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京的两台古代测天仪器——明制浑仪和简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保存的大型古代天文文物中,有明朝留传下来的结构精巧的测天仪器浑仪和简仪(图版玖:1、2)。我国古代的测天仪器,在世界天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明制浑仪和简仪是现存的古代主要测天仪器中最早的两台,是十分宝贵的科学遗产。这两台仪器又是历史的见证,它们的经历有力地控诉了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派阻碍科学发展、破坏珍贵文物的罪行。  相似文献   

2.
浑仪、简仪合金成分及材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保存的明代浑仪和简仪,是现存中国古代测天仪器中较完好的两台,是十分宝贵的科学遗产,在世界天文学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浑仪、简仪是正统二年(1437年)开始铸造的中国传统的测天仪器,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明史·天文志》、《明实录·英宗朝》、《明实录·世宗朝》、《明会典》中都对两仪的制作年代、后期改造及修整有所记载。  相似文献   

3.
浑仪、简仪(以下简称两仪)在高PH、大气污染和日晒雨淋环境中的腐蚀是一种动态加速腐蚀过程。采用合成的双唑胺铜缓蚀剂和有机硅改性的甲基丙烯酸树脂,并分别复配成协同缓蚀剂群和含有增效稳定剂的封护剂。采用这两种材料和脱水后再防护的工艺,使带锈防护后的浑仪、简仪的腐蚀低于无污染大气中的速率。用电化学方法评价了防护技术的可行性,根据腐蚀与人工老化试验结果讨论了防护材料性能与腐蚀环境和带锈防护的关系,采用XPS分析方法探索了双唑胺比BTA更适用于两仪防护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古观象台:历经沧桑终安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仝冰雪 《中华遗产》2007,(12):160-160
位于北京建国门内立交桥西南侧的古观象台,以建筑完整、仪器配套齐全、历史悠久闻名于世。但曾安放在这里的古观天仪器,却在漫长的岁月中历尽沧桑。明正统年间,古观象台初具规模,时称"观星台",使用明制浑仪、简仪、天体仪等观测。清时  相似文献   

5.
《中国文化遗产》2004,(3):65-65
南京紫金山天文台露置的简仪、浑仪是我国和世界上现存最大的古青铜天文仪器,其制作技术代表着我国500余年前在天文、冶金铸造和工程力学等科学技术领域的最高水平。但是,由于长期露置在室外,大气污染对其腐蚀十分严重。本课题通过大量研究实验,进行了结构力学分析、计算、稳定性研究及腐蚀状况研究。采用先银钎焊后铜钎焊的复合焊接技术,解决了双金属电化学腐蚀问题。  相似文献   

6.
玑衡抚辰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玑衡抚辰仪(封底)成于清乾隆九年至十九年(1744—1754年),是中国历史上引用西法铸造的最后一座大型铜浑仪。由于实物尚存,涉及的文献、模型等史料也比较齐全,可据以分析仪器的综合误差或工艺精度;可探索当年的设计主导思路,进而回答历史遗留下来的几个疑难问题。  相似文献   

7.
我国文物界采用树脂和玻璃纤维增强材料复制文物,已有多年历史.80年代初,南京博物院也先后成功复制了“六朝石刻辟邪”、“宋代石刻天文图”等大型文物.其它较小的文物复制品更是多不胜举.最近,我们用这种工艺复制了明代天文仪器“简仪”,工艺复杂,其中不乏值得总结的地方,故撰此文,以飨同仁.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的明代简仪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古代青铜天文仪器,长4.4,宽  相似文献   

8.
王宣艳 《收藏家》2014,(7):27-33
金龙、玉简是帝王道教投龙仪中的两种重要信物。投龙仪,又称投简仪、投龙简,是在举行斋醮科仪祈福禳灾之后,将满载祈者愿望的玉简,与金龙一起投入名山大川、岳渎水府,金龙为驿骑,负载简文上达神灵。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历史上,历代王朝都把计时器具作为“礼器”,置于庙堂之上。据《周礼·夏官》所记,西周宫廷设“鸡人”,专管刻漏;而《隋书·天文志》又把宫廷刻漏之设,上推至“五帝”之时。秦汉以降,宫廷计时器具经历过多次结构改革,特别是东汉张衡创制“浑仪”、唐张遂(僧一行)与梁令瓒合制“混天铜  相似文献   

10.
环巢湖古塔历史文化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立冬 《安徽史学》2011,(5):123-125
"环巢湖"是一个地域概念,泛指整个巢湖流域,包括合肥市、巢湖市两个市全部和六安市一部(老市区及舒城县),同时也是一个文化概念,用以指称以巢湖为中心,环巢湖地域上形成的具有独特地方特色的文化群落,可定义为"环巢湖文化圈"。散布在环巢湖流域内的  相似文献   

11.
宋泾原、环庆路治所考述李昌宪北宋泾原、环庆路是宋朝抵御西夏侵扰的两个重要的地区。其首府前后发生过变动。清人吴廷燮注意到了这一点,他认为两路首府太祖一朝分别在径、豳二州,但自太宗时起就移至渭、庆二州。笔者认为吴氏这一论断是错误的。泾原、环庆两路,唐时为...  相似文献   

12.
这是秋白少年伙伴羊牧之先生回忆秋白的一首诗。环溪在江阴贤庄,环溪水美,环溪的姑娘更美。瞿秋白的大姑母有4个女儿,少年秋白常随母亲归省环溪,当时外公金心芗一家也寄居贤庄乐在堂。秋白在《饿乡记程》里也提到环溪“虽有豆棚瓜架草虫的天籁,晓风残月诗人的新意,怡悦我的性情;  相似文献   

13.
孙东纯 《旅游》2012,(4):26-31,3
我暂居日本,虽无骑自行车旅行的经验却常幻想用自行车旅行日本。后来我在网上看到有个日本人花了几个月骑自行车环了本州岛一圈,就自称"环了日本一圈"。于是我想就环本州岛吧,在日本居住的这些年里有个"骑日本环岛"的经历听起来也不错。  相似文献   

14.
由黄时鉴、龚缨晏撰著的《利窦世界地图研究》,前不久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这部二百多页的大书,不仅装帧精美,内容上更是引人入胜。正如黄时鉴先生在前言中所说:“利玛窦世界地图的绘制、刊刻、摹绘、流传和收藏,它的资料来源和历史影响,涉及大量的文献、人物和史事,晦暗驳杂,疑团重重。不断有东西方学者被它吸引,深探穷索,排难释疑,使此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重大一页逐渐呈现它的时空变迁、显隐更迭的情状。我们在其中踽步前行,兴趣盎然。“雪球越滚越大,天地浑仪转动,场景引人入胜,情况扑朔迷离。……在收集和披览更多文献和地图以后,终于…  相似文献   

15.
说“瑗”     
玉瑗是璧环类玉器的一种器物类型,其萌芽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是应璧、环类器物的解玉之需而产生的。符合《考工记》《尔雅》所记玉瑗定义的实物,大约出现于战国时期。上海博物馆所藏的一件"重环谷纹玉璧",与《考工记》所载"璧羡度尺,好三寸,以为度"符合若节,应是当时璧、瑗、环三器集于一体的标准器。  相似文献   

16.
本次调查在屈家岭遗址周边新发现8个新石器时代遗址和石器采集点,是一处新石器时代的大型遗址群,其分布范围远远超过以往的认识,其中屈家岭遗址是在遗址群中具有核心地位。调查还发现包括屈家岭遗址、钟家岭遗址、冢子坝遗址的大环壕系统,另外还可能存在仅限于屈家岭遗址南部的小环壕系统,这是继三次发掘后对屈家岭遗址群聚落结构与聚落形态演变的突破性认识。  相似文献   

17.
曾侯乙墓出土。白色。扁体,器面不平。全器用一块玉料透雕而成,由四节和三个椭圆形环组成。中间一环是活动的,上、下两环是固定的,三环组成一龙,上环为龙首,中环为龙背,下环为龙的腹部。三环所连的四节各节上均透雕龙与凤,分列左右,并相对称。第一节为对首双凤;第二节为首相交错的较大的双卷龙,两龙尾部各为一凤;第三节为屈首相背的略小的双卷龙;第四节为对首的较小的双卷龙,二龙首相接处有一对钻小穿孔。器两面以极细的线条阴刻出龙、凤的细部和四条蛇。  相似文献   

18.
《丝绸之路》2011,(15):80-80
近日,环“中国夏都”旅游圈旅游局长联席会议在刚察县鸿湖大酒店召开。本次联席会议旨在交流环“中国夏都”旅游圈旅游工作经验,探讨区域旅游合作机制,探索旅游圈旅游发展模式。来自环“中国夏都”旅游圈五个自治州、地(市)14个县的旅游代表相聚刚察县,就进一步加强区域合作、构建合作平台、打造旅游形象品牌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19.
张之恒 《华夏考古》2001,15(4):84-87
近年来在我国一些新石器时代遗址中相继出土“环砥石”,有的发掘者将其命名为“石钻”、“钻头” 等。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1998年11月在含山县凌家滩遗址发掘出土1件“环砥石”,称为“石钻”①。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 1979年11 月至 1980年1月在桐乡县罗家角遗址第1层和第2层各出土1件“环砥石”(图一),发掘报告称其为“钻头”,并认为“这类钻头,可能与石器钻孔技术有关”②。这种石器的命名之所以会产生错误,是由于对“环砥石”的用途不明所致。 一、环砥石的用途 环砥石作为一种制作玉石器的工具,在我…  相似文献   

20.
刘杰 《成都文物》2007,(2):22-27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成都古玩市场淘得两个小陶罐。回到家里,把买回的两个陶罐拿去水池清洗。清洗后的两个陶罐胎质为夹沙灰陶,有细小云母遍及陶身,造形为扁圆体,鼓腹,敞口、颈微收(在口下),有盖,尖顶,环底,环底上有不规则绳纹、两个陶罐罐身与罐盖皆光面无纹。就在我清洗罐内泥土时,竟然在两个小陶罐里发现了三枚白色,两枚黑色陶子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