺村,在1958年3月整修公路时,发現了一批文物,我会根据县里报告,于3月终赶往勘查。茲将勘查情况分述如下: 一西旺出土物与古墓群 1.地理环境:西旺村在县东南二十五里,上党平原之南,太晋公路(太原至晋城)经其东、往北到长治市尚不及五十里,从东北五里的乡所在地西南呈起地势,愈走愈下,形成稍有坡度的广闊平原。該村社員們在村北公路南侧不到二尺深的土內,发現銅鼎、銅簋各一件,陶鬲二件,貝五十枚,勘查时土层已被扰乱,但在其周围二  相似文献   

11.
金属工具在生产领域的使用,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早在二里头化时期,手工业生产已采用了青铜工具。如刀、钻、锛、锥之类,显示出它们胜于石器的优越性。农业范围内,春秋战国时代,至少在长江下游地区,青铜农具有比较广泛的使用。  相似文献   

12.
方馆 《文物》1959,(10)
早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楚国,就已有了郢爰、陈爰、(小目少)、(?)等数种金质货币。以实物和拓本来看,它的制作方法与铜质货币不同,大致可分为三个步驟:(一)熔金鑄版,(二)以印凿文,(三)切成单爰。金版一般是用长形下窄上寬的槽鑄成,印文时則上窄下寬,侧看如形,窄面印文处較平,寬面略凸。除长形版以外,还有方形和不規则形,金版鑄成后,以印凿文于版上,以前曾见有"郢爰"印,为一般凿形,铜貿,郢爰二字尚  相似文献   

13.
"重編《説郛》"是明清之際出現的一部大型叢書,但其所收書籍中有大量僞書。除了改換書名、撰人和時代以及"硬派"、"亂分"等作僞情況外,"重編《説郛》"等叢書還有一種常見的作僞手法,即從各書中抄録一些無關的條文拼湊成書。大致上説,凡是某書無明末以前的單行本傳世,或不見於《百川學海》、明抄本《説郛》、《顧氏文房小説》等較早較可信的叢書中,而突然出現在"重編《説郛》"中,則十有八九是僞書,其內容則是雜抄拼湊而成的。  相似文献   

14.
<正>宋代阮閱所編的《詩話總龜》,是一部出現較早且規模較大的分門彙編詩話。《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其"摭拾舊文,多資考證"~②,保存了大量的佚詩、詩話、筆記與傳記等資料,"在詩話中薈萃最爲繁富"~③,具有較高的文獻價值~④。此書宋刻本已不存,然明初收入《永樂大典》之本,自是承宋刻而来,惜又隨《永樂大典》而佚,少有遺存。明刻本有嘉靖二十四年(1545)宗室月窗道人刊刻的九十八卷本。此外,還存有兩種明代鈔本,皆爲一百卷,一藏中國國家圖書館,有莫棠題跋;另一藏南京圖書館,有丁丙識語,爲八千卷樓舊藏。兩明抄本抄手書法皆較爲拙劣。國家圖書館還有宋蘭揮"友竹軒"藏清抄本,抄手  相似文献   

15.
传世文献中与楚国货币有关的记载,有与范蠡同时代的楚王“封三钱之府”、楚庄王“以为币轻,更以小以为大”二事,都见于《史记》。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三钱之府”的解释基本一致,即它是楚国的国家钱库,“三钱”即金、银、铜三种金属所铸货币④,并由此推论早在春秋时期,楚国以及中国就已使用金、银、铜三种金属货币。  相似文献   

16.
“中国硬币”发行时间的通信《中国钱币》编辑部:我是一名钱币爱好者,也是贵刊的一名忠实读者。今有关于“中国硬币”发行日期的问题提出询问,请予复示。《中国钱币》1992年第3期59、60页二文均载:我国从1957年开始发行一分、二分、五分三种铝质人民币;1993年第1期68页文亦言:我国从1957年12月1日起发行1、2、5分硬币,可我时常见一分、二分、五分硬币1955年版和1956年版,均早于1957年。请问:三种硬分币确切始于何年发行?顺颂编安!一读者1993年4月3日读者同志:您好!来信收悉。谢谢您对我刊的关心。现对信中问题解答如下:一、二、五分硬币的开始发行日期确是1957年。国务院在1957年11月19日发布了由周恩来总理签署的《关于发行金属分币的命令》:“为了便利市场流通,命令中国人民银行发行金属分币(简称硬分币),规定办法如下:一、自一九五七年十二月一日起,发行一分、二分、五分三种硬分币。上述硬分币与现在流通的同面额纸质分币的币值相等,即面额一分的硬分币等于面额一分的纸币,其余类推。二、硬分币发行以后,纸分币和硬分币在市场上混合流通,任何人不得对上述任何一种分币拒绝使用。”1957年11月20日中  相似文献   

17.
元代湖州路户籍文書製作的精細程度,超越了目前所見敦煌、吐魯番、黑水城出土同類文書,突破了舊有認識。本文通過考察文書重複葉、連續葉、二次符畫字迹等,發現這批户籍文書是由多次稿本及相關副本構成,存在着廣泛的遞進關係。其户籍製作,是在劃分地域、區别户計的基本原則下,按照每户成丁數量降序分組抄寫,並優化組内順序,最終目標是編製以丁分組、按口排序的户籍定本。湖州路户籍稿雖非定本,但與定本比較,只有人户順序之異,没有格式、内容之别。  相似文献   

18.
刘璐 《东方收藏》2023,(1):77-79
古代造物法则是不同时代精神文化与社会文明程度的反映,而在中国诸多的传统造物思想中,“宜”是核心内容之一。本文主要通过经典名家思想和具体人造物规律,从六大方面探究“宜”的人造物规律,包括文质相宜、与人相宜、与法相宜、与时相宜、因地制宜、与礼相宜。从而指出,中国古代造物设计从日常生活出发,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顺应自然,体现不同社会群体文化特质和实用技艺。希望通过对“宜”的造物法则的梳理及阐述,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传统文化价值,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的方式。  相似文献   

19.
冯好 《江汉考古》2007,(4):53-60
本文通过对先秦时期楚文化车制与中原文化车制进行对比研究,探索了楚文化车制的地域特点与发展历程,认为楚文化车制的基本特点是独创性与延滞性并存,认为成熟的楚文化车制形成于春秋早中期。本文也初步分析了楚文化车制研究对于古代车制研究、对于深入探索楚文化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分纂和总纂这一对术语有两种含义。一种含义是指人,即志稿分纂者和总纂者。另一种含义是指志书写作中的两个环节。分纂在前,总纂在后。这里所谓分纂和总纂属后一种含义。当各部分志稿形成之后,志书编辑部就得把它们组合起来。一般说来,可把这种组合工作归纳为分纂和总纂两个环节。分纂是志稿的局部合成,是总纂的基础;总纂是志稿的整体合成,是分纂的延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