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2 毫秒
1.
西安事变中,南京政府内部在如何解决事变的问题上产生了意见分歧,分裂成"主和"与"主战"两派,时任军政部长的何应钦坚决地站在"主战"的阵营。长期以来的史学观点认为,他是为趁乱炸死蒋介石或假张、杨之手杀掉蒋介石,"取蒋而代之",这有失偏颇。何应钦当时的主战,其目的是"以战逼和"营救蒋介石。促成他在当时"主和"与"主战"两种营救蒋介石的途径中选择并坚持后者的原因,主要是:冥顽的反共立场;维护国民党集团利益和自身个人权力的需要,以及日本施加的压力。他的"讨伐军事"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具有客观上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高翠 《纵横》2009,(4):35-38
陈纳德,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著名的美国空军将领。抗日战争时期,陈纳德率领飞虎队配合国民党军队在空中与日本法西斯作战,与蒋介石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中国内战爆发后,再次来华的陈纳德站在蒋介石一方,积极帮助蒋介石打内战。在蒋介石败亡台湾之时,陈纳德继续支持蒋介石。为了防止“两航”飞机落入中国共产党的手中,陈纳德积极争取美国政府的支持,并最终争夺了“两航”飞机的财产。  相似文献   

3.
读者来信     
正2018年第3期的《蒋介石倚重的老师毛思诚》一文中提到,蒋介石对毛思诚除了在官场上的照顾,还有生活中的关切。我认为蒋介石对老师毛思诚的这种"关照"出于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因为毛思诚是"早年秀才",具有"才学恒通,明了时政"的学问,故"成了蒋介石的幕僚和‘外脑’"。这是唯才是用。二是因为毛思诚因人施教、"以柔克刚""恩威并施",用"义正词严的说教、洋洋自得的笔势让蒋介石敬佩不已",使得"蒋介石突然‘开窍’,一  相似文献   

4.
正1932年秋,蒋介石颁布了《战字第二一三号》训令,阐述了他对"剿灭共军"的新战略战术。信心满满的蒋介石认为,用这种他苦思冥想出来的新招数,完全能毕其功于一役,彻底解决危害"党国"多年的"赤患"问题。但,此时的蒋介石非但没有"大胜"在即的轻松,却急如热锅之蚁,因为他缺乏支撑其新战略构思的充足军费。这段时间,蒋介石连做梦都想着天上能狂下一场金钱雨……就在蒋介石朝思暮想发横财时,突然有  相似文献   

5.
杨燕  杨振 《文史月刊》2010,(10):35-38
<正>一、蒋介石自请"对头"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美军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1942年初,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蒋介石出任中国战区最高统帅。蒋介石为了进一步"联络"同美国的感  相似文献   

6.
在风云雷动的现代史上,一代枭雄蒋介石从乱世中崛起.蒋介石的崛起,既有其错综复杂的客观形势,也有其自身的主观动因.而长期以来形成的政治文化积淀,无疑也为蒋介石的崛起提供了传统的政治文化氛围."道德自律"、"业缘规则"、"权力本位",就是蒋介石崛起的政治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7.
蒋介石当了黄埔军校校长之后,经常以谈话的方式极力拉拢学生,培养自己的政治亲信和发展军事势力。谈话时,蒋介石坐在办公室,要学生们站在他的门外,一个个叫进去问话,边  相似文献   

8.
从当上黄埔军校校长开始,蒋介石的政治地位上升之快,是令人惊讶的。这既是蒋介石政治军事才能的体现,又是他对权力不断追逐的结果。蒋介石权力欲望极强,对总统之位垂涎已久,但其当选之路却是充满波折。中原初定通过约法欲"训政"中原大战后,蒋介石战胜了以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为首的地方实力派。蒋介石权力欲日益膨胀,认为"训政"时期已到,想挟军事余威,召开国民会议选举总统,登上总统宝座。  相似文献   

9.
陈红民 《民国档案》2016,(2):140-143
正蒋介石研究已是海内外史学研究领域的"显学",成果很是丰硕,但未来仍有相当多的课题有待深化。浙江大学蒋介石与近代中国研究中心(以下简称"浙大蒋研中心")认识到,深化蒋介石研究的基础,在于新史料的发掘与整理。2015年,浙大蒋研中心向国家社科规划办建议设立"蒋介石资料数据库建设"的重大招标课题,经批准立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是目前级别最高、资助力度最大的社科规划项目。"蒋介石资料数据  相似文献   

10.
正1936年10月25日下午,在汉口江汉关省政府专用码头发生了一起令人震惊的刺杀案。死者叫杨永泰,在民国史上,他可不是一般人物,在蒋介石的众多幕僚中,他是"首席智囊",被称之为"诸葛亮"式的谋略型人物。蒋介石对他几乎做到了言听计从,甚至蒋介石因他的建言,能够改变已决定了的命令。北伐结束,他以"调虎离山"之计,将集团军诸侯明升暗降,解除他们的兵权;他建议组建侍从室,让蒋介石从繁重琐碎的公文审批中腾出  相似文献   

11.
声音     
<正>抗战后期,蒋介石准备改组行政院,为行政院长人选而踌躇不决。于是蒋介石请来张治中和其他军政要员陈诚、熊式辉等征求大家的意见。众人知道事关重大,都不敢轻言。沉默良久,蒋介石顺水推舟地说:"如果没有人做,只好我来兼了。"时任蒋介石侍从室第一处主任的张治中一直致力让蒋介石减少兼职,以提高工作效率,见蒋又要兼任,只好发言说:"现在做行政院长的一打半打都能找出来,不知您以什么标准来衡量说是没有人能做?"蒋介石听了,笑道:"有那么多的人能担任行政院长吗?"最后仍厚着脸皮兼任了行政院长,还委任他的连襟孔祥熙任行政院副院长,负责实际工作。(图为张治中)  相似文献   

12.
蒋介石在抗日战争时期担任着中国军政的最重要领导职务,其思想言行对抗日战争的进程有着很大的影响。2000年以来,由于研究环境的改善、观念的更新、国际交流的增加及蒋介石档案与日记的开放等,史学界关于蒋介石与抗日战争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成果丰硕。其中关于蒋介石与"安内攘外政策"及"不抵抗主义"、蒋与"对日和谈"、蒋与中外关系等课题方面的成果尤为显著。文章在点评了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对未来的研究有所展望。  相似文献   

13.
胡飞 《文史天地》2010,(7):20-24
<正>"云南王"龙云出逃,是蒋介石众叛亲离的又一例。龙云自1927年借北伐胜利之势夺取了云南的统治权,到1945年被蒋介石武力解除云南省主席之职,统治云南长达18年,是名副其实的"云南王"。龙云和蒋介石之间曾经互相利用,合作密切。但也是矛盾重重,最终被蒋介石突然解除兵权,成为一个有职无权的人。  相似文献   

14.
正为了推动蒋介石与抗日战争史的相关研究,浙江大学蒋介石与近代中国研究中心、香港珠海书院亚洲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抗日战争研究》编辑部,于2014年6月7日至8日联合主办了"蒋介石与抗日战争(1931—1945)"学术研讨会。来自美国、加拿大、韩国、新西兰,以及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等地的40余名学者参加了此次研讨会,共提交论文25篇。会议围绕"蒋介石与抗日战争"的主题,分别就蒋介石与抗战战略、抗战军事、战时外交、战时内政,以及外国人  相似文献   

15.
宣侠父是被蒋介石开除的黄埔军校唯一的最"牛"的肄业生,蒋介石曾亲授他少将参议,他"一张嘴能顶两百门大炮"是令国民党西北行营最头痛的人,终于蒋介石"忍无可忍"下达了密裁宣侠父的手谕,宣侠父是蒋介石亲自下令秘密杀害的中共最高级别领导人。满怀报国志向、才华飞扬的年轻将军,在抗日战场硝烟正烈的时候,没有死在对日作战的沙场,却倒在特务的枪口下。  相似文献   

16.
1949年2月4日,国民党元老、蒋介石的"师爷"吴稚晖乘坐美龄号专机到了台湾,让他难以料到的是,他将自己的一生押在蒋介石身上,蒋介石不但没有真正让他在台安度晚年,而且残忍地让他提前结束了生命。  相似文献   

17.
1936年12月12日,国民党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实行兵谏,迫使蒋介石答应"联共抗日"。之后,蒋介石要张学良护送他回南京,结果,张学良一去不返,被蒋介石软禁。雪窦山上被"仇家"发现  相似文献   

18.
1930年代,蒋介石展开对中共苏维埃区域的数次"围剿",作为蒋介石信任的爱将,陈诚在"围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蒋介石一生,用人无数,有始有终者,首推陈诚.蒋介石对陈诚的期待、信任和培植,超越常人.1930年代"围剿"期间,蒋、陈之间互动尤多,其间透露出的蒋、陈间介乎君臣师友之复杂关系,集团利益下的离经叛道,细加观察,颇有意味.  相似文献   

19.
在冷战背景下,肯尼迪政府对蒋介石"反攻大陆"行动采取模糊政策,始终把危机限制在可控制的范围内,保持海峡形势适度紧张;既使台湾始终依附于美国,又保持了对大陆的持续压力,同时也避免了卷入与苏联或中国的直接冲突。后来由于国际国内形势变化,美国政府逐步转向反对蒋介石"反攻大陆"的立场,蒋介石也不得不实际上修改了自己的政策。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60年代肯尼迪上台后,一改此前美国的"放蒋出笼"政策,反对蒋介石的"反攻大陆"要求.肯尼迪政府阻拦蒋介石"反攻大陆"是因应当时美国对华政策的需要,国际局势的发展已使美国政府认识到,新中国政权是稳固的,无法以外力推翻.在策划"限蒋出笼"政策的过程中,肯尼迪政府就如何应付蒋介石的对策问题曾进行过激烈的辩论,从最初的模糊政策到最后向蒋介石摊牌,政策的出台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决策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