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三十年代的中国,灾难深重,民族危机日深。为了解红军北上后的情况,和即将成为抗日大后方的西北政治经济现状,当时年仅二十六岁的范长江,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身分,于1935年年7月从成都出发,对西北进行考察。他经陕甘入青海,越祁连山到河西止于敦煌,折回后走宁夏终于包头,全程四千余里,完成了一次艰苦卓绝的旅行。他将旅途见闻写成通讯,陆续寄到《大公报》发表,轰动全国。1936年8月,通讯  相似文献   

2.
王鹏 《纵横》2007,(11)
1935年7月,范长江以《大公报》旅行记者的身份,开始了他著名的旅行考察。旅行通讯在《大公报》连载并结集出版,广大读者由此开始了解共产党和红军长征,认识陕北革命根据地和中共著名领袖人物……客观真实的报道,打破了国民党政府的新闻封锁,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范长江的"旅行通讯"在新闻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他本人也成为最受共产党、毛泽东欢迎的记者。  相似文献   

3.
孙儒 《丝绸之路》2003,(7):15-16
1952年9月底结束了炳灵寺的考察之后,冯国瑞先生与赵望云处长、常书鸿所长商量,决定利用考察炳灵寺的人力,紧接着再考察天水麦积山。大约是同年10月3日,我随常书鸿所长乘天兰路通车典礼的列车,与西北化部和中央美术学院的同志们同赴西安,在西安进行考察准备工作之后,大约10月中旬到达天水。  相似文献   

4.
范长江(1909年——1970年)是30年代升起在中国新闻界的一颗明星.1935年7月,他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的身份,深入中国西北地区作为期10个月的考察采访,行程6000余公里,所写旅行通讯在《大公报》上连载,第一次公开报道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并揭开了当时神秘西北的黑暗和危机,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后辑为《中国的西北角》一书出版,半年内重印7次.1936年西安事变后,他只身冒险进入西安,以后又到延安,得到周恩来、毛泽东接见.他所写的通讯《动荡中之西北大局》和《陕北之行》,打破蒋介石的新闻封锁,向国内外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正确方针,介绍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1937年3月29日,毛泽东曾致函赞扬说:“你的文章,我们都看过了,深致谢意!”抗战初期,这位杰出的无产阶级新闻战士,有近一年的时间,战斗、工作在武汉.不尽长江滚滚来,他在这里写下了生命史上壮美的篇章.  相似文献   

5.
陈雅丹 《丝绸之路》2012,(23):32-36
提起我的父亲陈宗器与瑞典著名探险家斯文·赫定的友谊,凡熟知赫定博士中亚探险故事的人都一定熟悉. 1929年10月,时值中央研究院助理员的陈宗器作为西北科学考察团第二批戈壁组成员,来到内蒙百灵庙做出发前的准备,他是五名科考团员中唯一的中国人.11月2日傍晚,斯文·赫定从北京出发来到百灵庙为戈壁组送行,这是他们第一次相识,短暂的9天里,斯文·赫定给这位对他十分崇拜的年轻人讲了自己20世纪初发现楼兰的探险经历,还送他英文版的《我的探险生涯》和瑞典文的记叙西北考察团第一次考察的书.  相似文献   

6.
小卫 《文史精华》2009,(5):42-47
蓝马,原名董世雄,中国著名电影、话剧表演艺术家。1915年生于北京。蓝马自幼酷爱京剧、曲艺,常求教于马连良、金少山及刘宝全等名演员。1931年蓝马入上海联华影业公司北平电影人才传习所。1932年夏,他参加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北平分盟领导下的新球、苞莉芭两剧社,进行抗日救亡演剧活动。1934年加入中国旅行剧团,后入山西西北影业公司。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流亡于西安、武汉、  相似文献   

7.
徐霞客考察九嶷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分析了徐霞客当年考察九嶷山的艰苦历程;他对九嶷山山川地貌和名胜古迹的辩析、考证、赞美.并以徐霞客的旅行考察记录为依据.结合现代旅游业发展理论,对九嶷山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敖伦苏木古城早在本世纪初就已举世闻名了(见图)。此城位于内蒙古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的百灵庙东北约35公里处的艾布盖河北岸。最早发现和考察敖伦苏木古城的是我国考古学者黄文弼先生。1929年他参加了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并独自一人考察了这座古  相似文献   

9.
马鹤天是国民政府的高级官员,在内忧外患的民国时期,一直密切关注祖国边疆,倡导国人重视边疆,并亲自走上考察的道路,还曾就职边疆。西北、内外蒙古、东北、康藏,皆留下了他的足迹。他、在考察途中,详细记录了所见所闻,陆续整理出版了多部考察行记和论,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也为后人留下了许多边疆社会珍贵的历史记载。  相似文献   

10.
黄文弼教授是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西北史地学家。他不仅留给我们作为新疆考古开拓者的业绩和富赡的学术财富,他的传奇式的经历和艰苦卓绝涉险犯难的治学精神也同样给我们以有益的启迪。我们从他多部学术专著和长达45万字的《蒙新考察日记)(1927年~1930年)中都可以领略到这一点。刘半农先生在黄先生1930年从新疆考察回到北平  相似文献   

11.
周一 《旅游》2003,(10):33-34
10月1日,当天国内乘飞机旅行的人数达到39.5万人,这样的数据引发了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事会对中国旅游业基础设施将趋于紧张的担忧。  相似文献   

12.
《马达汉西域考察日记1906—1908》是马达汉以芬兰男爵的身份,接受俄军总参谋部的指示,到中国西北搜集军事、政治和社会情报等的探险活动。马达汉历时两年横穿八省行程14000公里,既搜集并撰写了重要的军事报告,还给世人留下了大量旅行日记、珍贵图片和古代文物等有价值的科考资料,对我们认识和研究清末中国的社会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拟对该书做一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13.
李传玺 《世纪》2023,(4):92-93
<正>拿到《世纪》今年第二期,看到封面上要目有《1944年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访问延安》,然后去读文。一边读,一边想到一个人:原景辉,时任军统西北特联站洛川直属组组长。晚年他接受台湾某社团法人2011年10月为编印《口述历史》而作的采访时“自豪”地说自己也参加了此团。看到这里,熟悉此段历史的人都会说,团里没这人啊。我开始读到这段时,心中也打鼓,  相似文献   

14.
正如果你对西藏充满好奇,特别是对于西藏西部的文化、考古与探险旅行有着特别情怀的话,有个人你一定绕不过去,他就是曾8次到喜马拉雅区域进行过卓有成效的科研考察的著名藏学家、探险家——意大利人朱塞佩·杜齐。在西藏,除了著名的唐蕃古道、蕃尼古道、茶马古道、盐路以及麝香之路,还有一条著名文化旅行考察线路,或者说文化探险之路,应该叫"杜齐之路"。  相似文献   

15.
贝格曼与中国西北考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初是中国西北边疆史地研究的兴盛期,大批探险家、学者深入中国西北地区进行地理、考古调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瑞典考古学家贝格曼充分利用中外学者的研究成果,结合其三次西北腹地考察,对西北边疆史地研究有不少创新。他对西北历史、地理中的诸多问题,诸如中国史前史、额济纳地区汉代边防遗址、丝绸之路等方面的研究考证,为西北史地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  相似文献   

16.
本文是从西伯利亚到远东的旅行考察的报告。让我们感兴趣的是萨满和他的标志物。1996年的秋天,我们观看了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考古学和人类学协会的收藏品。这个协会的博物馆陈列着一件文物——萨满皮腰带。这个皮腰带是1977年从阿穆尔河下游的少数...  相似文献   

17.
1992年,是瑞典著名地理学家、考察家斯文赫定(1865——1952年)逝世40周年。为了纪念斯文赫定在中国西北的探险及20世纪对西域的考察与研究,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联西域艺术研究会与瑞典国家民族博物馆、瑞典斯文赫定基金会联合主办的“二十世纪西域考察与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于1992年10月3——6日在乌鲁木齐举行。来自中国、瑞典、美国、英国、几本、新西兰等国家的65名代表参加了会议,有33位学者在大会上宣读了论文。讨论会的主要议题是:对20世纪以来各国学者西域考察与研究的回顾与评价;关于20世纪以  相似文献   

18.
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副馆长李遇春所绘国画近百幅,应邀于1991年9月23日至10月10日在西安市陕西省博物馆举行。它配合着该馆正在展出的西北五省区“丝绸之路”历史文物陈列,引起了国内外观众的兴趣和欢迎。李遇春先生现年70岁,原是西安市著名画家。早在抗战时期,他就怀着爱国热情,在西安、宝鸡和兰州等抗战后方,多次举办个人画展,用西北的风情和历代英雄人物事迹,鼓舞全国人民奋起抗战救国。四十年代初,他和赵望云、关山月夫妇等著名画师从西安  相似文献   

19.
徐俊 《世纪》2022,(5):76-81
<正>翠微路2号院是我在京四十年的第二个住所,1980年代的2号院还基本保持了1960年代“翠微校史”时的格局,原先中华商务的办公楼归了北京锅炉厂,但模样没变。其后身的院子还是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研究所的西侧,两栋折尺形的三层楼成合抱之势,就是西北楼和西南楼。尽管彼时大院里已经见缝插针盖了一些六层楼的职工宿舍,但东门内和大院南部都还有完好的日式洋房,那是1961年10月中华书局进驻翠微路后金灿然先生、宋云彬先生等的家(《宋云彬日记》1961年10月14日),西北楼则是“翠微校史”时期外地学者们的住所。中华书局的一些老编辑也住在西北楼,差不多三十多年前,我在书上看到程毅中先生自署书斋“有高楼”,知道就是借用《古诗十九首》的名句“西北有高楼”,暗指所住在西北楼。后来单位分配同事刘石兄入住西北楼程先生旧居,现在朋友们都知道他的书斋叫“有高楼”了。  相似文献   

20.
李娜 《丝绸之路》2010,(14):41-43
1940~1944年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的西北艺术文物考察活动是我国近现代一段重要的文化史,1942~1943年在甘肃兰州的考察活动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遗产。所以,有必要回顾这段历史,它不仅是对战乱时期坚持工作的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的纪念,更是对昔日兰州历史的回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