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东周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十分特殊的阶段,其诸侯称霸、列国争雄的局面带来了一场社会的大变革。由此,思想文化、生产力都取得了空前的进步。同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重要载体的玉器也获得了极大的发展,玉璧便是东周玉器最常见的器类之一。学界对东周时期的玉璧有过一定的关注:杨建芳先生在《先秦两汉的饰纹玉石璧》和《龙凤纹玉璧之演变》中对先秦两汉时期的饰纹玉璧进行了专题性研究;周南泉先生在《论中国古代的玉璧——古玉研究之二》中,将战国至两汉时期定为玉璧发展的鼎盛期,并对战国和两汉玉璧的风格特点进行了概要性总结。此外,在一  相似文献   

2.
玉器上的兔题材作品可归纳为单体玉器和兔纹玉器两类,前者主要见于商周时期的片雕玉器和隋唐以后的圆雕作品,后者包括兔纹饰和宋明时期图画般效果的兔纹玉器。最早的兔纹玉器为嵌饰和佩饰,自隋代以后出现书镇、耳饰等功能。在审视这些兔纹玉器时,有必要把它们置于历史的长河中,并与其它类型的工艺品相关联,从而能比较完整地去认识这类玉器。  相似文献   

3.
古越阁收藏的几件古代兵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夔纹戈通长30.9、援本宽8.3厘米(图版肆:1;图一)。援宽直而长,前锋圆钝,中起脊,短胡,无阑,无穿。直内,末端圆弧,下有一缺。援部饰变形夔纹,以云雷纹衬地。内部后端饰羽状纹、勾连纹及云雷纹。与《中国古代兵器图集》著录的一件商代晚期有胡戈形制相近,此戈长38.5、宽15.6厘米,通体饰雷纹,内部饰兽纹,近胡部有  相似文献   

4.
闫玉光  吕慧琴 《文物春秋》2012,(3):69-70,1,81
本文介绍了11件张家口市博物馆近年收藏的明清玉器,有明代巧作人物纹玉坠、明代龙首浮雕螭纹玉带钩、清代龙首委角素面白玉带扣、清代透雕双龙寿字纹玉佩饰等。  相似文献   

5.
《文物》2014,(8)
<正>斜口筒形玉器是红山文化晚期玉器的典型器类,也是牛河梁遗址考古发掘出土数量最多的一类玉器。这类玉器,虽然光素无纹,却用料甚大,掏大而长的中孔也甚费工费时,说明其在当时是很受重视的[1]。但关于这类玉器的功能,历来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是臂饰或腕饰,有人认为是舀米的实用之器,也有人将其称为"箍形玉"、"玉箍形器"或"马蹄状玉箍",认为是一种具有束发功能的玉箍[2]。之后,郭大顺依照这类玉器自身的造型和形制,将其定名为"斜  相似文献   

6.
济宁市博物馆馆藏玉器撷英姜德銮近年来济宁市博物馆发掘和征集了一批玉器,现根据时代顺序介绍如下:龙形玉璜:春秋器。长10.02、宽3.9厘米,青玉质,薛国墓地出上。磺为龙形,一面饰春秋流行的阴线勾螭龙纹,另一面饰商代流行的阳线蟠虺纹。玉磺突起,一侧中间...  相似文献   

7.
<正>一、题诗源于岳州窑以诗文饰瓷以往均认为出自长沙窑,然从新近出土并流于民间的资料看,这种说法须予更正。据了解,湘阴县城曾出土一件青瓷碗,内底贴塑一鸟,碗内下腹有戳印团花纹,上腹饰两组复线弦纹,两组弦纹之间划有小方格纹,方格内填有刻写的五言诗一首:"市朝非我志,山水得余情。琴逐啼鸟□,酒共落花倾。"(图一)另一南京藏家在该市区工地上也采集到一块类似碗形残片(图二),内底印团花、忍冬纹,腹部同样饰两组复线弦纹,弦纹之间以  相似文献   

8.
故宫博物院藏的几件新石器时代饰纹玉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我国近年考古发掘的资料,中国玉器的制作,最少已经有七千年左右的悠久历史。这比以往许多人认为的中国玉器只有"三千余年历史",或认为只从夏、商、周三代开始的看法,提早了三、四千年。随着具有可靠断代依据的地下玉器,特别是大量新石器时代玉器的不断出土,许多地上的传世玉器,或过去出土而无科学发掘记录的玉器,有了科学断代的可能。本文介绍的几件故宫博物院藏饰纹玉器,除一件外均为清宫旧藏,过去虽然也曾引起人们的注意,但其年代等问题一直未曾被认识。现依据出土玉器,参照古文献的有关记载,对它们的年代、用途和文化属性等问题作些介绍和研究。  相似文献   

9.
在宁安市渤海镇渤海上京城宫城中区中部,出土了一片饰有"多寿"主题纹的陶片.陶片为夹砂灰陶器的肩部,厚0.8厘米左右,火候高,质地坚硬.装饰图案从上到下分为3组:分别为3条凹弦纹;"多寿"主题纹;3条凹弦纹.装饰图案组下2厘米处,有一条宽0.7厘米的凹痕(图一).  相似文献   

10.
正山西公安机关破获一起文物犯罪案,追缴回来两件很有特点的青铜卣。两卣一大一小,形制纹饰与铭文均相同。卣整体为椭圆形,有提梁。鼓腹、圈足下接平台。提梁上饰四个带有齿形目纹的兽首,盖钮盘蛇状,顶部饰四瓣目纹,下为以兽首为中心对称的两组屈膝的水牛纹,盖缘饰卷首折身的夔龙纹。口沿下饰兽首为中心对称的两组屈膝的水牛纹,腹部为四组四瓣目纹,中间以菱形凸起间隔。圈足饰两组一首双身的夔龙纹。大卣通梁高40、口长16、口宽12厘米,重6.4千克(图一)。小卣通梁高32、口长12.3、口宽9.5厘米,重量3.6千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玉器发展历程(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建国三十余年来,考古工作者先后发掘的春秋战国墓葬主要有河南淅川下寺楚墓、安徽寿县蔡侯墓、湖北随县曾侯乙墓、河南辉县固围村魏国墓、河北平山中山国墓等.这些墓葬均出土了大批极其优美的玉器.从各地春秋时代墓葬出土的玉器可以了解,春秋早期玉器与西周晚期玉器很难区别,至中、晚期才有了明显变化.如河南淅川下寺一号墓所出的一对玉虎璜,仍有两周遗韵,但变一面坡斜阴线为隐起面处理,细部施以较细的变形涡纹,显得柔润丰满.比较典型的春秋玉器,应是玉牌,其下部中心处琢以隐起兽面纹,两侧与上面饰以隐起的细密蟠虬纹,与同出的铜鬲上的蟠螭纹有异曲同工之妙.可知玉器的春秋风格的出现,也是时代使然,并非孤立现象.但是春秋玉器  相似文献   

12.
论西汉中期玉器风格的变化及其社会背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古方 《中原文物》2003,(5):55-61
西汉早中期玉器组合最大的区别之一在于装饰用玉器类和数量的消长。西汉早期装饰用玉在整个随葬玉器中占很大的比例,代表了当时玉器风格和工艺水平。西汉中期装饰用玉的数量和种类骤然减少,不但复杂的组玉佩消失,而且玉具剑饰数量也比早期少得多。分析和统计组玉佩和玉具剑饰数目、组合、出土位置及其造型、纹饰,是认识西汉早中期玉器变化的重要参考标准。西汉中期玉器风格的变化,对整个汉代玉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汉代玉器的风格是在武帝时期形成的。  相似文献   

13.
<正> 1990年3月,河北省文物商店廊坊文物收购站征集到几件青花瓷碗。经故宫博物院耿宝昌先生鉴定,均系明末万历至崇祯年间景德镇民窑产品,现介绍如下: 八仙寿字纹碗 敞口,折沿,深腹,斜削宽圈足露胎无釉,有旋制痕迹和跳刀痕。胎体洁白,釉色白中泛青。碗心双圈内饰寿星骑鹤图案,(照1)内口边沿饰“落花流水”纹一周。外壁纹饰分为三层,口沿饰梅花一周,下腹近底部饰环套纹一周,腹部主题纹饰由四组开光组成,每个开光内画两个八仙人物,地子用行草书写的寿字填空,俗称“满地装。”线条流畅生动,青花色泽淡雅明快。高10、口径22、足径9.3厘米。  相似文献   

14.
曲阜鲁国故城遗址中出土的玉器不乏重器,其中玉璧集中出土于“望父台”墓葬区的3座大墓中,数量达50余枚。与同时期其他地区出土物在尺寸、纹饰、功能等几方面的对比发现,这些玉璧尺寸较大,纹饰精美,主要有三类:单一榖纹;以夔龙纹为主,间饰穀纹;肉上夔龙纹和榖纹各一层。殓葬和佩饰的功能与中原地区的使用方式基本相同,证实其在风俗和生活习惯上与中原王朝保持一致,丧葬习俗大体相同。  相似文献   

15.
虢国墓地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区上村岭,于1956年被发现,经历过20世纪50年代和90年代两次大规模发掘,共发掘墓葬250多座,出土了33000余件(套)珍贵文物。出自M2012梁姬墓的59件(组)精美玉器的是我们这次的研究对象。本文采用宝玉石学和岩石学的研究思路和无损鉴定方法,对M2012(梁姬墓)出土玉器的材质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肉眼观察颜色和受沁程度多样的59件(组)出土玉器中,56件(组)为软玉,1件为蛇纹石,M2012:95串饰含有绿松石、孔雀石和煤精,M2012:124左手腕饰含绿松石和玛瑙。大型仪器测试可以很好地鉴定出土玉器的材质,弥补了肉眼观察的局限,提高鉴定的精度和科学性。本研究丰富了三门峡虢国博物馆出土文物的研究内容,提高了出土玉器研究的科技含量,有助于出土玉器的分类命名以及文物等级的确定。  相似文献   

16.
饰牌是匈奴物质文化遗存的典型代表之一,主要作带扣、腰带饰、马具饰、首饰配件和"古玩"等五种用途.以装饰母题作为分类依据将匈奴饰牌划分为动物纹、人物活动纹、几何纹三型.战国到西汉时期是匈奴饰牌发展最鼎盛的时期.饰牌同时并存多种形制,并因题材选取的不同形成各自的系列.饰牌由原来的单一品种向系列化发展,创作母题从自然领域转向社会生活领域.  相似文献   

17.
1990年3月,在阜阳老城区文昌阁基建工地发现一处汉代建筑遗址,并出土一件汉代瓦当,现藏于阜阳博物馆。兹介绍如下。瓦当泥质,青灰色,当面为模制成型,平整细腻。直径17 3、厚1厘米,边轮宽1 3、厚1 6厘米。瓦当中心饰一个半球形圆乳丁,周围饰2圈凸弦纹,弦纹内有18个小乳丁。弦纹外出双线“十”字弦纹,将瓦面均分成4个扇形格,弦纹顶端旁出卷云纹。扇形区域内各有一字,篆书,顺时针读为“女(汝)阴宫当”(图一、二)。汝阴即今阜阳。据《汉书·地理志》“汝南郡”条:“女阴,故胡国。都尉治。”又据《汉书·夏侯婴传》、《高惠高后文功臣表》:汉高祖…  相似文献   

18.
80年代初,南阳博物馆在地区废旧仓库征集到1件青铜器盖,从形状看当为鼎盖。盖直径22.5厘米。呈圆弧形,口沿处有三个对称的兽面形小鋬,中间有镂空圆捉手。盖上饰绳状弦纹三周,间以蟠虺纹,近口沿处饰斜角兽纹一周,捉手上饰绹纹(图一、二)。盖内有铭文四行三十二字,为:"隹  相似文献   

19.
石柱  冷健 《文物》1981,(11)
西藏自治区文管会藏有一件青花藏文高足碗。碗通高11、口径16.5、足高5、足径4.9厘米。敞口,腹微内收,足细高,足底缘外侈(图一)。器壁内、外均饰青花釉彩。内壁自上而下饰有三层花纹:口沿下饰两道弦纹;腹部有一圈藏文;底部饰两道弦纹,其正中有一组梵文图样(图二)。外壁自上而  相似文献   

20.
从东北亚视野,探索新石器时代较早阶段(距今8000—7000年前),中国东北兴隆洼遗址,俄罗斯滨海地区鬼门洞及日本福井桑野遗址出土相类似玉器,包括玦饰、匕形器、弯曲条形器等组合。由香港中文大学通过实验证实鬼门洞的玉玦是通过砂绳切割技术开口,这是一种以砂、绳子和水结合,对玉器加工的技术。同样的技术在兴隆洼和桑野出土的玦饰上被证实。因此,从空间、时间、玉器组合及制作技术,证实在7000年前后,中、俄、日上述三处的遗址可能存在共同玉器文化的因素。最后,讨论了东亚地区新石器时代玦饰的起源和传播关系:一、按现今东亚玦饰整体分布,8000多年前原生玦饰玉文化在辽海一带已经形成。在距今8000—7000年间,玦饰范围已突破辽海地区进入河海平原及山东丘陵一带,是东亚最早玦饰的分布圈。二、早期玦饰的传播,是玉器组合的扩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