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趁意 《收藏家》2004,(10):33-38
一、早期铜镜纹饰之谜中国古代青铜镜的起源,是中国青铜镜研究的重大课题。自20世纪30-40年代至今,已有不少学者对此课题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近一时期,这一课题已愈来愈引起专家学者的关注,有分量、有深度的文章不断推出。但与中国青铜镜起源有着相关联系的中国早期青铜镜纹饰的研究.仍然没有大的突破,基本停留在简单几何纹饰这一层面的描述解释上。这种笼统的描述,既不符合早期青铜镜纹饰深邃而丰富的文化内涵,也无法推动早期青  相似文献   

2.
花原 《文物春秋》2001,(1):64-66
信阳出土的青铜镜种类丰富,纹饰精美,现将馆藏青铜镜作一简略介绍。  相似文献   

3.
青铜镜是古代用红铜和锡、铅合金铸制的镜子,是古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常备用具,其发展历史相当悠久。在距今四千多年前的齐家文化时期就已经有铜镜出现,而后经过商、西周、春秋,在战国得以发展,至汉唐臻于辉煌,又延续至宋元明清,直至近代才逐步被玻璃镜所取代。  相似文献   

4.
《收藏家》2017,(2)
<正>我国古代铜镜,滥觞于4000年前的齐家文化,历经战国、汉唐而臻鼎盛。两汉铜镜,继先朝之余脉,立后世之楷范,于实用功能外,承载思想,寄托情感,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其纹饰铭文:崇神灵而作祈禳,饰图文以寓希冀。故避灾禳祸,纳福降瑞,乃是汉代镜铭纹饰的主题思想之一。现就汉镜中的祥瑞纹饰和避邪铭文,列其形质,溯其源流,析其思想,究其因果,以抛砖引玉。汉代铜镜所含祈求祥瑞,祛除邪恶之意。一"求"一"祛",两者名异而实一,相反相成,互为因果,今列举以下16例  相似文献   

5.
1987年2月,丹棱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征集到一面桃形青铜镜,也称青铜说法镜。(图见封底)该镜出土于丹棱县唐河乡龙鹄村九组,现收藏于丹棱县文物保护管理所。 这面镜外形如蜜桃,铜质呈青色,纹饰、铭文清晰可见。特别是表面涂敷的一层锡汞剂完好无损,镜面光洁平整,色黑发亮,光可鉴人。镜高20厘米,宽16厘米,外沿厚0.7厘米,重为1175克。镜背顶端有一半球形钮,钮下部有一小孔,钮直径1厘米,孔径0.5厘米。钮孔相对处为对称的阳线刻流云纹两朵。镜钮下方雕刻佛教说法  相似文献   

6.
1989年5月,巴中县清江区棉麻公司搞基建时发现了一面东汉时期的青铜镜。该镜镜面呈弧形,弧距3.5毫米,镜面直径10.9厘米,背面直径9.9厘米,磨损处露出黄色铜质。背面中部有大园纽,纽上有椭园孔,纽径2.2厘米,高1.2厘米。此镜背面纹饰复杂,外缘宽3.5毫米,外区从外向内是锯齿纹、凸弦纹、三角纹  相似文献   

7.
我国铜镜的历史,大约可追溯至4000多年前的齐家化时期,它形成于东周时期,盛行于汉唐,衰于宋元。不同历史时期铜镜的制作、形制、纹饰和铭都有其特点,反映着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化、社会生活及时代风尚。历史上青铜镜铸造还出现了如西汉的透光镜,唐代的金银平脱、嵌螺钿、捶金银、鎏金、彩漆绘、嵌琉璃等特种工艺,  相似文献   

8.
饶胜 《收藏家》2020,(2):27-30
青铜镜是青铜器物群中自成体系的瑰宝,肇始于齐家文化,经历了战国、汉代、唐代的三次发展高峰,直至明清时期逐渐衰落,绵延4000余年。在历史的长河中,青铜镜与世人的生活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社会功用。  相似文献   

9.
古代青铜镜从发展到成熟辉煌以及最后退出历史舞台,也只有二千五百年左右;除了战汉唐时期,宋辽金元及其明清铜镜占据了一千多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历史存在。所谓铜镜一般是由含锡量较高的青铜所制造,它在古代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备品,而且铜镜一般都拥有较为美观的外形和华丽的图纹装饰,因此研究铜镜对于了解古代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状态具有重要意义。真正价值高的铜镜并不是历史的远久,还要看铜镜上面的纹饰和铭文等是否工艺精湛,品相极佳。受到各种限制,唐以后的铜镜并未引起很多的人的关注,对此研究也比较少,但是对于每一时期铜镜的研究都是对这个时期历史文化的一种尊重。本文将从宋金辽时期铜镜的新发展出发,对于各个时期的铜镜形制分类进行研究,希望对读者了解宋辽金时期铜镜有一定的启发。  相似文献   

10.
傅举有 《收藏家》2009,(3):51-58
商西周是中国青铜器的黄金时代,青铜艺术发展到了顶峰,其铸造之精良,造型之美观,纹饰之优美和富于变化,已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但是,商西周居于青铜文化中心地位的,是所谓“国之大事,在礼与戎”的青铜礼器和青铜兵器,而作为日常生活用品的青铜镜,并未受到重视。春秋战国之交,社会大变革,思想大解放,礼崩乐坏,  相似文献   

11.
新昌县文管会收藏了60多种各个朝代的墓砖,通过整理,将其中50余种不同规格、纹饰的墓砖,制成拓片,力求从中摸出一些墓砖的规格、纹饰变化的规律.从现有的标本看,最早是东汉,接着有两晋、南朝、隋、唐、宋、明的墓砖.有绝对年代的铭文砖,最早的是西晋元康九年(299年),最迟的明万历11年(1583).现将历代墓砖的规格及纹饰介绍如下:一、东汉时期1974年在西岭公社五四大队飞凤山,清理了两座古墓,出土了印纹陶垒、灰陶罐、陶井、陶吊桶、酱色瓷鐎斗、银镯、带有西王母故事图案的青铜镜及一些货币(五铢钱),两墓(并列相距不到五公尺)墓砖有两种:四平砖及刀形砖,四平砖规格为5×17×35厘米,刀形砖规格为3.5  相似文献   

12.
一九七一年在阿城县南金上京会宁府故城(俗名白城)内,出土一面青铜镜,圆钮,直径13.8厘米,背铸人物故事(见图)。纹饰的背景,远处为山,悬崖绝壁,怪石嶙峋,有如宋人绘画中用斧劈皴法作出的笔意。山中、山下点缀着几株树木。空中有云彩缭绕。图案的顶部开一铭栏,惜无铭文。图案下部近景为一条河流,水中有石露出,上游对岸有一人坐在岸边,举右手至耳;另一人正一手牵小牛犊,一手相招,从下游走来。整个构图线条简洁清晰,人物形象较为鲜明,布局得体,风格苍劲有力。  相似文献   

13.
邓秋玲 《收藏家》2000,(9):40-45
我国铸造和使用青铜镜有长久和灿烂的历史。甘肃广河齐家坪和青海贵南县尕马台齐家文化墓葬中出土的铜镜,距令已约有四千年历史,虽然更早的铜镜尚待发现,但从齐家文化墓葬中所出铜镜看,其型制已基本规范,一面镜面有光泽,另面镜面锈蚀,背面铸有纹饰,这表明当时铜镜在梳妆照容实用的基础上已具备了艺术化和审美化的倾向。商晚期和西周的铜镜陆续有所发现,但为数甚少,这说明铜镜的使用在当时还并不普遍,不过此时似  相似文献   

14.
程露 《文物世界》2014,(3):67-70
<正>铜镜是人们照面饰容的工具,我国考古发掘发现最早的铜镜在距今四千年左右的甘肃齐家文化。战国以后,青铜器及其铸造工艺开始衰落,青铜镜因其在民间生活中的实用性而日趋繁荣。安徽博物院藏铜镜总数达1500余件,其中不乏保存完整、制作精美的铜镜,向人们娓娓述说着安徽青铜镜发展的历史。一、纤薄灵秀的战国楚镜楚国从春秋中期以后就开始将势力扩张到江淮地区,战国中期以后,江淮地区全部纳入楚国的势力范围。公元前241年楚迁都于寿春,皖  相似文献   

15.
孝感地区博物馆馆藏铜镜简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孝感地区博物馆馆藏青铜镜计二十九面,均系一九八○年征调本区各县市的精品。现以时代为序分叙如下:一、战国镜本馆藏战国时期的青铜镜三面,均作圆形,小三弦钮,有圆钮座和方钮座之分,窄素缘上卷,镜面平直,质地乌黑,薄而轻巧。按主题花纹的不同分三型: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就中国南北气候差异对古代青铜镜铸造质量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并佐以实验论证,指出古人在铸造青铜镜的过程中,在烧制好陶范以后采用了“热出冷浇”工艺。  相似文献   

17.
曹斌 《文物》2022,(6):42-50
<正>西周时期青铜器纹饰涌现出多种类型,早期流行的各种凤鸟纹,特别是昭穆时期流行的垂冠大鸟纹,成为此时极具标识性的纹样。但极具特色的凤鸟纹主要集中于昭穆时期,且未能在同时期纹饰中占据主导地位,反倒是此后流行的波带纹、重环纹、窃曲纹(常与瓦纹搭配)成为西周中后期青铜器纹饰的主体,并使西周青铜器纹饰形成一种迥异于商代的自身风格。正是因为这几类典型纹饰的出现,学界一般认为西周青铜器纹饰一改商代庄严肃穆、静谧神秘的风格,  相似文献   

18.
我国古代的百戏,即今杂技。它出现于战国时代,秦时方得推广。嗣后,经过两千年来艺人们辛勤的加工,丰富了节目,提高了技艺水平。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某些节目久已失传,汉唐之际曾风靡于中原的"象舞"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例。本文拟通过考古材料揭示汉唐百戏中的确存在着"象舞",从而探讨"象舞"与当时的佛事活动的关系,以证明汉唐之际曾存在着一条海上的丝绸之路。  相似文献   

19.
二里头遗址出土饰牌纹饰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饰牌纹饰进行解读,认为狐面纹饰牌,本于夏代对尾宿星座的观察与交会男女;熊面纹饰牌,源于黄帝、鲧、禹对北斗星座的星占;鳞体兽面纹饰牌,是龙兽合体纹饰。  相似文献   

20.
武汉市文物商店于一九八五年在门市部收购到一件青铜镜。镜的直径为18、缘厚0.6、钮径2.8、钮高2.4厘米。镜钮呈半球形,园扭座,四只奔腾的猛虎绕钮两两相对峙。内区五枚乳钉等距排列,乳钉之间浮雕双虎前后并排奔驰,大小鹿作相反迅跑;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