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马晓明 《丝绸之路》2009,(24):39-40
在中华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文明,共同构筑了中华传统文化,从而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大格局。本文从历史资料和历史建筑学的角度探讨了回族建筑的历史沿革、建筑特点、文化特色和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2.
冯梅 《风景名胜》2021,(6):0055-0056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贵州传统民族建筑一方面正受到城市化浪潮的冲击、“美丽乡村”工程的吞噬及“乡村振兴”战略的考验;另一方面在国家大力呼吁保护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建筑文化政策下,人们的意识又在不断增强,这也给贵州民族建筑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应从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加强建筑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保护和传承好贵州的少数民族传统建筑文化。  相似文献   

3.
张婧 《文史月刊》2012,(Z3):288-288
北京香山饭店的设计和建成,对中国建筑民族化的追求和探索,对中国现代建筑的贡献和影响,有着相当积极而深远的意义。当前社会缺乏对传统文化价值的拓展与深化,导致与当代社会文化的疏离。本文阐述摆脱千篇一律的国际化转向批判的地域主义本土建筑是我们这一代及以后几代人共同的责任。  相似文献   

4.
荒野与建筑     
张子骄 《风景名胜》2021,(4):0236-0236
“荒野哲学”逐渐变成了一种属于美国的独特文化和情结,并在自然文学和绘画艺术中得到了最为集中的体现。那么建筑领域是否也有着“荒野情怀”?又是否通过建筑这一形式进行了独特的表达?本文以美国“自然主义”建筑大师赖特为主体,对“荒野”和“建筑”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5.
宁娟 《福建文博》2022,(4):64-69
泰宁县现存的明代建筑群,总面积数万平方米,其平面布局、空间形态、建筑结构、装修装饰、文化特色等在福建民居中独树一帜。长期以来,这些建筑形态被人们误认为徽派建筑体系。本文试图从历史文献、营造特点、构建技艺、建筑细节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确定这些建筑为“杉阳建筑”,从而揭示泰宁明代建筑群真实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建筑文化有着历史悠久和体系独立的特点,再加上封建社会的礼制森严,等级分明,在建筑规制上有充分的体现,因此。广州从秦汉时期建城以后的二千年间,其建筑文化尽管有着本土的特色,但其基本面貌一直受正统文化的制约。建筑型制与全国各地大同小异,无论是城市布局、会馆、学宫、官署、牌坊、民宅。都表现出中华传统建筑体系的主体特色。从明代后期到清代,西方近代文化逐渐传人中国。由于广州在封建王朝的对外贸易中长期是唯一对外通商港口的特殊地位,以及环珠江口的澳门、香港先后为葡、英等西方国家所租占。使广州有条件得风气之先,成为西方建筑文化最早传入中国内地的城市。  相似文献   

7.
1997年,应日本国文字文化研究所之邀,笔者曾赴日,参加在大阪举行的“傅山书画艺术展览”等文化艺术交流活动。期问,我们参观了大阪、京都、奈良的现代化城市与文物景区,考察了法隆寺这一日本国宝建筑。  相似文献   

8.
丛绿 《中华遗产》2005,(6):136-137
新奥尔良和海岸地区的建筑及社会与当地的名人、音乐、食品一样,是当地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个地区的建筑是本地区稳定性和持续性的标志。我们需要重建这些标志。”密西西比历史档案局代表Ken P'Pool说。  相似文献   

9.
程婉 《中华遗产》2006,(4):146-146
6月10日是我国首个“文化遗产日“,由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和中华遗产杂志社共同主办,中华遗产杂志社和河南淮阳县人民政府承办的首届“中华遗产论坛——太吴陵庙申报世界遗产启动仪式暨中华伏羲文化论坛”同日在人民大会堂开幕。论坛主要围绕“太吴伏羲氏作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重要意义”的主题展开。与会专家从“龙的传人“、“万姓同源”、“八卦与伏羲”等方面对伏羲文化进行深入探讨,就中华民族的始祖是太吴伏羲还是炎黄展开热烈论辩。  相似文献   

10.
沂源栖真观位于乡村社会的道教空间与民众生活空间的交汇处,是乡村景观的组成部分,参与了地方社会的经济发展、文化振兴。栖真观建筑的空间生产是政治、文化、经济资本的共同实践,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及社会背景下,通过不同的动力机制,促进了道教建筑和乡村社会空间、景观的重构。栖真观建筑既产生了初始阶段作为宗教标志的象征空间,在新的时代也重构了乡村社会的融合空间、文化振兴的承载空间和经济发展的拓展空间。  相似文献   

11.
贵阳市北郊的六冲关修院是贵州天主教建筑遗迹的典型代表,在历史沿革、建筑形态、文化传承,乃至当下承担宗教职能等方面,具有鲜明特点与重要意义.六冲关修院的个案研究可见,在保护和利用天主教建筑遗迹时,我们应看到它具备“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修院师生教育模式、当下朝圣活动的社会意义,及其承载的地方教会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2.
美国著名现代建筑师、城市规划专家埃罗·萨里宁曾经说过,“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通过对都市建筑风貌的解读,我们可以清晰地知道城市的文化脉络与历史积淀。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自然观及其渊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沙润 《人文地理》1997,12(3):25-29
本文讨论了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文化以功用观、审美观及生态观为内涵的自然观,并分析了它们的产生渊源是中国的地理环境、当时的自然经济以及中华和合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相似文献   

14.
陈卓  林学伟 《神州》2012,(35):186
由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各个地区的文化方式、生活方式、审美观念以及经济水平不同,以至于不同文化差异下的民居建造风格也迥然不同。因此,可以说民居作为人们工作生活的重要场所,不仅仅是我国古老建筑的重要文化缩影,更是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传承。尤其是达斡尔族,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地域风格,俨然已经成为我国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笔者即从达斡尔族传统民居的建筑布局与建筑特色入手,进行粗浅的探讨,以此进一步分析达斡尔族的传统民居特色。  相似文献   

15.
王本祥 《岭南文史》2013,(2):I0001-I0001
<正>建筑是一个民族凝固的历史,以文化纪念碑的形式,将民族的思想和每个历史阶段的独特象征,都刻录下来,是一部反映特定时空范围内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文化演变历程的百科全书。岭南建筑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独树一帜,充分体现出岭南人民的民族风情和人文景观。只有充分了解岭南建筑所凝固的丰富思想文化内涵,才能真正读懂岭南建筑艺术。岭南建筑文化特点鲜明,为适应炎热多雨的气候特征,布局疏朗开阔,  相似文献   

16.
侨乡文化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侨乡文化体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精神,无论在哪个侨乡,外来文化只是一种“补充”,侨乡的主流文化还是本土文化。本文以侨乡文化中比较容易辨认的建筑文化为中心,对最有代表性的五邑侨乡与潮汕侨乡的侨乡文化特征进行比较研究。作者认为,从建筑文化角度而言,五邑侨乡的文化特征是输入型文化,潮汕侨乡的文化特征则是输出型文化。而侨乡之所以采用西洋建筑文化,其实是侨乡现代化建设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近年来为保护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而呼吁。他说:“我主张知识分子到民间去,到生活中去,到弱势的文化中去!”他认为,知识分子应反省一下,在时代变迁过程中该承担什么责任。冯先生认为,我们在对城市进行大规模的建筑之前,先要对这个城市的特征和个性进行认定。而不能用一种野蛮的态度,来对待一个文明的遗产。一个城市的建筑特色主要还是它的民居。例如,北京的特征主要不是在天坛和颐和园里面,而是在大量的四合院和胡同里面。一方水土上人们的独特精神,会通过建筑外化出来。所以说,民居体现了这个地域的性格。我们600多个城市是在不同的文化板块里,比如山东在齐鲁文化的板块里,江苏在吴越文化板块里。其中,城市里的历史街区往往是这个城市记忆的载体。如果我们把它的历史遗存全部拆掉了,它的生命就失去了。我们现在许多的历史街区,已经支离破碎,无法承担展现这个城市个性和特征的使命。城市变成了一块什么也没发生的野地,然后我们在这块野地随心所欲地盖新建筑,城市基本上丧失了个性,这样下去,城市里新建筑基本上变成一种带有商业时尚的粗鄙化建筑,没有精神、没有文化。本文作者是一个青年在校大学生,文章虽然比较稚嫩青涩,他的社会责任感、忧患意识,以及在寂寞中坚忍不拔、孜孜以求的精神让人动容。希望这种实证研究的风气能在作者中得到推广。  相似文献   

18.
阴山  才云 《中华遗产》2006,(3):20-39
透过建筑的阅读,是对历史的追忆和文化的思索。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保护历来就是一对生死冤家,彼长则此消。当浓墨重彩的现代建筑把浸透卣年沧桑的城市底色彻底覆盖的时候,人们将从何处寻觅曾经的“东方巴黎”和“肚界建筑博览会”?  相似文献   

19.
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其文化内涵渗透到传统文化的各个角落,在中国古建筑的三大部分——台基的须弥束腰、梁柱结构的雕刻彩画和屋面脊饰吻兽中,其文化表现形式异彩纷呈。柱是传统建筑构架中垂直承受上部重量的构件,建筑构架中屋顶部分的重量通过立柱传递到地面,在传统建筑中曾有“房倒屋不塌”之美誉,  相似文献   

20.
百年未有的新变局和新挑战为复兴中华传统文化提供了机遇与挑战,传统建筑文化中的传统营造技艺的保护与传承问题同样如此。传统营造技艺能否保护与传承下去,取决于是否能够获得社会需求和市场规律,政策的倾斜,以及社会文化意识等三方面的支撑。同时还须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生产型传承”、创造保障条件、传统建筑营造与文物建筑保护维修等关系问题。传统营造技艺从概念上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在保护方法上包括抢救性保护、建造性(生产性)保护、研究性保护、数字化保护等。“技艺”传承的不仅仅是手艺更应该是文化。只有在全人类文明视域下认识中华文明的特征和价值,才能重视中华传统文化观念形态和知识体系构建中的问题,也才能充分发挥传统营造技艺的传承作用,并使传统技艺中的精髓获得延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