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5年6月的一天,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公安分局文物派出所收缴了一批文物,邀请省文物鉴定委员会派员鉴定,侯养民、呼林贵、王翰章、禚振西、刘合心和我等委员前往咸阳,对这批文物作了认真的鉴定。  相似文献   

2.
一九八一年山西省曲沃县曲村,在西周墓葬中发现不少青铜器,其中有一饕餮纹方鼎,四足双耳。鼎通高为25.5厘米,耳高4.5厘米,足高11厘米,腹高10厘米。口沿长19.5厘米,宽16厘米。鼎之内壁有铭文四行,共二十七字(铭文摹本见附图)。铭文清晰可释,释文为:“甲子,王易(寑)(孳)商(赏)用作父辛(阝尊)彝。在十月又二,(祖甲),曰,佳王廿。”  相似文献   

3.
鼎铭文考释     
吴镇烽 《文博》2007,(2):16-19
1995年6月的一天,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公安分局文物派出所收缴了一批文物,邀请省文物鉴定委员会派员鉴定,侯养民、呼林贵、王翰章、禚振西、刘合心和我等委员前往咸阳,对这批文物作了认真的鉴定.……  相似文献   

4.
商代的銎内戈,内上多铸有花纹或铭文,其中最常见的是“■”文(图一).小屯、侯家庄殷墟西区等处出土的銎内戈,均有这种现象,特别是侯家庄M1004,出土的72件青铜戈  相似文献   

5.
楚子■鼎     
1974年湖北当阳慈化1号墓出土。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该器完整,器表略有锈蚀。圆体带盖,盖平口与器口对合,盖顶立圆形六柱捉手,束颈,颈侧附长方形耳,深弧腹,圜底,下接三个蹄形足。纹饰细密,盖顶、上腹均以蟠虺纹为主题纹饰。盖顶纹饰以四周绹纹为单元,其外的三个单元各饰二周  相似文献   

6.
前两年,山西省新世纪文物发展中心从晋南临猗县收购了一件汉代铜鼎,鼎腹侧刻有铭文,我有幸看到此鼎,颇感兴趣。现将该鼎的时代与铭文考释如下,供有关学者研究参考。鼎呈扁圆形,盖与腹子母扣合。腹为敛口,口舌内折。附耳微内倾,蹄足内侧平齐。腹中部有凸棱一周,外底中间凸出一小道铸痕。隆盖上分置三环钮,钮系扁长条作桥形,顶端有乳突。鼎盖略大于鼎腹,可能为早年后配。鼎整体素面,腹面銮金,鼎腹相当完整(附照片地在鼎腹上部一侧横排直刻铭文一行,为“当赔一斗.半升”六字,其中“赐”字疑后填(见图片)。通高18.6、口径1…  相似文献   

7.
上海崇源艺术拍卖公司和诚源文化艺术公司,去年从海外购回一批商周青铜器,9月22日到25日聘请国内著名青铜器和占文字专家,在上海举办海外回流青铜器观摩研讨会,笔者有幸参加,饱享眼福。崇源公司和诚源公司为保护祖国文化遗产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民营公司,他们的这一义举在全国也是  相似文献   

8.
■簋铭文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在新加坡东亚文明博物馆展出的(艹害)簋是西周穆王时器,有铭43字,记载戎人侵犯楷国,楷臣(艹害)抗敌获胜的事迹。楷国可能为毕公子所封,地在陕北志丹一带,其建立与抵御北方戎人有关,至西周中期仍存。西周晚期,王朝势衰,楷国也归于灭亡,以致在载籍中无其踪迹。  相似文献   

9.
2003年元月19日,陕西省眉县杨家村西周晚期窖藏出土青铜器27件,皆有铭文。其中盘铭21行,行16—19字,共372字(其中重文12,合文1),是研究西周历史文化的极其重要的资料。  相似文献   

10.
2003年初,陕西省宝鸡市杨家村发现一处保存完好的西周铜器窖藏,共出土27件青铜器。其中的逐盘共铸有373字,是1949年后发现的铭文最长的西周铜器。该盘铸于西周宣王时期,其铭文记述了逐先祖考的事迹、历代王世的史事,及宣王对他的册命赏赐,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本文对逐盘铭文作了考释,并初步讨论了该铭涉及的西周历史问题。  相似文献   

11.
我方鼎,旧名多异称,笔者据图始认为原器有二:一为方鼎,一为方盘。铭文字多未识,现重新考释,文义始通。器之时代;旧说为商代,日人林巳奈夫定为西周初,经考证,当以商末为是。  相似文献   

12.
戍甬鼎,又称戍革鼎、俎子鼎、宜子鼎,商代晚期帝乙、帝辛时器物,内壁铸铭文27字,研究价值较大。文章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部分铭文进行了重新释读和断句,认为鼎上的族氏铭文为"亚见"","为"俎"",省"为地名","为"甬"。  相似文献   

13.
刘余力 《文物》2021,(7):83-86
<正>洛阳理工学院教育博物馆收藏有一件战国时期铭文铜鼎。根据铜鼎铭文内容,可称之为"莆子鼎"。此鼎传为山西临汾出土,铭文未见著录。现对铜鼎铭文略作考述,以求教于大家。铜鼎保存完好,子口,口部微敛,沿内折,扁圆形深腹,腹上部附略向外撇的长方形双耳,腹下部内收,平底,三蹄形短足。盖为平顶,  相似文献   

14.
“昜王”(昜即今“阳”字)铜鼎,1985年8月出土於湖南省桃源县三元村一座战国中期偏晚的楚墓内。发掘报告《桃源三元村一号楚墓》,已刊登在《湖南考古辑刊》第4辑(1987年10月出版),但对鼎铭文未加考释。近年来,学者对王鼎铭文看法不一,现将我的最初认识和对墓葬性质的看法,写成此文求教。昜王鼎铭文系刀刻在铜鼎口沿的小直唇外表,唇高仅1.3厘米,字迹清晰。铭文一行十一字,为:“十年土命昜王鼎容廿五升”。个别容易引起有疑问的字,作如下简略考证:  相似文献   

15.
德方鼎的铭文,郭沫若院长在《由周初四德器的考释談到殷代已在进行文字简化》(《文物》1959年第7期)一文中曾經考释,因为德方鼎和德鼎(即所謂大鼎)目前都藏于上海博物館,故个人得有机会对证原物,将郭沫若院长的文章仔細地讀了几遍,觉得非常富于启发性。如释"易(?)字作益(?),可以看出易字是益字的簡化","益乃溢之初文,象杯中盛水满出之形,故引伸为增益之益,"又云,"益既引伸为增益,故再引伸为锡予"等等,都是非常精确之說。德方鼎铭的本身問题,看到郭院长的見解,虽然也感觉到很新颖而有一定的說服力,但考虑的結果,发现  相似文献   

16.
马保春  袁广阔 《文物》2012,(10):66-70,1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博物馆近年征集的妀善鼎,器、盖同铭。铭文记述了(己其)晏生之孙为其母或妻子妀善作器。根据器形、纹饰及铭文判断,妀善鼎属于春秋早期的可能性较大。妀善鼎为探索先泰时期(己其)国的地望、历史以及其与晏族的关系等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7.
山西在古代属晋国,晋国的考古资料在全省发现不少,但西周时期的不多,带有铭文的青铜器就更少了,不过十几件而已,其中西周时期有铭文的铜器仅仅两三件,有的还不知出处。历史上对晋国始封地究竟在何处,没有准确可靠的记载。至于晋国历次迁都的地点,也是众说纷纭。建国以来,山西进行了大量的考古工作,对有关三晋的古墓葬也进行过多次的发掘,如万荣庙前、长治分水岭、临猗程村以及太原金胜村251号大墓等,出土  相似文献   

18.
彭曦 《文物》1980,(11)
《文物》1980年第4期《扶风云塘西周墓》一文中,(匆口)尊(M13:18)铭文释曰:"(匆口)作文考曰丁宝(阝尊)彝"。细审拓本,第六字  相似文献   

19.
保利艺术博物馆入藏的应国■簋,保存较好,器盖具全。通高22.6、口径18厘米,重4公斤。器身斜直壁,下腹外鼓。兽形双耳,有垂珥。圈足,附三个兽首形矮足。盖顶隆起,中间有捉手,捉手两侧各一长方形镂孔。盖缘和器口缘饰回首长尾鸟纹,间饰两个高浮雕兽首。圈足饰三角云纹(彩版柒:1;图一)。整个造型颇像战国秦汉时期的奁形尊,十分特别。盖内和器内底有相同铭文6行,57字(图二)。铭文为: 隹(惟)王十又一月初吉丁亥, 王才(在)姑。王弗望(忘)(?)(应)公室  相似文献   

20.
■公盨铭文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利艺术博物馆新近购藏一件失盖的有铭铜 。从器形和铭文字体看,其时代当属西周中期後段。铭文共十行,除最後一行为九字外,每行皆十字,共九十九字。铭文的格式和内容与一般西周铜器迥异,劈头就说天命禹治水,天为民立法立王,导民以德,接著以较多文字讲民之好德者应如何行事,最後以 公说民当用德的一句话作结。 公似即作器者,所以暂名此器为 公 。从这篇铭文可以知道,当时人的确把禹看作受天之命乎治水土的神人;并可据有关文字纠正后人对禹治水传说的一些误解。更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