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国初期,中国确定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1950年2月又根据这一方针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应当承认,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是新中国唯一的、利大于弊的选择。正是因为“一边倒”,新中国得到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承认,同时也收回了相当部分的苏联在华,特别是在东北的权益。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随着历史的推移,中国作为一个有独立主权的国家,也逐渐感觉到“一边倒”对中国内政外交的种种牵制和对经济文化的深刻影响,而不得不考虑并于五十年代中期改变了“一边倒”外交方针。  相似文献   

2.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提出的毛泽东“为巩固自己在党内的领导地位”而“一边倒”,高岗问题也是影响毛泽东作出“一边倒”决定的重大因素等观点,是值得商榷的。“一边倒”是新中国国家利益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和中共中央为什么为新中国制订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倒向社会主义的苏联?中外研究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至今仍然难以达成共识。对中苏关系颇有研究的《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辟有专门章节《一边倒:毛泽东与斯大林》。比较完整地论述了“一边倒”的政策。其中既有不少独到的见解,也有某些不太符合历史实际的分析和我们不敢苟同的观点。本文就《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关于“一边倒”的原因.根据确凿的史料,力图实事求是地、客观地予以评析,以就教于该书作者。也供海内外学者参考。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同志在他撰写的《论人民民主专政》这篇著名的文章中,曾批驳了四种观点:“你们一边倒”、“你们太刺激了”、“我们要做生意”、“我们需要英美政府的援助”。在文中,毛泽东批驳的意见早已众所周知,并且后来系统化而成为建国初的施政方针。但这些观点的提出和背景却不大为人所知了。  相似文献   

5.
为了实施大陆侵略政策,日本在日俄战争后就不断向中国东北移民与侵占土地.“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对中国东北的移民与土地掠夺虽然不是很多,但它是其后的“武装移民”及“国策移民”的先声与基础.文章通过几个典型案例,对“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对东北的土地掠夺进行剖析,对日本采取种种无耻手段攫取民地、公地、陵地等土地的使用权与所有权的罪行予以揭露.  相似文献   

6.
日本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中国占领区实行的“毒化”政策,这一严重罪行当年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上就已得到确认。近年来,国内外已有学者对它在东北、华北等地区的这一活动作了研究揭露,并都分别强调了它于贯彻时采取的“以华制华”的手段,引起了史学界的注意。然而作...  相似文献   

7.
论中国共产党“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许毅,隆武华新中国建立前夕,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实现了从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到"一边倒"的外交政策的转变。这个转变及其"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是当时复杂、剧烈对抗的国际环境的产物,也是近代以来先进的...  相似文献   

8.
“东北边疆历史与现状系列研究工程”(简称“东北工程”)是一项跨学科、跨地域、跨部门的大型科研项目 ,它是伴随着我国社会科学的不断繁荣应运而生的。“东北工程”的任务是总结以往研究成果 ,集中优势力量 ,深入研究东北边疆历史上的疑点问题、现实中的热点问题和理论上的难点问题 ,使整体研究水平有一个较大提高 ,在此基础上 ,形成系列化、权威性的研究成果。本文是作者 2 0 0 4年 1 0月 6日— 1 1日参加韩国精神文化研究院国际文化宣传中心和德国乔治·艾克特国际教科书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关于亚洲和欧洲民族主义与教科书问题国际学术讨论会”的论文 ,文中对“东北工程”的研究计划、课题进展情况等均做了详细介绍。为了让国内外学术界对“东北工程”有一个正确的了解 ,征得作者同意 ,特予刊发。  相似文献   

9.
2007年7月25日至—27日,由辽宁省历史学会、东北地区中日关系史研究会主办、大连大学承办的“东北亚历史与东北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大连举行,来自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三省一区的专家学者及来自人民出版社、《世界历史》编辑部等单位的特邀代表共百余人参加了研讨会,大会收到论文56篇。与会学者围绕“辽海文化与东北地方史”、“东北抗战与全国抗战”、“中日关系的回顾与展望”等三个方面的议题,展开了热烈而富有成果的讨论。会议除对辽海文化与东北地方史进行了讨论外,还集中讨论了以下问题。  相似文献   

10.
关于建国初期“一边倒”外交方针的形成,学术界普遍认为是当时苏联对中国革命的支持和美国长期对华实行“扶蒋反共”政策所致。本文不完全同意如上说法。  相似文献   

11.
由“东北边疆历史与现状系列研究工程”办公室与延边大学中朝韩日文化比较研究中心主办的“高句丽历史问题学术研讨会” ,于 2 0 0 4年 8月 9— 1 0日在延吉市召开。来自北京及东北等地的 50多名专家学者以及延边大学的师生参加了会议。会议收到了论文 1 5篇 ,另有报告书及发言提纲 4份。高句丽的历史地位、归属及其对外关系问题为本次研讨会的探究主题。首先 ,关于高句丽的历史地位问题 ,孙进己、朴真先生着重予以检讨。关于孙氏之观点 ,其文章标题《东北亚各国对高句丽土地、人民、文化的继承》已表露无遗 ,即“东北亚各国都在不同程度…  相似文献   

12.
本刊特邀编委、学者温济泽同志特约并推荐来本文。温老认为,文章涉及的史实,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即中国的抗日战争,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他赞成始于“9.18事变”的看法。他说:“‘9.18事变’后,东北军民开辟了武装反抗侵略的战场,全国人民首先是学生掀起了汹涌澎湃的抗日救亡斗争。这段历史长期被忽视。今年是‘9.18事变’60周年,似应作比较全面的回顾。”本文在回顾这段历史时,以大量翔实史料和生动感人的笔触,既写出了张学良将军爱国至诚、忍辱负重的拳拳之心,又展现了东北人民奋起抗日的英勇斗争。历史早该还其本来面目了,中国抗日战争到底是从1937年“7.7事变”开始,还是从1931年“9.18事变”后开始?希望广大读者和研究者能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在“文革”中,与毛泽东私交很深的章士钊屡屡触犯毛泽东。在那样一边倒的气氛下,连革命老帅说几句话都被无情地打成“二月逆流”,章士钊不识时务,还是要讲话,要一吐为快,急得在毛泽东身边的已是中共党员的女儿章含之提出要与父亲划清界限。还是毛泽东阻止了章含之,没有对章士钊的顶真敢言动怒。  相似文献   

14.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地下抗战,是在国民党政府及东北军政当局采取“不抵抗”政策并致使东北大片国土迅速沦于敌手的大背景下,与日本侵略者在隐蔽战线上展开的抗战活动,包括抗日策反宣传、搜集日伪军政情报和破坏日军侵略设施等方面。东北地下抗战与公开的武装抗战互相配合,在日伪统治严密和生存环境极其恶劣的条件下,一直坚持到日本投降,为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5.
张学良反蒋问题之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学良反蒋问题之探讨杨奎松在今天的不少人看来,张学良始终公开表示“拥护领袖”,捉蒋后仍反复声明愿意拥护蒋、服从蒋,最后为维护蒋个人威信,不惜丢下东北军,“负荆请罪”,送蒋回京,以致身陷囹圄,对蒋介石几乎“忠诚”到了“愚”的地步。他自然是绝对不会有反蒋...  相似文献   

16.
东北近代史开端问题,是东北史研究中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近年来,东北史研究者对此已基本上取得了倾向性意见,即认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牛庄开港”(1860年)标志着东北近代史的开端,这一论点已为一些研究者所接受.并在一些东北史的研究论著中得到体现.但是,1993年7月,在吉林市召开的“东北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上讨论“东北通史的分期”问题时,有些学者认为:既然史学界已承认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是中国近代  相似文献   

17.
《文史月刊》2011,(4):69-70
日本一直觊觎中国东北,将其视为“希望的土地”。“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关东军起草了《满蒙问题解决方案》,宣称要在东北“建立一个由日本国支持,领土包括东北及蒙古,以宣统皇帝为元首的中国政权”。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随着一批批以东北籍为主的“东北虎”犯罪团伙的纷纷南下,中原大地、大江南北的千里铁道线上盗案迭起。他们或窃人钱财、或持刀伤人,甚至于在关押中脱逃后,又将带走的手铐用信封寄回公安机关,肆无忌惮,嚣张一时。那么,“东北虎”为什么专在列车上盗窃?作案时的心态是什么?应如何针对其犯罪规律进行有效的防范呢? 这里我们选摘了郑州铁路中级法院孙喜平同志的文章,作者利用法官的身份,与在押的“东北虎”进行了一次对话,并以第一人称的方式整理成文。希望并相信人们读后会有所警醒。  相似文献   

19.
对20世纪前半叶我们同胞在中国东北研究东亚传统文化的成果应该给予正确的评价,这样做应该是一个相当大的进步。这些学者的劳动首先引起苏联远东与中国东北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的注意。近年来,在哈尔滨出版的《北方文物》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译成中文的20~40年代在满洲的俄国科学学会会员的文章。这些文章当时都是用俄文发表的,由于这个原因,中国学者很少了解到他们的成果。  相似文献   

20.
申艳芳 《神州》2012,(9):87-87
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做数学”动机;开放问题探究空间,引导学生主动“做数学”;注意数学练习呈现方式,满足多样个性化要求;精心组织“做数学”过程,提升全体学生思维能力;对学生“做数学”中的评价注意激励创新,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