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族际通婚是研究一个国家、地区的族群关系紧密程度的重要尺度。影响族际通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本文基于新疆族际通婚的现状和重点分析了影响新疆族际通婚的文化因素,主要涉及语言、宗教、风俗习惯等。  相似文献   

2.
秦海燕 《沧桑》2013,(3):60-62
民国时期桂东北瑶汉民族相互融合,自然融合的因素较多,瑶族"汉化"与汉族"瑶化"的互化情况较为明显,促进了民族团结与进步。其原因在于相互杂居是瑶汉民族相互融合的社会基础,农耕文化是瑶汉民族相互融合的经济基础,而文化认同是瑶汉民族相互融合强有力的纽带,以及相互通婚为瑶汉民族相互融合创造了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3.
从不同的宗教信仰对马华两族的融合与通婚的阻碍、自成体系的语言与媒体对彼此沟通的影响、族群政治动员在强化族群意识方面所起的作用等文化特征和族群政治的角度,探讨了影响马华两族关系的原因。结论是:马华两族宗教信仰和语言教育的区分、马来西亚特殊的族群政治态势,是影响马华两族关系发展的几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蒙汉文化的有机融合──尹湛纳希小说创作浅谈朱江在近代蒙古族文学史上,旺钦巴勒·尹湛纳希(1837—1892)堪称蒙汉民族文化交流的先驱。是他开创了蒙古文长篇小说的先河。他在完美地继承蒙古族优秀的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将汉民族古典文学的精华融入创作...  相似文献   

5.
婚姻关系是社会发生及组织之渊源,每个民族的文化特征,最容易在其婚姻现象中表现出来。不同民族间 的通婚,既是民族融合的基本前提,也是民族融合的标志。唐代出现的大量入华粟特人同汉民族之间的通婚现象,鲜明 地反映出入华粟特人汉化的渐进趋势。本文以墓志材料为据,论证了唐代出现的这种现象及其特性。  相似文献   

6.
论文运用田野调查的方法,选择福州侨乡地区的新移民为研究对象,对该地区在移民全球化背景下的通婚地方化现象进行考察和分析。认为侨乡"安土重迁"的文化观念、移民在风险社会下的理性抉择、扩展家庭社会资本的需要,以及新移民在移居地族群融合状况不佳是该地区盛行地方化通婚的主要原因。福州侨乡地区移民全球化与通婚地方化并存的现象,其实质是非精英新移民群体迁移全球后,遭遇文化冲突而选择的一种适应方式。  相似文献   

7.
论文运用田野调查的方法,选择南非的中国新移民作为研究对象,介绍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南非中国新移民群体的概况,阐释了中国新移民在南非遭遇的文化冲突以及他们的适应策略。研究发现,中国新移民在基本价值、家庭观念、消费观念等方面与南非人有明显的冲突,新移民群体对"南非文化"持一种"保持距离"的态度。具体体现在居住区域、社会交往和通婚等方面。同时,同质性强的中国新移民身处介于同质与异质之间的社会空间,对南非文化仍有明显的隔阂。  相似文献   

8.
满洲文化蕴涵着满、蒙二元性的特征,本文旨趣在于探讨清初满蒙关系——满洲初期文化的满、蒙二元性之原因、表征及其影响。兹据史料,略做解析。 满洲初期文化的满、蒙二元性,原因错综复杂,于其历史、地理、语系、习俗、政治等因素,做如下解析。 满洲与蒙古,交往历史悠久。纵观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在55个少数民族中,只有  相似文献   

9.
在北宋近一百七十年的时间段内,辽、金等北方内亚民族始终与汉民族为主体的北宋王朝进行着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碰撞与交流。而河北、山西的部分地区作为文明交流的前沿地带对于研究这一现象有着重要地位。本文运用考古学视角,从该地域已发掘墓葬的埋葬习俗、墓葬装饰、墓内随葬这三方面入手,通过考古发现所见内亚性文化因素,考量其在汉民族社会生活、精神信仰等领域的地位,并由此研究这一地域多元文化因素的交融与互动。  相似文献   

10.
移民同化于当地是一种多维的社会互动过程,其表现和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近代以来迁移缅甸的华人和印度移民同化于当地的情况是不同的。本文从语言、宗教信仰、生活习俗和族际通婚四个方面概述了华人和印度人的同化情况,认为华人比印度人更快同化于当地。本文也分析了影响二者同化程度不同的原因,认为主要是二者在人口、经济、移民性质、宗教信仰、种姓、偏见、体质等七个方面的差异所致。作者指出,上述七个影响因素并不单独具有绝对的解释力,它们相互交织,彼此作用,形成影响华人和印度人同化情况不同的合力。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碧村典型遗存的分析,对其文化性质及其与周边地区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认为碧村遗址龙山时代晚期遗存属于晋陕蒙交汇地区新华文化的典型代表,区别于忻定盆地的游邀文化及太原盆地的杏花文化。同时,在考察晋陕蒙交汇地区石城分布及规模的基础上,对碧村遗址在北方石城文化圈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胡文化是唐朝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在特定历史文化因素条件下的综合。唐朝时期,胡汉民族以极其开放的态势进行频繁地民族交往,以至于胡化、华化风气大起,最后熔于一炉,这种情况在历史上是不多见的。唐朝人在饮食、服饰、音乐、绘画等日常生活中受到胡文化的影响,究其原因,主要受李唐皇室本身有鲜卑血统、采取灵活的民族政策、各级官吏中少数民族官员比例加大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南亚社会中的种姓制以其稳定性、封闭性著称于世。根据它的指导意识形态即婆罗门教一印度教的理论来说,各个种姓集团的高低贵贱的排列次序和他们之间的相对地位是固定的,通婚是禁止的,其它社会交往也受到各种严格限制。历史上出现的各种法典并且对违反通婚禁忌和交往规范的行为制定出各种惩罚条例。南亚种姓制的这个特点,得到自古至今的历史文献的佐证。早在公元前三世纪,希腊使者麦加昔尼就描述了孔雀帝国时各种姓集团之间不得通婚、不能改变职业、社会生活相对隔离。①11世纪初的中亚学者阿尔贝鲁尼详细描述了种姓间的避讳和对于违…  相似文献   

14.
现代社会中的委婉语涉及面很广,它们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人们认可的言谈举止、一般人的思想模式和价值观、道德观。本文将日常生活中的部分禁忌语和其它类型的委婉语合在一起讨论,重点放在能够反映汉民族文化价值观和习俗的委婉语方面,以此来剖析汉民族的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15.
民族心态中的"相对剥夺感"是影响南疆维汉民族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而维汉民族关系紧张与否直接决定南疆社会是否稳定。所以,实现南疆社会稳定需要消除这种民族心态产生的土壤根源。  相似文献   

16.
贾玉平 《神州》2013,(36):14-16
龙是汉民族的象征,研究龙图腾与龙文化,就是要同汉民族心理期望和民族精神相结合,从中阐释汉民族的文化心态,解读民族精神的内涵,并把这种优秀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传承发扬光大。龙图腾反映了汉民族对神秘自然的敬畏,反映了汉民族对神秘自然的敬畏,表达了汉民族祥瑞与祈福的愿望,表达了汉民族团结奋发的愿望,还表达了汉民族悖逆的矛盾心理。龙,这个作为中华民族集体潜意识中主要的心理符号,中华文化中的核心内涵。在其自身发展中也会遭遇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17.
尹湛纳希是蒙古族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蒙汉民族文化交流的先驱。他在一生的创作生涯中,忠实地继承了蒙古族优秀的文化传统,积极地向汉族优秀的经典文学学习,创作了三部长篇小说和大量的诗歌、杂文。他的作品在蒙古族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一鸦片战争前三年,即一八三七年五月二  相似文献   

18.
廖胜 《史学集刊》2005,(4):41-47
尽管太平天国的妇女政策仍然是封建妇女政策,妇女的地位也没有得到提高,但由于文化、习俗及战争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广大妇女在生产劳动、恋爱婚姻、社会交往、人际关系、女性美以及宗教活动等方面呈现出难能可贵的自由精神。太平天国妇女的自由风尚,主要源于广西客家和壮族妇女的习俗以及宗教等因素,并不是由于太平天国采取了解放妇女的主观措施。  相似文献   

19.
论文以浙南侨乡文成县为田野调查点,基于畲汉民族互嵌的视角,分析了文成畲族海外移民的历史背景、动力机制、发展现状,阐释了侨乡畲族海外移民的时代意义。浙江文成县畲族海外移民既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产物,也是文成县侨乡文化强烈辐射和畲族与汉族良性互动的结果。其深层动因则源于文成畲汉民族关系由形式上的互嵌向结构性的互嵌之顺利转型。文成畲族海外移民案例,标志着畲族历史变迁中的时代飞跃,有利于缩小畲汉发展结构性差异和增强畲汉民族关系的和谐,对当今畲族乡村振兴和畲汉民族关系发展亦具有重要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20.
苏联成立后,俄罗斯人和其他民族之间的通婚现象有了较大发展,并且具有非本土俄罗斯人与其他民族通婚的比本土多、俄罗斯族女性与其他民族通婚的比男性多、族际婚姻的稳固性程度不高、混合家庭的后代一般选择俄罗斯族为其族属等主要特点。俄罗斯人的族际婚姻不仅扩大了俄罗斯民族语言和文化在其他民族中的传播,也促进了俄罗斯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