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何利用创伤历史遗产促进和平城市构建,是所有遭受战争破坏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历史和现实问题,关系到一座城市的身份定位与未来发展、乃至国家形象与国际和解。英国的考文垂、德国的德累斯顿、日本的广岛、波兰的华沙以及中国的南京,在历史上都历经了沉重的战争创伤,形成了几代人的集体记忆。只有深刻记住曾经的苦难并以此为镜,才能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作为一种被F.R.安克斯密特称作“崇高的历史经验”的创伤历史,我们对其记忆与认知非常重要。历史事实证明,构建和平城市是对苦难历史的一种最好的纪念和修复。当一座城市的创伤历史记忆升华为人类共同的记忆,我们对过去灾难的认知就可以超越陈规定型的政治记忆。唯此,痛苦的历史才能与未来的和平相连,才能促成昔日敌对双方的和解,从而为创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增添希望。我们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的城市迈向构建和平城市之路,进而形成全球和平城市网络,和平记忆终将超越战争记忆。本组笔谈愿为此崇高的人类目标略尽绵薄之力。同时,本组笔谈也尝试为陷入瓶颈的城市史和文化史研究贡献一条新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2.
刘成 《史学月刊》2023,(2):31-36
如何利用创伤历史遗产促进和平城市构建,是所有遭受战争破坏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历史和现实问题,关系到一座城市的身份定位与未来发展、乃至国家形象与国际和解。英国的考文垂、德国的德累斯顿、日本的广岛、波兰的华沙以及中国的南京,在历史上都历经了沉重的战争创伤,形成了几代人的集体记忆。只有深刻记住曾经的苦难并以此为镜,才能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作为一种被F.R.安克斯密特称作“崇高的历史经验”的创伤历史,我们对其记忆与认知非常重要。历史事实证明,构建和平城市是对苦难历史的一种最好的纪念和修复。当一座城市的创伤历史记忆升华为人类共同的记忆,我们对过去灾难的认知就可以超越陈规定型的政治记忆。唯此,痛苦的历史才能与未来的和平相连,才能促成昔日敌对双方的和解,从而为创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增添希望。我们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的城市迈向构建和平城市之路,进而形成全球和平城市网络,和平记忆终将超越战争记忆。本组笔谈愿为此崇高的人类目标略尽绵薄之力。同时,本组笔谈也尝试为陷入瓶颈的城市史和文化史研究贡献一条新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3.
达昕  张桐 《史学月刊》2023,(2):9-14
如何利用创伤历史遗产促进和平城市构建,是所有遭受战争破坏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历史和现实问题,关系到一座城市的身份定位与未来发展、乃至国家形象与国际和解。英国的考文垂、德国的德累斯顿、日本的广岛、波兰的华沙以及中国的南京,在历史上都历经了沉重的战争创伤,形成了几代人的集体记忆。只有深刻记住曾经的苦难并以此为镜,才能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作为一种被F.R.安克斯密特称作“崇高的历史经验”的创伤历史,我们对其记忆与认知非常重要。历史事实证明,构建和平城市是对苦难历史的一种最好的纪念和修复。当一座城市的创伤历史记忆升华为人类共同的记忆,我们对过去灾难的认知就可以超越陈规定型的政治记忆。唯此,痛苦的历史才能与未来的和平相连,才能促成昔日敌对双方的和解,从而为创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增添希望。我们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的城市迈向构建和平城市之路,进而形成全球和平城市网络,和平记忆终将超越战争记忆。本组笔谈愿为此崇高的人类目标略尽绵薄之力。同时,本组笔谈也尝试为陷入瓶颈的城市史和文化史研究贡献一条新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4.
如何利用创伤历史遗产促进和平城市构建,是所有遭受战争破坏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历史和现实问题,关系到一座城市的身份定位与未来发展、乃至国家形象与国际和解。英国的考文垂、德国的德累斯顿、日本的广岛、波兰的华沙以及中国的南京,在历史上都历经了沉重的战争创伤,形成了几代人的集体记忆。只有深刻记住曾经的苦难并以此为镜,才能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作为一种被F.R.安克斯密特称作“崇高的历史经验”的创伤历史,我们对其记忆与认知非常重要。历史事实证明,构建和平城市是对苦难历史的一种最好的纪念和修复。当一座城市的创伤历史记忆升华为人类共同的记忆,我们对过去灾难的认知就可以超越陈规定型的政治记忆。唯此,痛苦的历史才能与未来的和平相连,才能促成昔日敌对双方的和解,从而为创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增添希望。我们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的城市迈向构建和平城市之路,进而形成全球和平城市网络,和平记忆终将超越战争记忆。本组笔谈愿为此崇高的人类目标略尽绵薄之力。同时,本组笔谈也尝试为陷入瓶颈的城市史和文化史研究贡献一条新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5.
如何利用创伤历史遗产促进和平城市构建,是所有遭受战争破坏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历史和现实问题,关系到一座城市的身份定位与未来发展、乃至国家形象与国际和解。英国的考文垂、德国的德累斯顿、日本的广岛、波兰的华沙以及中国的南京,在历史上都历经了沉重的战争创伤,形成了几代人的集体记忆。只有深刻记住曾经的苦难并以此为镜,才能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作为一种被F.R.安克斯密特称作“崇高的历史经验”的创伤历史,我们对其记忆与认知非常重要。历史事实证明,构建和平城市是对苦难历史的一种最好的纪念和修复。当一座城市的创伤历史记忆升华为人类共同的记忆,我们对过去灾难的认知就可以超越陈规定型的政治记忆。唯此,痛苦的历史才能与未来的和平相连,才能促成昔日敌对双方的和解,从而为创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增添希望。我们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的城市迈向构建和平城市之路,进而形成全球和平城市网络,和平记忆终将超越战争记忆。本组笔谈愿为此崇高的人类目标略尽绵薄之力。同时,本组笔谈也尝试为陷入瓶颈的城市史和文化史研究贡献一条新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6.
郑亚宇 《炎黄春秋》2009,(10):39-43
在许荏华《南京是如何解放的》(以下简称“许文”)一文认为,就南京解放的真实历史而言,它与解放战争时期大城市解放的“天津模式”和“北平模式”有别,前者是打下来的、后者是通过谈判和平解放的,而南京则是“‘里应外合式’的和平解放”。(2009年第五期《炎黄春秋》,第28页)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是伟大的思想家、理论家、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他关于战争与和平的思想内容十分丰富,其中许多深刻的基本理论(例如有关战争的根源;提高警惕,准备打仗;热爱和平,不怕战争;努力加强国防建设;常规战争与核战争;世界大战是否可以避免;美帝国主义要称霸全球;帝国主义的两重性;要利用世界各种矛盾;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支持各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战争;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弱国、小国能够打败强国、大国;第三世界团结起来,等等)今天无疑仍然适用,对这些思想和实践进行总结和继承,既有助于加深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战争与和平思想的理解,又有助于遵循正确的战略和策略,争取到一个较长时间的国际和平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8.
为进一步深化日本侵华与南京大屠杀研究,2018年11月30日至12月1日,“历史.和平.发展——多元视域下的日本侵华与南京大屠杀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南京举行。此次研讨会由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研究院主办,南京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日本侵华南京大屠杀研究》编辑部承办。  相似文献   

9.
正视历史是发展中日关系的重大课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的历史教训值得铭记,维护和发展和平友好的国际环境是人类共同的责任,当今日本社会对历史认知与和平友好的人数比例上存在着“人间大,两头小”的客观现状,这是由于日本人有缺陷的和平观,偏颇的历史观和教育的偏向性造成的,日本应向亚洲各受害国人民真诚地谢罪,勇敢地承担起战争的责任,中日两国应面向未来,以前瞻的态度处理中日关系,共同为亚洲的稳定与发展及世界的和平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0.
2011年5月21-22日,在南京召开了“和平学视角下的宗教、和平与战争”国际研讨会。本次会议由南京大学历史学系、亚洲基督教高等教育联合董事会(UBCHEA)、爱德基金会、南京大学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联合主办。来自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郑州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爱德基金会以及英国、德国、美国和智利等国的海内外共三十多个单位的五十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回归到国内鼎革之际战争与和平这个最基本的问题意识,在概括辛亥革命发生前两种救国主张的争论之后,按两个阶段分析革命派的行动方式,即从武昌首义到南部半个中国“独立”中的干戈、玉帛并用,从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到南北和谈完成的“以和平收革命之功”,说明实践层面的革命过程及其结果,只能是具体历史转折阶段上各种指向不同的构成力量所形成的合力的历史选择。  相似文献   

12.
关于历史教科书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作以新闻记的敏锐目光,对“新历史教科书编纂会”编写、扶桑社出版的“公民”、“历史”两册教科书的内容予以了严厉的批判。指出这类教科书是战争时期《国史》亡灵的再现,并围绕着日本的殖民统治、战争犯罪、日本同周边国家关系、战争与和平等重大问题阐明了作的观点。批驳了“编纂会”教科书中的谬误,同时,针对日本民众中关于战争认识的某些模糊观念,予以了说理式的释明。  相似文献   

13.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欧美和平运动,影响非常有限。大战中诞生的苏维埃俄国的和平外交取向以及列宁提出的和平共处原则,揭开了国际关系史上崭新的一页。大战的极端残酷性使欧美出现了反战、厌战、恐战的社会思潮,并导致和平运动高涨。20年代的和平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限制与反对战争的国际法的发展;30年代和平运动的绥靖化,为绥靖政策的形成和顺利实施奠定了思想与社会基础,间接地鼓励了法西斯国家不断侵略扩张直至发动另一场大战。这一历史现象对和平学研究作出了独特贡献并给予人们重要启示:绝对反对一切战争的和平主义有时会事与愿违;在当今时代,发展与完善和平机制,恪守和平共处、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理念与实践,是对世界和平的切实贡献。  相似文献   

14.
随着全面抗战胜利的到来,国内阶级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以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同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平与战争,民主与独裁两种力量的斗争,成为战后国内政治的显著特点。依据中国共产党七大对战后国际国内形势的科学分析,中共中央高举“和平、民主、团结”的旗帜,确定了和平建国的战略方针,极力推进和平建国构想的实施。中国共产党通过自己追求和平、民主的真诚努力,揭破了国民党蒋介石内战独裁的真实面目,极大地团结和教育了全国人民,从而把政治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为最终用战争手段解决问题准备了必要条件。如果没有争取和平建国的斗争,也就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觉悟和国民党的彻底孤立。  相似文献   

15.
本世纪初,笔者曾赴香港参加“中国、东南亚与印度支那战争的新证据”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会上,挪威奥斯陆国际和平研究所所长斯泰因·滕内松首次公布了一份文件:《B同志谈反动的中国集团对越南的阴谋》『据滕内松介绍,该件属名“B同志”,没有注明日期。通过内容判断,  相似文献   

16.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军国主义者继续推行侵华政策,南京国民政府的部队虽和日军有过较量,但蒋介石认为,中日两国国力、军力相差悬殊,因此,总是尽可能避免决战,并且力图以“和平”作为推迟战争的手段。他以越王勾践忍辱负重、卧薪尝胆,终于灭亡吴国的精神自励,同时吸取中国古代“欲取先予”、“以柔克刚”等相关策略思想,一方面对日忍让、妥协,一方面则广结盟国,调整政策,安定内部,建设“国防据点”,经营西南根据地,准备抗战。他在这一时期的若干举措,为后来的抗战胜利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萱野长知与两次中日和平调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日本第二次侵华战争期间的“和平”运动史上,象萱野长知那样为中日双方共同接受、贯穿两次“和平”调停始终的重要人物,是绝无仅有的。本文意在通过阐述萱野出任调停使者的背景,其活动的过程与结果,剖析萱野的中日和平理念及其与本国政府“和平”计划的本质区别,揭示日本侵略集团对蒋媾和的真实意图和国民政府的因应态度,以期从一个侧面,深化关于中日战争期间“和平”运动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马晓红 《攀登》2005,24(2):36-38
“和平崛起”是中国人民的愿望.也是中国政府向世人的庄重承诺。然而,由于国际社会对中国近年来发展态势的敏感反映及鼓噪“中国威胁论”等所致负面影响,在“崛起”问题上,我们应持较为谨慎的态度,理性对待“崛起”问题,努力为国内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营造相对安全、稳定和友好的国际周边环境。  相似文献   

19.
西藏的和平解放,标志着新生的中国,在民族关系史上揭开了崭新的一页。60年前,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平解放西藏的历史活剧拉开了大幕。在这个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分裂和统一、战争与和平的波澜壮阔的大剧。当时的人和事还没有走远,那个时代的气息还在我们身边萦绕。当我们今天梳理60年前的重大事件时,昔日往事再次鲜明地浮现,令人感受到历史的脉动。  相似文献   

20.
自从中国领导人提出“和平崛起”理论以来,国际社会对中国能否打破以往世界各国崛起的常规方式,普遍表示关切。对中国来说,从自身根本利益和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出发,和平崛起是必然选择。清醒认识和平崛起道路上的挑战有利于顺利实现和平崛起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